189-學好初中文言文,我有這三個方法
現(xiàn)在說語文要增加古詩文的比重,可愁壞了那些文言文不好的孩子及其家長。
我老實告訴大家,雖然我今天能寫書,下筆如有神,也能直接讀文言文,不用看翻譯就能基本理解原意,還給學生講《千字文》和《道德經(jīng)》,但當年高考語文一沓糊涂,就90多分。我從初中開始就對語文沒有啥學習的興趣了,不懂文言文之美,也懶得背誦古詩文。試卷里默寫的幾分,我是默認放棄的,碰運氣,能拿就拿。我中學語文的積累實在太差,沒有任何拓展,基本是按照邏輯在學習和解題。
也就是說,我沒有文言文學習和應試的成功經(jīng)驗,是按照今天的認知給大家提建議,供參考吧。
我是這兩年來,為了學中醫(yī),重新?lián)炱鹞难晕牡?。此前我沒有閱讀過任何傳統(tǒng)經(jīng)典,除了《論語》,但早都忘記了。
我讀的第一本是《黃帝內(nèi)經(jīng)》,然后《道德經(jīng)》《周易》……又讀了《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難經(jīng)》《傷寒雜病論》《千金方》,似懂非懂,只有一個大概的理解。
基本是醫(yī)書,應該比普通經(jīng)典難多了。我忍住嘔吐,都看完了,再看其它經(jīng)典就沒有畏難心理了。
我能突破文言文的障礙,是因為看到一本書《文明的對話》,作者吳見非。吳老師是研究周易的,中醫(yī)世家,在書中講了很多我聞所未聞的東西,深受啟發(fā)。其中一個最觸動我的點,就是“以經(jīng)解經(jīng)”。
但我沒有吳老師這樣的童子功,所以就想到仿古代孩童,從零開始學,打基礎。老夫聊發(fā)少年狂,就讀起了《千字文》。
讀完《千字文》,我就想繼續(xù)學中醫(yī),然后寫了《學習中醫(yī)》系列,專門研究了傳統(tǒng)文化的思想。包括陰陽、四象、八卦、五行,怎么來的,怎么衍生的,寫了幾萬字,給搞明白了。
雖然這是由于我的無知,做的一點無用功,因為早有人寫過了,但對我研究非常有益。走彎路,未必比直路差。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我在這個過程中,培養(yǎng)了自己學習傳統(tǒng)文化的能力。
我的一位中醫(yī)朋友,他父親是語文老師,給我推薦了《幼學瓊林》《圍爐夜話》《增廣賢文》,我買了前兩本?!队讓W瓊林》還是非常不錯的,明朝出的少兒百科讀本,結構完整,內(nèi)容詳實,給今天的孩子打基礎很適合。
至于《圍爐夜話》,就是雞湯語錄,沒有啥意思?!对鰪V賢文》也差不多,所以就沒買。
但我最推崇《千字文》,雖然簡短,但變化無窮,非常值得細讀、深讀,反復品味。我本來打算以此為綱,寫一個結合傳統(tǒng)和現(xiàn)代的少兒教材,但還是放棄了,目前駕馭不來,所以只把這一千字解讀好,也有近9萬字了。
昨天北京沙塵暴,我就模仿千字文,寫了幾句:
天地玄黃,北國塵沙
日月失色,辰宿黯光
冬去春來,土飄風揚
千里成碎,十面包圍
橫掃中原,臣伏都民
遐邇一體,莫不奔亡
化被草木,禍及萬方

完全掌握《千字文》,對我的文言文功底提升,是巨大的。我學了一千個單字,每個字的意思都弄得很清楚,本義和衍生義都知道。同時聯(lián)系現(xiàn)代的詞語和成語,拓展用法。我又實踐了“以經(jīng)解經(jīng)”的思路,讀出了屬于我自己的《千字文》。我認為,不比那些專家教授差。
然后我就開始讀《尚書》《詩經(jīng)》《論語》《孟子》《韓非子》《荀子》《大學》《中庸》《鬼谷子》《孫子兵法》《山海經(jīng)》《周禮》《莊子》《左傳》……
你看出來這個書單的規(guī)律了嗎?
基本上是先秦時期的經(jīng)典,特別《尚書》《詩經(jīng)》,應該是最古早的經(jīng)典了。這里面的詞句,更不好懂,但我讀完《千字文》,就挺輕松的,基本不用看翻譯和注釋。
因為它們基本也是四字一句的結構,而且是用的單字表述,很少有詞語。
然后來到《荀子》《孟子》《韓非子》這些,就更是簡單了。因為這時的文言文,相較于《詩經(jīng)》《尚書》簡單不少,還出現(xiàn)了詞語、俗語,往現(xiàn)代文的方向走了一小步。越是后期,就越像現(xiàn)代文。
此時,我就用“以經(jīng)解經(jīng)”的方式,再解讀了《道德經(jīng)》,五千言,我解讀了近8萬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現(xiàn)在我經(jīng)常用的一些語句,比如“天道無親,常與善人”,就是來自《道德經(jīng)》。
這句話,很容易理解吧。當然也有一些難懂的,需要反復讀,但絕大多數(shù)都是很淺顯易讀的。以至于,現(xiàn)在我看《左傳》基本上就是小菜一碟,和看現(xiàn)代文沒差別。
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
我從難學到易,從基本功開始打,抓住主線,進步是飛快的。
我不僅學文言文,這只是載體,我更是在經(jīng)典中學古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氣度和格局。當我再去看唐宋時期的詩詞,就有了完全不同的體會,會發(fā)自內(nèi)心地欣賞一些詩詞,而不僅僅是記住了某些詞句。
這種學習方式,是立體的,豐滿的。所以,我認為學好初中文言文,非常簡單。
難者不會,會者不難。
那再回到初中生如何學好文言文?
會問這個問題,說明不能指望其語文老師的了,要么不感興趣,要么沒能聽懂。
有三個方法,上策、中策、下策。
上策是買書自學,按照我上面提到的路徑,假裝自己從零開始。我這么大年紀都適用,小朋友更不在話下了?!肚ё治摹贰队讓W瓊林》學過以后,應該能打好文言文基礎了。閱讀賞析的部分,我推薦看蔣勛老師的書,如《說宋詞》《說唐詩》《說文學》《說陶淵明》,跟著大家走,未必是最好的,但起碼有思路了。
過了這關,就可以看一整本諸子百家,我推薦《孟子》《荀子》《韓非子》,非常容易讀,又特別精彩。比《論語》《大學》《中庸》都高不少段位,讀完就應該不發(fā)愁的了。
中策,去外面找個好的語文老師,大課最好,千萬別上那種網(wǎng)課,比如網(wǎng)紅教授戴建業(yè)這種,沒用。這種老師,不僅要能講文言文內(nèi)容,還要能教會學生學好的方法和路徑,不能上課聽得津津有味,下課一個人就不會。
下策,家長自己教。這個倒不是不好,而是因為對家長的要求太高。哪個家長能學富五車的,能的話,也不會愁。現(xiàn)在有很多網(wǎng)課,許多家長自己聽著挺好,仗著自己有點學歷,就學起來,然后自己教孩子。
這是大誤區(qū),家長聽著好,可能是因為賞析水平太低。畢竟她們不專業(yè),要鑒定好壞,還是得專業(yè)的語文老師才行。
要知道自己的能力邊界在哪,知道哪些可以做,那些不能做。家長過分自信,也是很容易坑孩子的。這事,我們還見得少嗎?
很多家長不分青紅皂白,反正是文言文、古詩詞就讓孩子讀起來,甚至背起來,多多益善,這樣學習的效果肯定不會好。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好的學習過程,一定是反復的,可以溫故而知新的,而不僅僅是停留在學習知識,或者掌握一些技巧上面。學習者,要把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和思考,調(diào)動起來。
我所寫的方法,都是打基礎的,需要一步一個腳印的。如果想要那種很快見效的,我沒有,我的認知里面,不存在這種捷徑,我不研究奇淫技巧。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方法固然重要,但必然也需要扎扎實實地訓練,才有可能結出碩果。
默默耕耘,靜待花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