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全集:傳世草書,象祠記。

正德三年春,王陽明經(jīng)過長途跋涉才至貴州龍場。這次貶謫對他來說是個打擊,然對其思想的轉(zhuǎn)變十分重要。龍場在貴州西部萬山叢中,蟲毒瘴癘,與苗裔為鄰。王陽明在這種環(huán)境中獨悟格物致知,乃以默記五經(jīng)之言徵之。貴州宣慰使彝族土司安貴榮聞先生名,曾使人饋米肉,又重以金鞍帛馬,俱辭不受。但請王陽明為象祠作記,卻欣然命筆。黔西水西苗地有靈博山,上有象祠,這是苗族人禋祀之祠。王陽明以象祠之肇之淵源,抒發(fā)了一通風(fēng)俗教化的道理。陽明為此文,文筆優(yōu)美,文意深邃。該文收入《古文觀止》。
《象祠記》是王守仁所作的一篇散文。文章借苗人翻修象祠一事,引出議論。象之所以被苗民祭祀,是因為他在舜的感化下改惡從善,作者宣揚了“人性之善,天下無不可化之人”的觀點,即君子應(yīng)該修身正德,以德感化天下人,具有激勵人改過向善的積極意義。作者從具體的事實得出抽象的結(jié)論,并以此作為立論的依據(jù),是其心學(xué)思想的反映,可謂小處見大,立意不凡。全文構(gòu)思巧妙,見解獨特。語言平正典雅,能引經(jīng)據(jù)典為論點作注腳,此又一特色。
?王陽明書寫本幅時只三十七歲,以草書書寫,草法嫻熟,筆力奔放昂揚,使轉(zhuǎn)頓挫皆極有法度,字形變化多端,線條遒勁多姿,是王陽明傳世草書的精品。
原文:象祠記
靈博之山。有象祠焉。其下諸苗夷之居者。咸神而祀之。宣慰安君因諸苗夷之請。新其祠屋。而請記于余。余曰。毀之乎。其新之也。曰。新之。新之也。何居乎。曰斯祠之肇也。蓋莫知其原。然吾諸蠻夷之居是者。自吾父。吾祖。遡曾。高而上。皆尊奉而禋祀焉。舉之而不敢廢也。予曰。胡然乎。有庳之祠。唐之人蓋嘗毀之。象之道。以為子則不孝。以為弟則傲。斥于唐。而猶存于今。壞于有庳。而猶盛于茲土也。胡然乎。我知之矣。君子之愛夫若人也。推及于其屋之烏。而況于圣人之弟乎哉。然則祠者為舜。非為象也。意象之死。其在干羽既格之后乎。不然。古之驁桀者豈少哉。而象之祠獨延于世。吾于是蓋有以見舜德之至。入人之深。而流澤之遠(yuǎn)且久也。象之不仁。蓋其始焉耳。又烏知其終之不見化于舜也。書不云乎??酥C以孝。烝烝乂。不格奸。瞽瞍亦允若。瞍已化而為慈父。象猶不弟。不可以為諧。進(jìn)治于善。則不至于惡。不底于奸。則必入于善。信乎象蓋已化于舜矣。孟子曰。天子使吏治其國。象不得以有為也。斯蓋舜愛象之深而慮之詳。所以扶持輔導(dǎo)之者周也。不然。周公之德。而管蔡不免焉。斯可以見象之既化于舜。故能任賢使能而安于其位。澤加于其民。既死而人懷之也。諸侯之卿。命于天子。蓋周官之制。其殆倣于舜之封象歟。吾于(脫一是字)蓋有以信人性之善。天下無不可化之人也。然是唐人之毀之也。據(jù)象之始也。今之諸夷之奉之也。承象之終也。斯義也。吾將以表于世。使知人之不善。雖若象焉。猶可以改。而君子之脩德。及其至也。雖若象之不仁。而猶可以化之也。年弟守仁。
譯文
靈鷲山和博南山有象的祠廟。那山下住著的許多苗民,都把他當(dāng)作神祭祀。宣尉使安君,順應(yīng)苗民的請求,把祠廟的房屋重新修整,同時請我做一篇記。我說:“是拆毀它呢,還是重新修整它呢?”宣慰使說:“是重新修整它?!蔽艺f:“重新修整它,是什么道理呢?”宣尉使說:“這座祠廟的創(chuàng)建,大概沒有人知道它的起源了。然而我們居住在這里的苗民,從我的父親、祖父,一直追溯到曾祖父、高祖父以前,都是尊敬信奉,并誠心祭祀,不敢荒廢呢?!蔽艺f:“為什么這樣呢?有鼻那地方的象祠,唐朝人曾經(jīng)把它毀掉了。象的為人,作為兒子就不孝,作為弟弟就傲慢。對象的祭祀,在唐朝就受斥責(zé),可是還存留到現(xiàn)在;他的祠廟在有鼻被拆毀,可是在這里卻還興旺。為什么這樣呢?”
我懂得了!君子愛這個人,便推廣到愛他屋上的烏鴉,更何況是對于圣人的弟弟呢!既然這樣,那么興建祠廟是為了舜,不是為了象??!我猜想象的死去,大概是在舜用干舞羽舞感化了苗族之后么?如果不是這樣,那么古代兇暴乖戾的人難道還少嗎?可是象的祠廟卻獨獨能傳到今世。我從這里能夠看到舜的品德的高尚,進(jìn)入人心的深度,和德澤流傳的遼遠(yuǎn)長久。象的兇暴,在開始是這樣的,又怎見得他后來不被舜感化呢?瞽瞍也能聽從,那么他已經(jīng)被舜感化成為慈祥的父親了;如果象還不尊敬兄長,就不能夠說是全家和睦了。他上進(jìn)向善,就不至于仍是惡;不走上邪路,就說明一定會向善。象已經(jīng)被舜感化了,確實是這樣啊!孟子說:“天子派官吏治理他的國家,象不能有所作為呢!”這大概是舜愛象愛得深,并且考慮得仔細(xì),所以用來扶持輔導(dǎo)他的辦法就很周到呢。從這里能夠看到象被舜感化了,所以能夠任用賢人,安穩(wěn)地保有他的位子,把恩澤施給百姓,因此死了以后,人們懷念他啊。諸侯的卿,由天子任命,是周代的制度;這也許是仿效舜封象的辦法吧!我因此有理由相信: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天下沒有不能夠感化的人。既然這樣,那么唐朝人拆毀象的祠廟,是根據(jù)象開始的行為;現(xiàn)在苗民祭祀他,是信奉象后來的表現(xiàn)。這個意義,我將把它向世上講明。使人們知道:人的不善良,即使跟象一樣,還能夠改正;君子修養(yǎng)自己的品德,到了極點,即使別人跟象一樣兇暴,也還能夠感化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