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電吉他在不同音色下,有不同「演奏手感」?

這個非常有趣的問題來自于知乎。原理其實是音色的改變給耳朵帶來不同的聲音反饋,與內心聲音預期產(chǎn)生了差距,從而需要手上動作的調整去達到聲音預期的一種現(xiàn)象。在音樂的領域,耳朵是一切內容的判斷標準,手上的動作是為了達到某一種聲音而不斷被動改變的一個行為。我舉一些實際的例子來讓大家更好地理解:
在電吉他音色鏈條的每一個部分都會對音色造成或大或小的影響,聲音的動態(tài)(音量絕對大小與相對大小,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包絡),聲音頻段的改變(EQ),聲音空間感的改變(混響),聲音時間上的改變(Delay),音色上的改變(Modulation,過載)等等。我們把這些聲音改變所對應的效果器以及對手上動作的影響一一列舉一下。(當然這些由音色影響的手感是比較主觀的,不同的人的感受度可能有差異性)?

動態(tài)類
音量
由于等響曲線的原理,我們對于聲音的音量是有一定要求的,一般來說在80db的時候聲音在等響曲線的每個頻段是相對平直的,可以聽清楚中高低音的細節(jié)。當然,不同的音量所帶來不同的聲壓級的能量對我們的身體也是有影響的,為了達到內心預期的音量,我們會潛意識的在設備音量不一致的時候去用手上的動作穩(wěn)定這個音量。音量較小的時候會用力一些彈,音量大的時候會輕松一些彈,極端的例子就是,我們在不接音箱的時候會自然的彈大力一些,在音箱聲音巨大的時候彈輕一些。
壓縮
壓縮的原理很簡單,就是把聲音超過閾值的部分按照一定的比例給減小,所以壓縮帶來的結果是把聲音變小,但由于Makeup Gain的使用,把壓縮之后的聲音整體放大了,所以原先音量較小的地方被凸顯出來,所以導致音樂的動態(tài)減小,但音色的細節(jié)變多。由于壓縮效果器是動態(tài)的天敵,壓得越狠音樂的動態(tài)或者說是表情丟失得就越嚴重,所以我們在開啟較大壓縮的時候彈電吉他時,即使手上的力度強弱變化很豐富,但音樂上常常會感受不太多的動態(tài)/音量變化,從而導致如果想要達到心理預期的動態(tài),我們需要更加夸張的去控制手上的力度強弱變化。

失真
在輕音下的演奏通常比失真會困難一些這可能是大部分電吉他手的一個共識。其實原理很簡單,輕音的音色特點是動態(tài)大,強弱分明;而失真本身就是一個聲音高度壓縮的結果,在高度的失真音色下不同的力度出來的動態(tài)是一致的。所以我們在演奏輕音音色的時候,會需要較多的控制力去控制音樂的動態(tài)。
有一個細節(jié)值得注意的是,很多吉他手的雙手力量是不太容易獨立控制的,我們一般傾向于在右手彈大力的時候,左手也跟著大力的去摁弦。所以在輕音音色下由于右手的力度需要更大的控制力,導致左手的摁弦力度也跟著變化,左右手就會同時覺得琴特別難彈,特別“硬”。
另一個方面是,在演奏Legato的時候,由于左手每一根手指的力量和獨立性不同,加上音色鏈中沒有類似于壓縮效果器的(失真)輔助,我們左手演奏擊勾弦的力度就非常容易彈不均勻,從而導致需要更多的去控制左手的力度,演奏難度也會提升,也會給人帶來弦很“硬”很難彈的感受。
在失真或者說過載的音色下,我們可以用一個相對輕松并且強弱不均的力度去演奏電吉他,但是聲音上的反饋是均勻的,飽滿的,充滿細節(jié)的,所以我們會覺得自己的演奏可以很放松/隨意,手感上比較“軟”,手速容易提上去。而事實上是什么呢,如果你的設備可以支持同時錄制干音和失真,嘗試一下在失真音色下同時把干音錄下來,再去聽一下干音的演奏質量,那個其實才是我們的真實演奏的實際情況。所以大師之所以為大師,是在任何音色的情況下他們都能夠掌控得特別好,例如Paul Gilbert經(jīng)常在電子管直插的輕音下演奏一些超高難度的速彈樂句。
均衡類
EQ
一般來說,過多的低音會導致音色比較渾濁,高音的參與可以讓音色變得清晰。所以如果我們用一個削掉一些高頻,關掉一些Tone,聽起來悶悶的,肥肥的音色下演奏時,通常會覺得比較好彈,音符與音符之間比較容易連接起來。反之,如果這個音色是一個顆粒性很強,很脆,具有清晰的高頻的時候,我們會認為琴會很難控制,由于每一個音符太過于清晰,在手感上會特別難控制,把每一個音符給彈清楚,彈平均。一個音色的清晰度越高,對于控制力較弱的新手來說,就越容易暴露問題,由于問題的暴露,演奏者不得不把速度降低,所以時常會感覺自己快不起來。
Guthrie Govan在他的書里面同樣也有提到類似的觀念:

空間類與時間類
混響與延遲
這里我們不聊效果器的詳細功能/參數(shù)/區(qū)別,這些在很多混音書上都有。單純看這兩個效果器對手感的影響的話,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會給原來的干聲加一個“尾巴”,讓原來的干聲的衰減的時間變長。即使我們手已經(jīng)停止演奏,這個“尾巴”依然會幫我們把音符延長,從而導致我們不需要太過與控制精確的演奏時值,這兩個效果器也可以動一定程度上幫我們把不夠的時值給補上。由于音符與音符之間的連接更加緊密順暢,我們會感覺演奏上更加的輕松,加之失真音色的幫助,很多電吉他手就會在這種大失真,大混響/延遲的音色下展示自己的速度。此時我們需要分辨出,到底是自己能力下的速度,還是效果器幫你達到聽感上的速度。
Mixing Audio里對于混響其中一個作用的介紹就是填補音樂中的空隙:
Filling time gaps:Empty time gaps can break the balance and integrity of our mix. Reverbs can make mix elements longer and ?ll empty time gaps, an application more common in slow, sparse productions.
一個題外話,很多高手特別喜歡直插電子管彈琴,因為沒有任何效果器的幫助,演奏的音符動態(tài)可以最大化(沒有壓縮),細節(jié)飽滿(沒有混響),并且特別考驗手活兒(高頻清晰)。手上功夫越好的人,在電子管下面越能體現(xiàn)扎實的功底,反之新手會認為特別的難彈。
調制類
合唱,顫音,相移
這類效果器對于音色的改變也非常大,非常直觀。但對于手上演奏的感受度可能沒有前面的效果器那么明顯。一般來說,由于Modulation給音色帶來的改變,會讓你覺得當前演奏的手感也具備當前音色的特征,例如軟,棉,明亮等。
總結
以上由于不同的設備參與,導致不同音色下對于演奏者手感上的區(qū)別的例子,大致的給了我們一些簡單直觀的感受。但其實如果想要深入了解,還需要在“混音”的領域,詳細了解不同效果器給聲音帶來的變化。歸根結底,還是回到最開頭那句話,由于效果鏈上不同設備的參與,演奏同一個內容會導致聲音上有巨大的區(qū)別,從而我們的手會被動的改變演奏手法,去彌補實際聽到的與內心期望聲音的Gap。

Wuuuuu~辛苦了!這么多字你都看完了, 記得?點贊關注哦 ?@BOHAN博涵
(知乎Ins油管:BOHAN博涵)
更多關于編曲,電吉他的純干貨分享,可以看我的專欄
自學編曲(音樂創(chuàng)作)(音樂人從寫曲,編曲,編輯,到錄音,混音,母帶之路)
電吉他進階學習(不聊虛的,只講提升電吉他的高端干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