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系列一:初入After Clausewitz


不久之前入手了《After Clausewitz: German Military Thinkers Before the Great War》,正巧最近有點興趣,便開了個專欄隨意寫寫(=
瞎寫
克勞塞維茨和他的戰(zhàn)爭論想必大部分研究戰(zhàn)略的人都不會陌生,不過本書介紹的并非他的思想,而是繼他之后的德國軍事理論家的想法。當然,就如標題所述,本書側(cè)重于一戰(zhàn)前的德國軍事學家思想,因此一戰(zhàn)爆發(fā)后的內(nèi)容不包括在內(nèi)。
此書出版于2001年,對于現(xiàn)在而言也算是有點年頭了,所以會有許多不適應的方面,比如全書沒有插圖,注解和縮寫也會放在正文之后的內(nèi)容里(不像Terence Zuber喜歡每章之后都加個注解)。



這本書到底講了什么內(nèi)容呢?
Antulio J. Echevarria II在書的引言中寫的很清楚,是有關(guān)理論,學說和信條的綜合體,側(cè)重于公開的文章或?qū)Ω鲊婈犛绊戄^深的出版物。在正文開頭,他首先介紹了有關(guān)19世紀的武器發(fā)展——主要是后膛裝填步槍的誕生。新式步槍的誕生使得步兵火力大幅度提高,且更為致命,最終向各國軍隊拋出了難題:如何在未來的戰(zhàn)斗中獲得勝利?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德國軍事理論家門各抒己見,提出了各自的看法和解決方案。全書前半部分主要解決三個問題,即:步兵進攻難題,騎兵定位難題和炮兵“窘境”。所謂步兵進攻難題,即后膛裝填步槍給予了防御方幾乎不可突破的強大火力,而進攻方的步兵需要尋找新的戰(zhàn)術(shù)解決方案;騎兵定位難題,即騎兵在面對步兵越來越強的火力面前無法再進行大規(guī)模沖擊,那騎兵到底該如何定位;炮兵窘境是指炮兵部隊面對步兵火力提升的問題,既需要與敵軍炮兵進行對決,又需要支援步兵進攻,還需要破壞敵軍步兵陣地,如何能夠在這三者之間達成完美的均衡的窘迫。
當然,在描繪德國軍事理論學家如何解決這些伴隨科技進步而導致的難題時,他也將一些國外同時期理論家的作品納入了考量之中,給讀者提供一個更為全面的參考。


值得一提的是本書的注解和參考文獻部分,非常多且很詳細的解釋和引用
當然,讀這本書肯定不像Antony Beevor的書那樣類似小說比較有趣,畢竟全程無圖全是字(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