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拾貝】眾神的隕落

363年6月26日?? 美索不達米亞,馬蘭加
????????夏日灼熱的陽光無情地照在遙望著底格里斯河西岸北上的羅馬官兵的身上。遠征波斯數(shù)月,軍隊的糧草已經(jīng)所剩不多,而士兵們也疲憊不堪。
? ? ? ? 一名傳令兵從遠方的天邊策馬疾馳而來,下馬后來不及將馬拴住便匆忙闖入皇帝營帳——波斯軍隊正借助戰(zhàn)象的沖擊向羅馬后衛(wèi)部隊發(fā)起猛攻。
? ? ? ? 帝國皇帝尤利安正在帳篷里查看地圖,聽聞報告后,或許是因為事態(tài)匆忙,或許是因為天氣炎熱,他沒有花時間穿上全套甲胄,而是拿起騎兵用的圓盾和長劍便翻身上馬,直奔遭敵襲處而去,跟隨他的只有專職負責保護皇帝的近衛(wèi)們。
? ? ? ? 后衛(wèi)部隊此刻正因遭敵突襲亂作一團,但皇帝的出現(xiàn)讓他們士氣振奮,士兵們在激勵之下重新組成了戰(zhàn)線,成功擊退了來犯之敵??墒沁€沒來的及慶祝,又一份報告?zhèn)鱽恚渌筷犚嘣馐軘橙艘u擊。
????????尤利安立即掉轉(zhuǎn)馬頭,直奔另一處戰(zhàn)線。那里的戰(zhàn)斗異常激烈,雙方勢均力敵始終無法決出勝負。
????????這時,不知從哪兒飛來一根標槍,深深地刺中了騎在馬上的尤利安的腹部。他想用手拔出標槍,但血從傷口處不停地往外流。因大量失血而失去知覺的尤利安從馬背上摔下倒在了地上。頃刻間,白色的短袍被鮮血染得通紅。
????????有人認為,投出這根標槍的不是波斯人,而是一位信奉基督教、對皇帝恢復多神傳統(tǒng)政策不滿的羅馬士兵——一切的起因可以追溯到八年前的一紙召見令。
355年秋? ?希臘,雅典
? ? ? ? ?那是尤利安以訪問學者身份進行哲學研究的第四年,再之前的七年,他和哥哥加盧斯一起生活在馬賽魯?shù)某潜だ?,該地位于卡帕多西亞行省首府愷撒利亞近郊。將他們軟禁于此的,是他們的堂哥,時任帝國皇帝君士坦提烏斯。
????????對兄弟倆來說,生于紫室實乃最大之不幸——公元337年,君士坦丁大帝的葬禮上出席葬禮的所有皇室成員,包括他們的父親在內(nèi),都在一場血腥屠殺中死于非命。所有人都清楚,行兇者就是君士坦提烏斯的手下——目的是掃除其他潛在的的皇位競爭者,但眾人全都噤聲不語,也沒有兇手因此受到懲罰。
? ? ? ?當時兄弟倆因為年齡太小沒有參加葬禮,也許令兇手動了惻隱之心??傊颐庥陔y的兩人先是被送到尼科米底亞由外祖母照顧,后來又被轉(zhuǎn)移到馬賽魯?shù)某潜?。負責監(jiān)管他們的人是卡帕多西亞主教格奧爾吉烏斯,沒有他的許可,兄弟倆甚至不能前往鄰近的城市。
? ? ? ?兄弟倆一生中最多愁善感的時期就是在這樣一個封閉的環(huán)境中度過的。即便是一個成年人,也免不了會精神崩潰。要在嚴酷的現(xiàn)實中生存又能保持精神上的安定,關(guān)鍵在于是否能創(chuàng)造一個遠離現(xiàn)實、屬于自己的世界。弟弟尤利安有幸受到馬多尼烏斯的啟蒙,能夠沉浸于哲學和文學的世界之中。哪怕身邊沒有人指導,曾經(jīng)背誦過的那些早已銘記于心的作品,像一個收滿藏書的圖書館,占據(jù)了他的腦海。格奧爾吉烏斯雖然是一個狂熱的阿里烏斯派基督徒,但他同時也是一個古書收藏家,偶爾會將一些書籍借給尤利安閱讀。
????????在那個時代可以稱做“古籍”的,自然不是圣經(jīng),而是希臘先賢們的著作。尤利安因為擁有另外一個世界,所以才避免了現(xiàn)實對精神的摧殘。
????????然而,哥哥加盧斯卻無法做到,他對哲學、文學就沒有太大的興趣。他喜歡帶著士兵和奴隸在荒野上策馬奔馳,因而練就了一副強勁的體魄??墒牵谠庥瞿切o形的壓力時,他的心靈還是會受傷,那些肉眼看不見的傷口久久不能愈合,長期地留在了身體里。
????????公元351年2月25日,長年被強行幽禁的加盧斯,突然被君士坦提烏斯的任命為愷撒(戴克里先實施四帝共治制后,正帝被稱作奧古斯都,副帝則被稱作凱撒)。君士坦提烏斯將這位堂弟提拔到地位僅次于自己的副帝,完全是因為忙于平定馬格嫩提烏斯叛亂無力管轄整個帝國而做出的無奈之舉。
????????受此影響,尤利安也獲得了更大程度的自由,得以搬到小亞細亞愛琴海畔的以弗所居住。然而好景不長,公元354年12月,君士坦提烏斯以謀反罪處死了加盧斯——實際上,加盧斯并無謀反念頭,只是他性格過于魯莽,因而被居心叵測之人抓住了把柄。我們不知道君士坦提烏斯究竟是抱著怎樣的心態(tài)下達的命令,或許他只是出于單純的政治考慮,認為能力欠缺的人必須被淘汰,畢竟他已習慣于失去親人和殺害親人。
????????尤利安還未從聽聞兄長不幸消息的悲傷惶恐之中恢復過來,就接到了皇帝的召見,命他去米蘭面圣,為此他不得不盡其所能打消皇帝對自己的猜忌。所幸皇后優(yōu)西比婭同情這位年輕人,也許她曾為尤利安說情。于是,在一次面對面的對話后,皇帝終于打消了疑慮,同意讓尤利安去雅典學習哲學,這個恩準讓他感到心滿意足。
????????可惜,在哲學圣地雅典盡情享受自由的日子,只有從春到秋短短的半年時間。就在秋天即將結(jié)束之時,他再一次收到了皇帝的召見令。
355年11月6日? ?意大利,米蘭
????????這一天,是尤利安二十四歲的生日,可是沒有人為他慶賀,甚至沒有人記得他的生日。通常,出身于羅馬貴族家庭的孩子,幼年時會有年齡相仿的奴隸作為陪讀,成年后,這些奴隸會繼續(xù)陪伴左右,照顧日常生活起居。雖然他們社會地位不高,但在某種程度上算是主人最信賴的伙伴。可是,從六歲起就經(jīng)歷了長期囚禁生活的尤利安,并沒有任何人可以依靠。
????????這一天,從未在公共場合拋頭露面過的尤利安,作為副帝被介紹給了應(yīng)皇帝之令而集結(jié)的士兵。就在前一天,他還留著屬于希臘哲學家招牌形象的胡須,而此刻已經(jīng)剃得干干凈凈,看上去就像一只剛被剪了毛的山羊。他的打扮也從平民百姓穿的天然色的托加和皮涼鞋,換成了羅馬將軍的正裝——白色的短袍外穿戴著皮質(zhì)的盔甲,外披大紅色的斗篷。
????????一身正裝出現(xiàn)在羅馬官兵面前的尤利安,既沒有偉岸的身材,也沒有領(lǐng)袖的氣勢,給人一種弱不禁風的印象。再加上他首次穿上軍裝,將士們對他的觀感,與其說是覺得滑稽可笑,還不如說是驚訝萬分。不管怎么說,這是皇帝的任命,士兵還是按照羅馬軍隊傳統(tǒng)的方式,用持劍的右手敲打左手拿著的盾牌,以示擁戴。
????????君士坦提烏斯之所以提拔尤利安為副帝,完全是因為形勢所迫:帝國東部邊境暫時安然無恙,薩珊波斯已和羅馬簽訂互不侵犯條約。但日耳曼人的多個部落,正從多瑙河自北向南、萊茵河自西向東兩個方向入侵。以君士坦提烏斯一己之力,顯然無法同時親自指揮兩條防線。君士坦提烏斯仍然明白保衛(wèi)帝國是他作為皇帝的最高責任,除了尤利安他已別無選擇。
????????但是讓人憤慨的是,君士坦提烏斯沒有將防御較好的多瑙河防線交給尤利安,而是讓他負責萊茵河——因之前馬格嫩提烏斯叛亂,高盧地區(qū)的幾個行省損失了大批經(jīng)驗豐富的老兵。所以他不得不率領(lǐng)一支新組建的部隊,迎戰(zhàn)企圖渡過萊茵河以及那些已經(jīng)入侵到境內(nèi)的蠻族。
????????與此同時,尤利安奉皇帝之命完婚。他的妻子是君士坦丁大帝的女兒、君士坦提烏斯的妹妹海倫娜,很明顯,這是一樁政治聯(lián)姻。
357年春???日耳曼尼亞,斯特拉斯堡
???????中午時分,兩軍主力終于相遇了。尤利安放眼望去,只見阿勒曼尼人密密麻麻地排列成一個個相互聯(lián)系的楔形陣,與塔西佗在《日耳曼尼亞志》里描述的日耳曼式戰(zhàn)術(shù)如出一轍。敵人是七位阿勒曼尼國王共同率領(lǐng)的三萬五千名蠻族士兵,而他手下只有一萬三千人,劣勢不可謂不大。
????????在公元356年的幾場戰(zhàn)役中,尤利安取得了不可思議的勝利——他在領(lǐng)軍之前毫無軍事經(jīng)驗,甚至只能“紙上談兵”般依靠閱讀尤利烏斯·凱撒所寫的《高盧戰(zhàn)記》學習軍事知識,卻連戰(zhàn)連捷收復了六年前被蠻族攻陷的前線要塞城市科隆。這個曾經(jīng)在溫暖的愛琴海畔思考哲學的年輕人適應(yīng)了寒冷的高盧戰(zhàn)場,但他在面臨壓力時也只能無奈的吐槽:“柏拉圖,請告訴我,帶兵打仗也是哲學家的工作嗎?”
? ? ? ?公元357年開春,一切都在向著好的方向發(fā)展,為了徹底解決阿勒曼尼人的威脅,一支為數(shù)兩萬五千人,由步兵統(tǒng)帥巴爾貝提奧率領(lǐng)的部隊前來支援尤里安。可是,巴爾貝提奧正在前去與他會合時,在路上遭到阿勒曼尼人伏擊,稍作抵抗便撤退并丟棄了大批補給,最終翻越阿爾卑斯山,一路撤回了他的起點:雷蒂亞。身為統(tǒng)帥,做出如此荒唐的舉動卻未被懲罰,不得不使人懷疑他的這一行為是君士坦提烏斯皇帝授意的。這么一來,尤利安立刻陷入了極其危險的境地,只要稍有不慎,不僅前一年的征戰(zhàn)成果要付諸東流,就連他本人的安全都難以保證。
????????四世紀的羅馬軍團,已經(jīng)不是三個世紀前的那支在地中海世界所向披靡的軍隊,不管是武器裝備還是架構(gòu)戰(zhàn)術(shù)都已發(fā)生了巨大變化:士兵們放棄了著名的西班牙短劍,改用長劍和長矛作為主要武器;騎兵的地位大幅提高,遠程步兵比例也有所增加;野戰(zhàn)軍團人數(shù)通常在一千左右,而非帝國初期的六千;作戰(zhàn)時也不再傾向于主動出擊,而是以防御陣型等待對方來攻。
? ? ? ?在斯特拉斯堡戰(zhàn)役中,羅馬軍戰(zhàn)線中央是裝備重甲及盾牌的長矛兵,之后是遠近皆可發(fā)揮作用的重裝標槍兵,而裝備輕型標槍與弓箭的遠程步兵被部署到重裝部隊的后方。在這些羅馬步兵兩邊,是日耳曼同盟部落的輔助部隊。羅馬軍的左翼由塞維魯將軍率領(lǐng):他富有軍事經(jīng)驗,之前幫助尤利安整頓了軍隊和基地;而右翼則部署了全部的騎兵,其中既有按照波斯樣式新組建的具裝騎兵,也有負責偵查和騷擾弓騎兵與傳統(tǒng)的軍團騎兵。第二道戰(zhàn)線則是一千人組成的第一軍團,尤利安將其作為預備隊,隨時準備填補前方陣線的缺口。至于他本人,則親率兩百人的近衛(wèi)軍,在前線與后衛(wèi)之間的位置進行指揮。
? ? ? ?當進攻的號角吹響,日耳曼軍頂著羅馬人發(fā)射的箭矢急速狂奔,揮舞著武器徑直向羅馬軍隊沖去。羅馬步兵們將盾牌舉過頭頂擺出盾墻,與敵人猛烈的撞在一起,蠻族戰(zhàn)士企圖用全身的力量壓迫對方后退,但軍團士兵憑借決心與耐力最終占據(jù)上風。就在羅馬左翼的步兵乘勢推進,右翼的羅馬騎兵竟被敵人的狂暴沖鋒所擊潰,一路逃到步兵的身旁。若不是步兵面對友軍的踐踏仍舊堅守陣線,尤里安見狀前來重組潰敗的騎兵,勝利的果實就會落到阿勒曼尼人的手中。
? ? ? ?在戰(zhàn)局僵持不下之際,克諾多瑪命中部的主力部隊組成錐形戰(zhàn)陣,向羅馬陣線中部主力發(fā)動猛攻,面對狂暴的日耳曼武士的不斷猛攻,羅馬軍隊的中央被沖開了一個缺口,蠻族繼續(xù)沖向羅馬的第二道戰(zhàn)線??墒?,作為預備隊的第一軍團頑強的守住了陣地,蠻族發(fā)現(xiàn)拼盡全力也無法突破羅馬的第二道戰(zhàn)線,而其后方的退路又被羅馬的第一道戰(zhàn)線所阻擋,使得他們的側(cè)翼與后方受到攻擊。
???????最終,蠻族在潰敗時留下了六千多具尸體,孤立無援的克諾多馬略國王也被俘虜,而羅馬僅僅陣亡了兩百四十三名士兵。
360年春? ?高盧,巴黎
? ? ? ?斯特拉斯堡大捷后,蠻族再也不敢輕易進犯羅馬行省,萊茵河防線逐漸趨于穩(wěn)定。但過去的一個月里,尤利安正面臨一個艱難的抉擇:君士坦提烏斯要求尤利安派兵前往東方戰(zhàn)場。此時,尤利安手下總共才兩萬三千人的軍隊,皇帝居然要求調(diào)走一萬人,而且都是精銳部隊。尤利安心中感到不安,但他還是選擇服從命令。
?????? 雖然大部分羅馬士兵及后世史學家都認為這是君士坦提烏斯有意打壓副帝,但實際上,皇帝此時意欲親征波斯,受限于兵力不足的窘境,他不得不向尤利安借兵。只是,方式太過粗暴:這道下給帝國第二號人物的命令,并不是皇帝親筆書寫,他只派了一位低階的公證人前往高盧,由他向尤利安傳達旨意。僅憑這一舉動就可以看出,君士坦提烏斯并沒有把尤利安看做副手,只當他是一介臣子。
???????但是,被選中前往東方的士兵,卻不打算從命。四年前,尤利安生平第一次穿上司令官的正裝、出現(xiàn)在這些戰(zhàn)士面前時,他們極力克制發(fā)出嘲笑之聲,而如今,他們真心愿意在尤利安的麾下效忠盡職。士兵們相信,皇帝這次的命令,是他欺壓副帝采用的一貫手段,大家對尤利安充滿了同情。
????????這局面讓尤利安陷入困境。如果順從士兵們的心愿,就等于抗旨。可要是服從皇帝的命令,又可能引發(fā)叛亂。每當尤利安舉棋不定時,以往總能夠一起商議對策的塞孔杜斯此時已遭解職,現(xiàn)在他身邊只有一些對軍事一竅不通的哲學家。
????? ?二月的一天,形勢突然發(fā)生了變化。像往常一樣出現(xiàn)在士兵面前的尤利安,冷不防地被一隊士兵抱上了盾牌。士兵扛著坐在盾牌上的副帝,一邊游行一邊高呼:“尤利安·奧古斯都!”吶喊聲傳遍了各個角落,隨即全體戰(zhàn)士發(fā)出了同一個聲音。其中有一位士兵,從脖子上摘下立功所得的金飾,仿佛給國王加冕似的,戴在了坐在盾牌上搖晃不定的尤利安的頭上。就在這個瞬間,萬眾高呼“尤利安皇帝萬歲”,震天動地的聲音一直傳到塞納河對岸。
???????尤利安知道,如果他接受官兵們的擁戴稱帝,毋庸置疑會被君士坦提烏斯定為反叛罪。他仿佛看見了宦官優(yōu)西比烏在君士坦提烏斯的耳邊悄悄地說著什么,那雙陷在一臉橫肉里的小眼睛,閃爍著詭異的光芒。就在五年前,正是這位優(yōu)西比烏將叛國的罪名套在了時任副帝的加盧斯的頭上,而且他本人還親自前往波拉城的監(jiān)獄,對加盧斯進行了嚴刑拷問,最后將其斬首。此時,曾經(jīng)保護過尤利安的優(yōu)西比婭皇后已不在人世,海倫娜也因兩次流產(chǎn)損害了健康而在高盧病故。這兩位女性的辭世,毫無疑問使得正帝與副帝之間的關(guān)系益發(fā)疏遠。
????????終于,尤利安作出了決定。他出現(xiàn)在士兵面前向大家宣告,他接受“奧古斯都”的稱號。依照傳統(tǒng),為紀念登基,尤利安向官兵們發(fā)放了臨時獎金——無疑是三世紀危機后“典型”的羅馬皇帝的登基方式。
363年3月5日? ?敘利亞,安條克
????????命運總是會在關(guān)鍵時刻眷顧尤利安。三年前,他與萊茵河以東的蠻族簽訂了和平條約,留下用于善后的兵力之后,只率一萬三千人的軍隊向東進軍。當他們到達多瑙河防線上的希爾米烏姆時,人數(shù)遠遠超過他們的多瑙河守軍并未抵抗,反而因為欽佩尤利安五年來的輝煌戰(zhàn)績倒戈加入了他的陣營。
????????隨后,在率軍前往首都的途中,尤利安又接到信使送來的君士坦提烏斯的死訊。這位在位二十余年的皇帝突然病倒了,臨終前,他干脆聲明將帝位傳于尤利安——的確也沒有其他合適人選。所以,公元361年12月1日,在民眾們的歡呼聲中,作為合法的皇帝,同時也是羅馬帝國唯一最高統(tǒng)治者的尤利安進入了君士坦丁堡。內(nèi)戰(zhàn)不但沒有發(fā)生,甚至沒有流一滴血。
????????不過,民眾在最初對統(tǒng)治者都會給予歡呼和掌聲。相對于留下失誤的前任,繼任者的最有利之處,就是還沒有做過任何的事情。因此,新官上任之初的好評是最沒有價值的東西。無論是普通百姓還是宮廷的官員,對新主人向來都是先表示擁護,再靜觀其行,尤利安很快就意識到了這一點。
????????尤利安即位后在首都只待了幾個月,在此期間,他做了兩件事:第一,改革內(nèi)政,裁撤官僚機構(gòu)里冗余的崗位,各部門所需的人手,被控制在最小范圍之內(nèi);以及,把以優(yōu)西比烏為首的所有宦官全部踢出宮廷。第二,改革宗教,廢止一切利用國家財產(chǎn)資助基督教會活動的行為,包括使用國庫資金建造教堂及神職人員免稅特權(quán);禁止教師在學校里教授基督教義;重建遭廢棄的多神教神殿,恢復官方的祭拜儀式。
????????然而,尤利安的改革完全沒有取得實際成效,得到的回報也只是不滿與怨言。帝國后期,中央集權(quán)不斷強化,地方自治早已是明日黃花。卡拉卡拉的安東尼努斯敕令、戴克里先的東方化宮廷改革、君士坦丁的米蘭敕令,雖然是嘗試為帝國續(xù)命的無奈之舉,但從長遠來看,都無可挽回的使帝國一步步的陷入深淵。
? ? ? ? 于是,尤利安離開了安條克,率領(lǐng)著高舉鷹旗的帝國軍團前往美索不達米亞中部迎戰(zhàn)入侵的波斯軍隊。臨行前,安條克元老院的議員們恭送皇帝至城門外,盡管他們表現(xiàn)得恭恭敬敬,卻很明顯的是在應(yīng)付場面——麻煩的人物離開了這里,想來他們心中高興不已。
363年6月26日? ?美索不達米亞,馬蘭加
????????晚間,在半昏迷之際,尤利安得到了羅馬軍取得了當天戰(zhàn)斗最終勝利的消息。忍受著流血和高燒雙重痛苦的皇帝,臉上露出了一絲微笑。
????????皇帝的笑容并沒有維持多久。當他發(fā)現(xiàn)站在他病榻前的人群中少了一個熟悉的身影,便問安納托里烏斯在哪里,薩魯斯特回答,他陣亡了。聽聞此言,尤利安的臉上流下了一行眼淚,他是為數(shù)不多對皇帝忠心耿耿的高官之一。
????????夜幕降臨,萬籟俱寂,經(jīng)過了一日激戰(zhàn)的羅馬軍,決定就地宿營。幾乎全體官員都來到皇帝的面前。尤利安躺在床上,向臣子們交代后事:“告別人生的時刻就要到了。我一直希望能回報養(yǎng)育我的自然,現(xiàn)在我做到了。哲學曾告訴我,死是神明賜給在現(xiàn)世建下功德之人的最后的獎勵。對于迄今為止的所作所為,我沒有任何后悔。我從未有過謀殺及其他卑劣之舉,這讓我感到欣慰。無論是與世隔絕的少年時代,還是日后集大權(quán)于一身,我始終忠實于內(nèi)心,沒有背叛自己的信念。我盡力順應(yīng)神明之期待而活,施善政興利安民。遇戰(zhàn)爭則必深思熟慮,不得已才為之。盡管如此,結(jié)果未必盡如我意。人間諸事良善是神明之援助,欠佳則歸咎于人之過失。我堅信帝國存在之意義,在于保證人民的安全與繁榮,并為之付出努力。我可以問心無愧地斷言,為政后我所推行的一切政策,皆是為了實現(xiàn)這個目的。”
????????說到這里,尤利安長長地吸了一口氣,然后繼續(xù)說道:“不能再多說了,我精力不濟,感到死亡即將降臨。唯有一事須作最后的交代。關(guān)于繼任皇帝的人選,我不作提名。我的抉擇可能考慮不夠周延,或不夠明智。若無法獲得軍隊的支持,我的推薦會危及他的性命。人選委由諸位決定。我僅祝福羅馬帝國的百姓,能在賢明的君主統(tǒng)治下,過上安全幸福的生活。
????????留下遺言之后,尤利安將哲學家利巴尼烏斯和普里斯庫斯叫到床前,傾聽著兩位友人講論生死之議題。午夜時分,他感到口渴,要飲冷水。侍從端著淡紫色的玻璃器皿到他面前,尤利安喝下一口水之后,安詳?shù)仉x開了人世——享年三十一歲,僅在位一年零九個月。
????????那之后,凡塵之上,只有耶穌的福音。叛教者和他的異教諸神,直到一千五百年后,才會再次被人們想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