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圖上談兵——小議東吳之亡

一、《三國志》主要人物出生地點分布圖
為了方便大家更好地研究三國歷史,我將前四史之一《三國志》中的主要人物的出生地分布在三國歷史地圖中做出了標注,如下圖所示:

圖1部分細節(jié)如下圖所示:

其中,屬于蜀漢勢力的人物出生地用綠顏色圓點表示,屬于曹魏勢力的人物出生地用藍顏色圓點表示,屬于孫吳勢力的人物出生地用紅顏色圓點表示。
另有諸如袁紹、袁術(shù)、劉表、呂布、陶謙、公孫瓚等割據(jù)勢力代表人物,其出生地用黃顏色圓點表示。
《劉焉傳》雖在《蜀書》,我將劉焉出生地用黃色圓點表示?!秳Ⅳ韨鳌冯m在《吳書》,我亦將劉繇出生地用黃色圓點表示。
《吳書四》載:“建安十五年……(孫)權(quán)加燮為左將軍”。是以士燮雖亦為割據(jù)勢力的代表人物之一,我仍然將其出生地用紅色圓點表示。
在整個標注過程中,我做了如下權(quán)衡與取舍:
1、由于該三國時期歷史地圖精確度只到郡未到縣,我在標注過程中對于人物出生地所在位置亦精確到郡,未精確到縣。
2、山陽郡、樂安郡、清河郡、東莞郡、河間郡、平原郡、淮南郡、陽平郡、任城郡、南安郡、北地郡等郡,原地圖中未標出。
因此,我參考譚其驤先生主編的《中國歷史地圖集》第三冊所顯示的三國時期歷史地圖,約略在圖中標注出各個地點的位置。
3、《魏書十一·王烈傳》未顯示王烈出生地。我亦未在圖中標出其出生地。
4、《魏書二十》、《蜀書四》、《吳書三》中諸如曹沖、曹昂、曹宇等曹操諸子,以其數(shù)目多達數(shù)十,其出生地未予標出。
因此,劉永、劉理、后主太子璿,孫亮、孫休、孫皓,《吳書十四》中吳主五子等人物出生地,亦未予標出。此外,周瑜之子循、胤,周瑜兄子峻、護等,其出生地亦未予標出。
5、公元226年,魏文帝改涿郡為范陽郡。是以出生地為涿郡之人,圖中將其出生地標注于范陽郡。
6、公元232年,曹操之子曹彪受封為楚王,同時淮南郡改稱楚國。是以書中所提及出生地為楚國之人,我在圖中標注其出生地為淮南郡。
7、諸如董允、劉封、孫休朱夫人、陸瑁等人物,書中只談及其為某人之子、某人之甥、某人之女、某人之弟、某人之曾孫,似未明確述及其本人出生地者,我皆以其父、其舅、其兄、其曾祖父之出生地代替其出生地標注在圖中。
8、討論出生于義陽郡之人,因地圖未有標出義陽郡,我將其出生地標注在南陽。以秦漢時有南陽郡義陽鄉(xiāng)故(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詞條—義陽郡)。
9、《吳書五》中載“孫亮全夫人,全尚女也”。然而并未述及孫亮全夫人之出生地,《三國志》作者也未專門寫出全尚傳?!督祵嶄洝份d:“尚字子真,吳郡錢塘人?!笔且晕覍O亮全夫人之出生地標注在吳郡。
10、《晉書·地理志》記“丹陽”作“丹楊”,故標注過程中亦未予區(qū)分二郡。

二、分布圖所引發(fā)的一些思考
1.?由圖1可見,蜀漢政權(quán)的文武官員及掌權(quán)者出生地主要分布于四個地區(qū):徐州、涿郡(范陽郡)、荊州、益州。
2.?潁川郡以及譙郡是曹魏政權(quán)政治人物的主要來源地。
3.?孫吳政權(quán)政治人物多來自于吳郡以及會稽郡。
4.?《三國志》中主要人物來自于如今之廣東、廣西、福建、貴州、江西諸省份概率較低。
5.?魏、蜀、吳本國所轄地域是魏、蜀、吳三國的主要人才來源地之一。此原是情理之中。
然而,吳郡等一些圓點分布極其密集的地域吸引了我的注意。于是我對吳郡進行了一些研究,如下所示。
三、有關(guān)吳郡的研究
我們可以看到,孫吳政權(quán)的政治人物主要來源于吳郡附近。于是我對這一現(xiàn)象進行了一些研究。
首先,《世說新語·賞譽》載:“吳四姓舊目云:‘張文、朱武、陸忠、顧厚?!焙汀度龂尽肪砦迨吨熘蝹鳌份d:“公族子弟及吳四姓多出仕郡”等資料提到了吳郡四姓的相關(guān)內(nèi)容。
其次,我參考了由王宗廣撰寫、張旭華教授指導的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吳四姓與東吳政權(quán)》,其中提到:“……吳四姓即江東吳郡的顧、陸、朱、張四姓……尤其是孫氏父子當政時期,吳四姓……子孫大量入仕……”。
文章提到,顧、陸、朱、張四姓的代表人物分別是顧雍、陸遜、朱桓、張溫。此四人在《三國志·吳書》中均有傳記記載其生平。
文章提到,東漢中期,顧氏已發(fā)展為吳地豪門。東漢時期,陸氏已經(jīng)成為當?shù)赝?。朱氏以朱桓、朱?jù)受孫權(quán)提攜開始發(fā)跡。東漢后期,張氏開始形成其政治勢力。
文章著重描述了東吳統(tǒng)治者與東吳兩大政治集團:北方地主集團和江東地主集團之間的分分合合與政治斗爭。講了孫策起初倚靠北方地主集團對江東地主集團的打壓,引起了江東地主集團的反彈。而后孫權(quán)漸漸將統(tǒng)治天平傾向了江東地主集團,也因此鞏固了自己的統(tǒng)治。隨著江東地主集團的羽翼漸豐,孫權(quán)與江東地主集團之間的爭斗也漸漸出現(xiàn)。而后的孫亮、孫休以及孫皓,同江東地主集團的關(guān)系也是有合作有斗爭。
文章結(jié)尾描述了孫皓仰仗江東地主集團進行統(tǒng)治,是以孫皓本人雖然暴虐,東吳卻也茍延殘喘了一段時間。這一段文字不禁引起我的懷疑:既然孫皓本人如此仰仗東吳地主集團,甚至陸抗后人都有死于晉軍手者。我認為,在封建社會的生產(chǎn)力發(fā)展尚未到達頂端的三國時期,孫皓的所作所為無疑是順應歷史潮流的。那為什么,孫皓卻又被歷史所拋棄呢?歷史為何選擇司馬炎作為書寫歷史的勝利者,而未選擇孫皓?
人多謂歷史是由勝利者書寫的。而我一向認為,勝利者是由歷史選擇的。對于為何歷史拋棄了吳主孫皓,我又進行了一番研究。
首先我翻閱了《三國志》中吳主孫皓的傳記。我發(fā)現(xiàn)孫皓的統(tǒng)治過程中有兩個比較重要的值得記錄的事件,一是步闡之叛,二是郭馬之反。于是接下來,我首先對步闡之叛進行了一番研究。
四、有關(guān)步闡的研究
為了研究步闡之叛,我閱讀了由黃兆宏先生撰寫的《步闡叛亂探微》一文。作者分析了步闡個人和孫皓的關(guān)系,發(fā)現(xiàn)無論從步闡個人還是從步氏家族來說,孫皓都沒有加害于步闡的理由。
接下來我發(fā)現(xiàn)了令我欣喜的結(jié)論,作者寫道:“……孫皓做出了許多侵害士族共同利益的事情,使得士族共同體與孫皓之間貌合神離。”作者認為,孫皓本人的許多驕奢淫逸的做法損害了士族們的利益。起初孫皓與步闡因遷都一事進行了合作,隨后由于孫皓個人性格問題,步闡不禁產(chǎn)生了矛盾與恐懼的心理。作者繼續(xù)寫道,孫皓本欲仰仗步闡,卻未曾想到步闡最后進行了反叛。從此之后孫皓與士族便貌合神離。
孫皓打壓士族的手段有諸如改變東吳的領兵制度,變革士兵為士族所有的復客制為增加諸王領兵,欲如此以達到削弱士族軍權(quán)的目的。
其次是分割士族兵權(quán)。孫皓在陸抗死后,將屬于陸氏的士兵分給陸抗諸子。如此以達到削弱士族兵權(quán)的目的。
再次是孫皓任用親信,即士族口中所謂的“小人”,借此打壓士人,即所謂的“忠良”。
多管齊下后,孫皓和吳國士族之間關(guān)系,可想而知。
五、有關(guān)郭馬的研究
《三國志·孫皓傳》記載道:“三年夏,郭馬反……皓時又科實廣州戶口……馬與部曲將……攻殺廣州督虞授。……四年春,立中山、代等十一王……壬申,王濬最先到,于是受皓之降……”
我發(fā)現(xiàn),郭馬之反和孫吳滅亡時間如此接近。我不禁想:所謂科實廣州戶口,莫非亦損害了廣州當?shù)厥孔宓刂鞯睦妫坑谑俏依^續(xù)了我的研究。
六、有關(guān)戶籍制度的研究
為了研究孫皓科實廣州戶口,是否真正損害了世家大族們的利益,我參考了由林浩撰寫的《中國戶籍制度變遷一文》,并重點研究了其中有關(guān)三國戶籍制度的相關(guān)部分。作者寫道:“而豪強支持下建立的孫吳……不斷將大量民戶、屯田戶劃為大族將領支配……同時,還實行使大族將領合法占有免除賦役人口土地的‘復客制’……但孫皓時,不僅‘一家父子異役’,‘調(diào)賦相仍’,兵家也‘供給眾役,廩賜不贍’。”無疑,孫皓對于戶籍制度的變革,極大地損害了士族地主們的利益。
七、吳亡引發(fā)的思考
由上面所敘述的看來,孫皓所謂的暴怒驕奢,不論其主觀是為一人之享受,還是為打壓士族,其所作所為,客觀上打壓了孫吳士族地主們的利益。是以東吳上下離心,加之統(tǒng)治者孫皓詭秘難測,再加上改革操之過急失掉士族之心,最后加上晉之于吳具有絕對軍事優(yōu)勢。在眾多的合力之下,所作所為本就不符合歷史潮流的,沒有照顧地主階級利益的孫皓,被歷史所拋棄。
地主階級作為封建社會生產(chǎn)關(guān)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代表了封建社會的先進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方向,在封建社會遠遠未完結(jié)的三國時代,其存在和發(fā)展是順應歷史潮流的。作為封建社會國家政權(quán)的統(tǒng)治者,孫皓對待地主階級刻薄寡恩,動輒施虐,其所作所為自然不符合儒家所謂仁者之所作為。是以孫皓盡管心有不甘,卻也終于退出了歷史舞臺。
然而孫皓自知世家大族勢力之大,卻也毫不吝惜,以身為卵,擊士族之石。其作風頗類孫策,亦令人動容?;蛟S國家大患,不患不足民主,卻患不能獨裁也。
窺斑見豹,我不禁想,非唯吳國,或許整個三國歷史,不過是地主階級發(fā)現(xiàn)其利益代表東漢政權(quán)垮臺后,尋找新的利益代言人的過程。其中盡管也伴隨了地主階級中個別家族的內(nèi)斗,然而假如我們將地主階級視作剝離了個體卻又不失其實在性的的抽象概念,整個三國歷史,或許只是地主階級在更換新的利益代表之際所上演的一幕又一幕忠臣良將的鬧劇。
這一個又一個的利益代言人,同地主階級的個別人物一起,在歷史上留下了一些可供談資的故事?,F(xiàn)在看來,所謂“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被蛟S應該改做“江山如畫,一時多少地主?!彼^“浪花淘盡英雄?!被蛟S應該改做“浪花淘盡農(nóng)奴?!?/span>
在三國歷史中,自然也不乏個別寒門出身之人,經(jīng)過個人努力成為了人中龍鳳。然而更多的是,在歷史課本上甚至沒有資格留下姓名的人們,在歷史車輪的夾縫中茍且求得性命。然而卻是這些人,作為基石撐起了我們這個民族。比起那些風流倜儻、可歌可泣的地主們,我認為,當今所謂的一些知識分子、社會精英、各界名流們,或許應當更多地關(guān)注這些人。
因為我始終堅信: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chuàng)造世界歷史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