嘗試解密時間
我們從一句話入手,這句話叫做,有形的總不能長久。 這句話的意思便是,一切有形體的,都無法長久存在。 變化會不斷改變形體的微小結(jié)構(gòu),直到將這種改變蔓延到整體,完成從微觀到宏觀的變化,從而有形之物失去它的形。 那么,這和我們要談論的時間,又有什么關系呢? 時間,是對變化的度量,有了變化,才有時間這個觀念,而我們所說的時間,其本質(zhì)是一種變化速度快慢的反應,這個觀點很容易讓人理解。 當有形之物失去它的形,我們便能看到這個變化,從而用時間進行記錄。有形到無形,是一個時間周期,當這種變化處于微觀時,它是最小的時間周期,而當他處于宏觀,便是最大的時間周期。 而這種時間周期,不論微觀還是宏觀,我們都給他一個名稱,那就是生命周期。 我們可以從這個角度認為一個人的生命周期變化,當一個人不再能稱作人的時候,那便是完成了人的形態(tài)變化,從有人的形,到?jīng)]有人的形的過程。 而我們又會發(fā)現(xiàn),一個人從有到無的變化中,包含了大量微觀的形態(tài)變化,便是這些微觀中的從有形到無形的過程,形成了人的壽命。 這當中,便形成了一種集合關系,集合,便是包含與被包含的關系。 一個人的整體變化,必須晚于他這個集合中每個元素的微觀變化,舉個例子,人的壽命必定要比身體細胞的壽命長,細胞死了,人未必就死了。 然后,我們可以放大了看,來舉一個很明顯的問題,人可以比宇宙活的更久嗎? 從這個問題我們更清楚地認知到,元素的壽命毫無疑問是遠小于集合的壽命的。 有了壽命和生命周期的認知,我們接下來就可以討論變化快慢了。 你認為應該如何定義變化快慢? 快和慢是一種比對結(jié)果,需要有參照,才能討論它。 這里我們不用個體間對比的參照方式,而以生命周期作為標準參照。 之所以這樣做選擇,因為萬事萬物都有生命周期,這樣更加普適。 以生命周期為參照,會發(fā)現(xiàn)地球比人活的長,太陽系比地球活的長,銀河系比太陽活的長,宇宙比銀河系活的長。 同樣的生命周期,地球的周期中時間比人的周期長,以此類推,我們會發(fā)現(xiàn),元素的時間比集合短。 從變化快慢來看,也便是元素的變化比集合快。 元素很早就完成他的生命周期,而集合會晚于元素。 這種情況下,元素處于老年期的時候,集合可能連幼年期都不到。 換句話說,在人類還無法太空搬家的情況下,地球可以擁有很多代人類,可人類只能有一個地球。 從集合角度上,就形成了一個時間牢籠。 時間是變化快慢的度量,從生命周期作為參照來看,元素的時間快于地球,因而地球日子過得悠哉的時候,地球上的人已經(jīng)草草結(jié)束了一生。 從而,時間是一種集合的牢籠,而這種集合關系的形成,是因為存在包含與被包含關系。 假設人與地球可以逆轉(zhuǎn)這種包含關系時,那將是一種很詭異的情況,比如,全地球提供資源讓一個人活的比地球長久。這種情況下因為地球是人的元素,因而它活不過人。 這種集合決定時間的情況在現(xiàn)實生活中也很常見,比如流量問題,頂流網(wǎng)紅流量遠大于普通網(wǎng)紅,他的集合就大,因而他的生命周期就更加緩慢,別人可能一百萬流量的時候就結(jié)束了熱度,而頂流網(wǎng)紅需要一個億的流量。雖然同樣是生命周期,可變化快慢就明顯不同,時間也明顯存在區(qū)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