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測小技巧(17)《孫子兵法》中的簡明規(guī)劃

眾所周知,《孫子兵法》是被全世界認可的經典軍事書籍,現在仍然是世界各國軍事學院的教材,其內容不僅適用于軍事領域,對公考和行測考試也非常有幫助。

舉例來說,在《孫子兵法》第一篇《始計篇》的開頭是這么說的(為方便理解用了白話文翻譯,有興趣可以自行學習原文):
孫子說:戰(zhàn)爭是國家的大事,它關系到百姓的生死,國家的存亡,不能不認真地思考和研究。
因此,要通過對敵我五個方面的情況進行綜合比較,來探討戰(zhàn)爭勝負的情形:一是政治,二是天時,三是地勢,四是將領,五是制度。政治,就是要讓民眾和君主的意愿一致,戰(zhàn)時他們才會為君主去死,不存二心。天時,就是指晝夜、晴雨、寒冷、炎熱、季節(jié)氣候的變化。地勢,就是指高陵洼地、路途遠近、險隘平坦、進退方便等條件。將領,就是指揮者所具備的智慧、誠信、仁愛、勇猛、嚴明等素質。制度,就是軍制、軍法、軍需的制定和管理。凡屬這五個方面的情況,將領都不能不知。充分了解這些情況的就能取勝,相反就會作戰(zhàn)失敗。
孫武之所以偉大,《孫子兵法》之所以經典,是因為在這本書中「戰(zhàn)爭」不是簡單的打仗,而是上升到了哲學的高度,濃縮了人類文明的精華。
舉個簡單的例子,如果小布什年輕時在軍隊里好好學習《孫子兵法》,認真研究過《始計篇》,那他斷然不會在2003年發(fā)動伊拉克戰(zhàn)爭,因為無論從當時還是現在來看,這場戰(zhàn)爭除了贏得名義上的勝利外,對美國可謂有百害而無一利。
其實,《孫子兵法·始計篇》中的話,對于公考和行測考試也完全適用,簡單翻譯一下:
公考是個人的大事,行測是其中重要的一環(huán),它關系到公考的成敗,不能不認真地思考和研究。因此,要通過以下幾個方面的情況進行綜合比較,來探討勝負的情形:
一是「政治」——「政治」相當于己方對公考的理解認識,大致相當于個人的決心、規(guī)劃等。
考生是否有公考上岸的決心,是否從未動搖,有沒有為該目標長期奮斗的動力。
二是「天時」——「天時」相當于自己無法控制,只能利用因素,即公考的環(huán)境。
公考的競爭壓力有多大?公考的最新政策是否對自己有利?是否「全民考公」的現象愈演愈烈?
三是「地勢」——「地勢」相當于自己主動選擇的,較為合適的「站場」。
是要選擇綜合待遇不錯,但競爭壓力較大的崗位;還是待遇差一些,但相對來說報考人數較少的崗位?自己是否能利用「應屆畢業(yè)生」或「報考范圍較廣的專業(yè)」的優(yōu)勢來選擇較好的崗位?
四是「將領」——這里和原文一樣,指的是指揮者(考生)所具備的素質
孫子認為,軍事指揮者應具有「智慧、誠信、仁愛、勇猛、嚴明」等素質,對應到考生身上,大致為:
智慧:智商、智力等。行測考試最關鍵的因素之一。
誠信:平時有沒有在騙自己?是否真正用心備考了?
仁愛:心態(tài)要好,愛自己,也愛自己所處的環(huán)境,不要被外界負面因素所影響。
勇猛:不畏艱險,迎難而上,對于不擅長的板塊也要認真對待。
嚴明:對自己要求嚴格,不能松懈,也不要「三天打魚兩天曬網」
五是「制度」——即考生制定的備考計劃、考場上的時間分配策略。
學會制定備考計劃、時間分配策略,使其適應行測考試的內容,并適當放棄個別難題(如「數量關系」板塊的難題),提升整體得分期望。
其實,考試和軍事有很多共通之處,就以這篇文章的內容來說,「將領的5個素質」和「考生的5個素質」在很大程度上是共通的。如果各位小伙伴學累了的話,不妨就閱讀下「諸子百家」的經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