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艾
哈嘍小伙伴們大家好,這一期節(jié)目,跟大家聊一聊前段時間挺火的一個人,他就是三國的武將鄧艾,可能大家有的人還不是很了解這個武將,但是一聽到他那句:出身寒微,不是恥辱,能屈能伸,方為丈夫,就感覺非常熟悉,其實這是電視劇里面鄧艾的自述,當(dāng)然鄧艾在網(wǎng)絡(luò)上火起來的原因可能更多的是電視劇版本里那幾句鄧艾回顧自己半生的臺詞,但是鄧艾在演義與游戲里又是怎么樣的呢,我們一起來分別看看吧。 鄧艾是由游卡桌游推出的桌上游戲《三國殺》中的武將牌。 武將設(shè)計來源三國時期魏國名將鄧艾,武將技能為屯田、鑿險。 鄧艾,字士載,義陽棘陽人。三國時期魏國杰出的軍事家、將領(lǐng)。公元263年他與鐘會分別率軍攻打蜀漢,最后他率先進入成都,使得蜀漢滅亡。后因遭到鐘會的污蔑和陷害,被司馬昭猜忌而被收押,最后與其子鄧忠一起被衛(wèi)瓘派遣的武將田續(xù)所殺害。
屯田
:每當(dāng)鄧艾回合外失去牌時,這里所指的失去牌可以包括以下4種形式: 1:響應(yīng)南蠻入侵,萬箭齊發(fā)和借刀殺人時打出的殺,閃或者無懈可擊; 2:被指定為殺的目標時打出的閃,自救,救人時使用的桃和酒,以及賈詡發(fā)動亂武時的打出的手牌; 3:回合外受到其他武將技能影響或者寒冰劍特效而失去的裝備或者手牌; 4:最后是與其他角色拼點所消耗的手牌。 以上的四種情況均屬于回合外失去牌,當(dāng)滿足以上的情況時鄧艾可以進行一次判定,將非紅桃的結(jié)果的判定牌置于自己的武將牌上,稱為“田”。每有一張?zhí)?,鄧艾計算與其他角色的距離便減少1,但此為單向計算方式,因此“田”不影響其他角色計算與鄧艾的距離。雖然上述失去牌的情況很多但是實際觸發(fā)屯田并不簡單,在不考慮司馬懿改判的情況下有1/4的判定失敗的可能性,所以屯田不光需要合適的手牌也需要較好的運氣。被當(dāng)做“田”的牌與神諸葛“七星牌”和周泰“不屈牌”相同被視為移出游戲外不受任何錦囊和技能的影響。 紅桃手牌充足的司馬懿是鄧艾唯一的克星,鄧艾在覺醒前就是一個“白板”武將,如果屯田失敗就完全沒有任何用處。同樣張角雖然不能通過改判使鄧艾屯田失敗,但是卻能通過“鬼道”置換屯田的牌,所以當(dāng)張角在場時也要注意屯田的使用。而魯肅,吳國太等武將就是鄧艾的福星了,魯肅的交換手牌可以幫助鄧艾屯田,吳國太的交換裝備同樣也能達到這個效果,但是以上2種情況時要注意無論鄧艾的手牌與裝備數(shù)目是多少,由于“締盟”和“甘露”的使用是同時的進行的所以一次只能進行一次判定。當(dāng)鄧艾使用“田”發(fā)動急襲時,該“田”的顏色決定了順手牽羊的顏色,所以鄧艾可以對賈詡使用紅色的“田”,但是依然無法對徐庶,陸遜造成影響。 從身份原則上來看,
主公:
雖然用鄧艾作為主公有利于屯田的觸發(fā)但是鄧艾不具有回合外的自保能力,防御力較弱,沒有強力忠臣的輔佐非常容易在覺醒前就瀕臨死亡。
忠臣:
如果主公是曹操或者郭嘉的情況。用鄧艾作為忠臣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但如果是其他主公或是與鄧艾沒有任何配合的非主流武將作為主公則不建議使用鄧艾作為忠臣。由于鄧艾覺醒前后的巨大差異使用鄧艾時要盡可能加快覺醒速度,而曹操作為主公時鄧艾能夠響應(yīng)“護駕”出閃進行屯田。而其他不具有和鄧艾配合能力的主公容易在鄧艾發(fā)揮能力前就容易被集火致死。
反賊:
主公近身位是一個非常適合反賊鄧艾的位置。在覺醒前少量的“田”能縮短與主公的距離。覺醒后更能造能明顯的攻擊效果。但如果你離主公較遠不建議使用鄧艾作為反賊,特別是處于反賊中間的鄧艾不但沒有任何用處還會影響反賊的集火造成我方隊友以少打多的被動局面。
內(nèi)奸:
內(nèi)奸是一個非常適合鄧艾的身份,前期的隱忍屯田等待后期覺醒后的爆發(fā),這種常規(guī)打法非常適合內(nèi)奸這個身份。也能在覺醒后選擇合適的時機挑明自己的身份控制場上的牌局,同時覺醒后的單挑能力也保證了主內(nèi)局勢的勝率。
好了,聊完了游戲,我們再回頭看看他本人的人物志,鄧艾也算是我比較喜愛的一位三國人物,他的人生經(jīng)歷令人勵志,他的凄慘結(jié)局令人扼腕嘆息。今天我們就對他的悲劇命運做一個深入的剖析。
鄧艾自幼出身窮苦,很小的時候就跟隨家人遷往汝南(今河南上蔡)作屯田民。在三國時期,地位低下的屯田部民要出人頭地談何容易,鄧艾就這樣作為一個屯田百姓過了二十多年。后來鄧艾憑其才學(xué)被推薦為典農(nóng)都尉,幫助管理屯田之事。 鄧艾喜歡軍事,在空閑的時候,每見高山大川,都要在那里勘察地形,指劃軍營處所,遭別人譏笑也不介意。 有一年,鄧艾奉命前往洛陽上報屯田結(jié)果,正好遇到了在洛陽做官的司馬懿,司馬懿聽了鄧艾的屯田之法后,非常欣賞,就提拔他做了太尉府的掾?qū)伲笊紊袝伞? 鄧艾的屯田之法很快在魏國大面積實施起來,幾年之后,從京都到壽春,沿途兵屯相望,雞犬之聲相聞,出現(xiàn)了一派繁榮富庶的景象??梢哉f,曹魏政權(quán)能在三國中始終保持實力最強,特別是后期,鄧艾的屯田之法都起了很大的作用。 公元243年之后,鄧艾開始出任魏國西部將領(lǐng),負責(zé)帶兵與蜀國對抗。到了公元263年,鄧艾已經(jīng)升任魏國的征西將軍,在這一年,魏國集結(jié)三路大軍,征討蜀國,鄧艾率兵三萬余人參加。 在魏、蜀大軍相持不下的時候,鄧艾率領(lǐng)一支精銳部隊,繞過姜維駐守的劍閣,從陰平沿景谷道東向南轉(zhuǎn)進,穿過700多里荒無人煙的高山險地,道路斷絕之時,進退不得,鄧艾身先士卒,用毛氈裹身滾下山坡。就這樣,鄧艾率領(lǐng)軍隊出其不意直抵成都。 當(dāng)時蜀后主劉禪聽說魏國大軍已經(jīng)兵臨城下之后,恐懼萬分,為了保命立刻下令開城投降。就這樣,鄧艾率軍進入成都,蜀國滅亡。劉備、諸葛亮一生心血,就這樣被鄧艾輕率一支奇兵所滅,如果二人得知此事,估計也要死不瞑目了。 此戰(zhàn),鄧艾趁兩軍主力相持之際,率偏師出奇兵,進行大縱深迂回穿插,繞過蜀軍的正面防御,直搗蜀都成都,創(chuàng)造了中國戰(zhàn)爭史上著名的奇襲戰(zhàn)例。 傳統(tǒng)觀點認為,鄧艾由于居功自傲引起當(dāng)權(quán)者司馬昭的猜忌,再加上與其關(guān)系不睦的鐘會從中作梗,最終死于非命?!?/p>
但其實,鄧艾的結(jié)局,是多種原因共同造成的,他在滅蜀后一系列居功自傲的行為,只是一個直接的誘因,給了鐘會下黑手的理由,但根本原因卻是更深層次的。
滅蜀之戰(zhàn)不是一場單純的軍事行動,其背后潛藏著權(quán)力的斗爭,這些斗爭源自于鐘會的野心,這一點在當(dāng)時并不是什么秘密,因為不止一個人對司馬昭發(fā)出過警示,但司馬昭卻置若罔聞。
我想要么是他太信任鐘會,要么就是想下一盤大旗,來個二桃殺三士。
當(dāng)鄧艾立下滅蜀頭功的時候,他和鐘會就已經(jīng)徹底決裂了。
不過這也不是說鄧艾就要倒霉了,因為如果沒有司馬昭的命令,鄧艾手里有兵有將,鐘會還真不一定動得了他。
當(dāng)時司馬昭下決心拿下鄧艾后,因為擔(dān)心鄧艾抗命,所以寫了手諭讓鐘會拿著去成都,這樣才能瓦解鄧艾手下士卒的軍心,令其屈服。
也就是說,如果不是司馬昭點頭,鐘會想除掉鄧艾的話,就只能和他兵戎相見了。
鄧艾在立下曠世奇功后,如果立刻急流勇退,那么他基本是可保無虞的,畢竟鐘會巴不得他趕緊走,但可惜鄧艾太膨脹了。
首先,鄧艾自作主張封劉禪為驃騎將軍,然后又對自己的手下師纂、牽弘等人大肆冊封,美其名曰是依照“鄧禹”的故事。
然而,并不是說都是南陽人,而且都姓鄧,就能學(xué)得了鄧禹的(鄧艾是鄧禹后人這種說法沒有確鑿證據(jù))。
當(dāng)初鄧禹為迅速平定關(guān)中的赤眉軍,對占據(jù)隴右的隗囂進行拉攏,未經(jīng)請示就任命他為西州大將軍。后來隗囂果然成為平定關(guān)中的一大助力。
當(dāng)時劉秀還沒有平定中原,所以鄧禹雖然私自封賞隗囂,但畢竟情況緊急,而且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做法確實起到了極好的效果,因此也沒有引起劉秀的猜忌。
但是鄧艾面臨的情況顯然不同于鄧禹,現(xiàn)在蜀漢已經(jīng)滅亡,益州的財富和軍隊都已經(jīng)收入囊中,劉禪等人除了做吉祥物,已經(jīng)沒什么拉攏的價值了。
還有,人家鄧禹和劉秀是什么關(guān)系,你鄧艾比得了嗎?他這么做就太不把自己當(dāng)外人了,在司馬昭看來只有一個解釋——那就是收買人心圖謀不軌。
因此從這一刻開始,司馬昭應(yīng)該就對鄧艾有些厭惡了——顯然,赦免劉禪,獎勵兵士這樣收買人心的事,應(yīng)該由他做才對。
之后,鄧艾更是對司馬昭提出了滅吳的計劃。平心而論,鄧艾所說的在益州造船、囤積鹽鐵以備軍需等等都是非常正確的策略,但問題是,這話依舊輪不到他來說。
司馬昭發(fā)動滅蜀之戰(zhàn),并不是有什么天下大同的愿望,而是要以此功勛為自己篡位造勢,現(xiàn)在目的已經(jīng)達到,何必再節(jié)外生枝?
況且,你鄧艾只不過是一個方面軍的統(tǒng)帥,有什么資格對軍國大事指手畫腳呢。
不過,鄧艾卻沒有意識到這一點,緊接著他又建議要厚待劉禪,封他為王,這樣?xùn)|吳很可能會望風(fēng)而降。
從這里就能看出,鄧艾是個軍事上的巨人,政治上的矮子。首先,他這個提議就不怎么樣,因為這太低估東吳決策者的水平了。
劉禪被善待是因為蜀國滅亡后就只剩下吳國,需要給他們樹立榜樣。那么如果東吳也投降了,他們作為最后一家滅亡的勢力,則不可能像劉禪一樣具有被作為榜樣的意義,因此厚待劉禪就能吸引東吳歸降這個邏輯是不成立的。
況且,當(dāng)時司馬昭才是晉公而已,劉禪卻做了扶風(fēng)王,這叫司馬昭情何以堪呢?
司馬昭這時已經(jīng)非常不滿了,于是命衛(wèi)瓘回復(fù)鄧艾說:這事得上報朝廷,不能草率行事。
其實,司馬昭就是朝廷,他這么說明擺著就是拒絕了,這也是他給鄧艾的最后一次機會。
不過,鄧艾卻依舊沒有醒悟,繼續(xù)在作死的路上一去不回,終于讓司馬昭對其失去了耐心。
鐘會抓住了這個機會,利用自己善于模仿他人筆跡的天賦,對鄧艾的上書進行修改,將其言辭改得頗為傲慢無禮,這就徹底激怒了司馬昭,鄧艾的命運就此注定。
司馬昭是否知道鄧艾的冤屈呢?
他當(dāng)然知道。鄧艾被殺后杜預(yù)就公開指責(zé)過衛(wèi)瓘有違風(fēng)度。因此可以看出這根本不是什么秘密。
另外,在鄧艾死后,司馬昭生怕鄧艾的死訊會讓隴右生變,于是立刻派唐彬去探查。
如果鄧艾真是罪有應(yīng)得,朝廷殺他有理有據(jù),何必要擔(dān)心呢?
司馬昭真正擔(dān)心的,是鄧艾在隴右地區(qū)的威望。除了鄧艾自身一系列不理智的行為之外,他個人本身和司馬昭集團高層們也是格格不入的,如果他謹言慎行,當(dāng)然沒人會動他,一旦他犯了錯誤,則必然會招致禍端。
司馬家在高平陵之變后逐漸取得權(quán)力,到了司馬昭這一代,為了篡逆之事,開始對魏國的高層人物進行拉攏,逐步形成了一個共同的利益集團。
當(dāng)時曹魏一代高層人物大多已經(jīng)離世,司馬昭拉攏的這些功臣子弟大多都是一些二代三代,這些士族子弟與曹魏前期不同,他們與朝中的寒門逐步走上了對立面,也就是說當(dāng)時司馬昭集團內(nèi)部是一個割裂的狀態(tài)。
這一時期,士族豪門子弟普遍好清談、喜奢華,這一階層人物中的佼佼者會受到廣泛的推崇。
鐘會作為名士群體中的一員就是如此,他對投降的姜維說,以你的風(fēng)采,諸葛誕和夏侯玄都比不過你。
要知道,諸葛誕和夏侯玄都是已經(jīng)被定性的叛逆,但鐘會卻絲毫不忌諱,公開表達了對此二人的認可。
而姜維是鄭學(xué)的擁戴者,當(dāng)時的士族都是要修習(xí)儒學(xué)經(jīng)典的,因此可以認為姜維是和鐘會有著同等氣質(zhì)的一類人,因此才會被引為心腹。
而鄧艾則大有不同,他出身低微,而且算是一個實干派,再加上因為口吃不善言辭,自身又性格剛直,容易得罪人,所以和名士群體格格不入,自然也不會被那個圈子所接納。
另一方面,鄧艾是司馬懿時代提拔起來的,司馬昭為了打造自己的班底,肯定要重用自己提拔起來的人,對司馬懿時代元老的使用則會慎之又慎。
因此,司馬昭雖然依仗鄧艾為軍事上的柱石,但卻不可能讓他進入核心的圈子。
這從鄧艾平反一事中也能看出一二,265年,朝廷詔書中仍然稱鄧艾有罪,只不過他沒有反抗就伏法了,所以強過那些死硬分子。
而且這段詔書將鄧艾和王凌放在一起說也有些奇怪,王凌和鄧艾性質(zhì)完全不一樣,王凌密謀另立新君,是洗不白的。但是因為王凌要反的皇帝曹芳,后來被司馬師廢黜,所以陰差陽錯成了正確的行為。
但用這樣牽強的理由洗白王凌,是沒有什么說服力的。
王凌這種板上釘釘?shù)呐涯?,都能想辦法去洗白,這清楚地表明司馬氏集團要拉攏太原王氏。
而鄧艾這樣莫須有的罪過卻得不到平反,則說明為他平反沒有什么好處,所以統(tǒng)治集團不愿去做。
兩年后267年,晉武帝司馬炎已經(jīng)成功代魏兩年了,段灼又提出鄧艾平反一事。他明確說出鄧艾是因為性格原因不被主流所容,并不是真正的謀反,而且他根本沒有謀反的動機。
不過仍然被朝廷無視了。
其實有一說一,快七十了就不會造反,這個理由還真說不通,畢竟王凌造反的時候都快八十歲了。
又過了六年到273年,樊建再一次提出為鄧艾平反。這次終于得到了晉武帝司馬炎的認可。
朝廷赦免了鄧氏一族,任命鄧艾的嫡孫鄧朗為郎中。
但很可惜,詔書中仍然認為鄧艾有罪,他始終沒有得到徹底的平反。
值得注意的是,提出為鄧艾平反的兩個人里,段灼是鄧艾的部下,而樊建是蜀漢降臣,這也說明當(dāng)時朝中真正的利益階層對這件事完全不感冒,原因很簡單,他們毫無理由做這種費力不討好且會打自己臉的事情。
總之,鄧艾之死是多種原因造成的。他在滅蜀之戰(zhàn)后居功自傲的行為是蒙冤的直接原因,在開罪了鐘會后又對其沒有防備,則加速了這一進程,而根本原因則是他的出身和言行等與主流士族格格不入,再加上性格缺陷等因素,終于成為眾人的眼中釘,欲除之而后快。
其實,早在鄧艾出征之前,不詳?shù)念A(yù)兆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當(dāng)時他做了一個夢,夢見自己坐在山上,而旁邊有流水。于是他請爰邵為自己解夢。
爰邵說山上有水按照易經(jīng)來看是蹇卦,孔子在關(guān)于易經(jīng)的著作彖傳中對蹇卦做了解析:
蹇利西南,往有功也;不利東北,其道窮也。蜀國在西南,此去必然建功,但魏國在東北。按照孔子的解析,恐怕就回不來了。
鄧艾聽后,倍感失望,悶悶不樂。
這段記載在鄧艾的傳記中并不是按照時間線出現(xiàn)的,而是放在鄧艾之死以后,作為一個補充。
那么,陳壽為何要加上這段玄之又玄的記錄呢?
其實,孔子對于蹇卦的解析,前面還有一句話:
蹇,難也,險在前也。見險而能止,知矣哉。
只不過這些話爰邵沒說出來。
圣人就是有大智慧啊,風(fēng)險總是和機遇并存的,只看到機會卻看不到風(fēng)險,或者看不到隱藏在背后的風(fēng)險,這都是不理智的。
孔子說遇到危險要停住,并不是說見到困難就退縮,而是說要權(quán)衡,規(guī)避那種極大的風(fēng)險。
爰邵已經(jīng)指出了風(fēng)險,但鄧艾卻沒有引起重視,終于一去不歸。
我想陳壽加入這段解夢的描寫,應(yīng)該是因為他對鄧艾的遭遇表示惋惜,借此說明鄧艾其實有機會得到善終,如果他能夠多加權(quán)衡,趨利避害,結(jié)果就不是這樣了。
不過話說回來,如果沒有偷渡陰平的壯舉,他在古代軍事史上的地位也不可能有這么高了。
鄧艾在治軍方面是一流的,可惜在政治權(quán)謀方面有很大不足,若是他能及時功成身退,我想司馬昭也沒有必要去加害他了。這一點,滅吳第一功的王濬的做法要比他明智得多。好了,本期視頻的人物志就介紹到這里了,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三國里你很感興趣的人,可以在評論區(qū)給我留言哦,我們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