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響耳機音質評價之所見(二)---淺議解析力和音色


本文旨在給大家介紹音響及耳機評價要素及一些個人心得(懶得抬枯燥的定義出來,沒勁),希望能幫助到大家并希望得到認同。如有異議,求同存異吧。
三、解析力
音響的解析力和攝影鏡頭的解析力一樣,好的鏡頭的解析力都是極為優(yōu)秀的。然而,解析力不是一切(就像鏡頭也不是只有解像力一項參數(shù)一樣),而現(xiàn)在對音響的評價中很明顯有這個趨勢。用鏡頭來舉例的話,人像頭的解析力通常不是很強的,比微距頭通常要差一些,但這并不意味著人像頭比微距頭差。就價格而言,同品牌人像頭的價格都是遠遠貴于同焦距的微距頭。
更糟糕的是,利用減薄低頻和中頻,或者提升某一頻率的方法,會給人解析力很高的假像。這是很多低端器材迷惑人的方法,而且常常很有效,如對人聲齒音頻段的提升,會造成器材放人聲時解析很高的假像。類似的方法就是提升鏡頭對比度可以讓人感覺解析力提高了一樣。

相反的情況是低解析力的音響常常會給人以溫曖舒服的感受,某些低端的膽機常常也這樣糊弄入門者。對于人聲流行,本來就不要求很高的解析力,這種方法是可取的。然而,對于管弦樂、鋼協(xié)、交響,這類音響就很難有好的聽感聽感了。
仔細聆聽同一樂曲的細節(jié),高解析的器材在細節(jié)上是非常豐富的,有一些常常被人忽視的細節(jié),比如拉小提琴時的擦弦聲或手指在上面移動的聲音,或者歌手的換氣、口水聲。低解析的器材很難聽到,而有一些器材雖然能聽到,但整體頻段的平衡卻有問題----很明顯,那是通過提升某一頻段刻意強調的。分辨這個問題的方法是換各種音樂來進行試音,看看其它類型的樂曲是不是也同樣有高解析。筆者建議你至少準備三種或以上種類的試音唱片:人聲流行、古典弦樂或小協(xié)、鋼琴協(xié)奏曲。尤其是鋼琴唱片,常常是曝露音響或耳機器材問題的最好的試音唱片。不同的系統(tǒng)放錄音優(yōu)秀的鋼琴唱片,差異會更大。
四、音色
正確的音色對于音響和耳機至關重要,這點有點類似于鏡頭的白平衡。不過,如何鑒別音色并不容易。事際上,沒有人知道現(xiàn)場或錄音時的音色是什么樣的,也就是說:音色不會也不可能有真正的標準。如同有人喜歡偏曖的色調,有人喜歡偏冷的色調一樣,音響和耳機也一樣,有人喜歡中性透明,而有人喜歡偏冷一些,有人喜歡偏暖一些。在一定范圍內,音色并沒有絕對的好壞。
想要提高對音色的鑒別,最佳的辦法是自己會一樣樂器,比如鋼琴小提琴啥的。這個要求現(xiàn)在應該不算太高了,就算你不會,你家里人會也一樣的,而現(xiàn)在很多孩子都會學一門樂器。對孩子來說是苦差,對愛樂者倒是挺容易熟悉一門樂器的音色的。拿著孩子彈琴的錄音去試試,看看跟你聽到的音色差異有多大,應該可以大致判斷出音響的音色如何。
需要注意的是,高頻延伸對音色也是極為重要的,因為它影響了樂器的泛音,泛音豐富的聲音會更悅耳動聽。而泛音不足則讓人覺得聲音干和燥。糟糕的一個事實是,很多音響和耳機泛音不足,有些入門者卻要以此為標準,活生生的將泛音豐富說成聲染。當然也有一部分人是聽到的真實樂器是廉價樂器的聲音,然后以此作為標準。卻忽略了一個基本的情況,用于演奏錄音的高級樂器所發(fā)出的聲音要比自家用的要好得多。一個例子就是小提琴,普遍練習用小提琴聲會比較干(拉琴技術也是重要原因),而名家名演的錄音唱片用的常常極為昂貴的天價小提琴,其發(fā)出的聲音之美是練習用琴遠遠不能比的,因此如果聽這類唱片覺得聲音和練習用的小提琴差不多,那音色也真夠“美”的,呵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