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識疑】甲戌本補論

前言
《脂硯齋重評石頭記》,應(yīng)存八十回,現(xiàn)存己卯本存約三十八回、庚辰本存七十八回、甲戌本存十六回,其成書按記錄始于甲戌終于丁亥,用時超十四個年頭(重評發(fā)生在1754甲戌年,初評則更早)。
依據(jù)現(xiàn)存抄本,可作如下編年(若有抄本新發(fā),可按順序安插):
1754甲戌,至脂硯齋甲戌抄閱再評(甲戌本第一回)。
1755乙亥。
1756丙子,乾隆二十一年五月初七日對清(庚辰本第七十五回前)。
1757丁丑。
1758戊寅。
1759己卯,己卯冬月定本(乙卯本目錄)。
1760庚辰,庚辰秋(月)定本(庚辰本目錄)。
1761辛巳。
1762壬午,署期壬午春、夏、九月批語(庚辰本存多條)。
1763癸未。
1764甲申。
1765乙酉,畸笏叟曹頫署冬雪窗畸笏老人批語(庚辰本僅存一條)。
1766丙戌,脂硯齋李氏署甲午八日淚筆批語(甲戌本僅存一條)。
1767丁亥,畸笏叟曹頫署丁亥春、夏批語(庚辰本存多條)。
接下來,我將就甲戌本的版本性質(zhì)、成書時間、相關(guān)用途等問題,提出一些個人看法,作為甲戌本的補充研究。
一、版本性質(zhì)
1,一些特點
(1)區(qū)別于己卯、庚辰本每十回為一卷的分卷規(guī)則,呈現(xiàn)1-4、5-8、13-16、25-28,每四回成一卷的形態(tài)。
(2)區(qū)別于己卯、庚辰本的相對完整和前后連續(xù),呈現(xiàn)跳躍間斷的節(jié)選狀態(tài)。
(3)絕大部分批語沒有署名、署期(過錄者有意去除的,后文討論)。
(4)批語中存在己卯、庚辰本上的批語,尤其前八回里面的批語,基本屬于甲戌本獨有,而己卯、庚辰本里沒有(夢覺、戚序本有,但不在目前的討論范圍內(nèi))。
(5)獨有四百多字的凡例。
(6)批語中存在提前劇透的現(xiàn)象。
1)第一回
[甲側(cè)]又夾寫士隱實是翰林文苑,非守錢虜也。直灌入“慕雅女雅集苦吟詩”一回。
劇透了第四十八回的題目和內(nèi)容,即:濫情人情誤思游藝,慕雅女雅集苦吟詩。
2)第二回
[甲側(cè)]甄家之寶玉,乃上半部不寫者,故此處極力表明,以遙照賈家之寶玉。凡寫賈寶玉之文,則正為真寶玉傳影。
盡管第五十六回賈寶玉夢到了甄寶玉,但甄寶玉本人直到前八十回完結(jié)也沒有出場表現(xiàn),可見八十回后還有文章,其中有甄寶玉的戲份。
3)第四回
[甲側(cè)]未出李紈,先伏下文李紋、李綺。
李紋、李綺再次出現(xiàn)是在己卯本第十八回的批語以及第四十九回的正文中,依然屬于提前劇透。
4)第四回
[甲側(cè)]是為下半部伏根。
該批語所在地方涉及護官符上四大家族,鑒于小說寫的是家事消亡之悲劇,下半部理應(yīng)涉及一損俱損的結(jié)局,但直到第八十回結(jié)束也未見革職、抄家的內(nèi)容,由此可推,作者將這些內(nèi)容放到了八十回后,甚至不可不說是在小說結(jié)尾、故事收場的部分。
5)第五回
[甲側(cè)]恰極之至?!安⊙a雀金裘”回中,與此合看。
劇透了第五十二回的題目和內(nèi)容,即:俏平兒情掩蝦須鐲,勇晴雯病補雀金裘。
6)第六回
[甲眉]老嫗有忍恥之心,故后有招大姐之事,作者并非泛寫。且為求親靠友下一棒喝。
該批語所在地方涉及劉姥姥一進榮國府,但直到第八十回結(jié)束尚未見大姐(巧姐)的戲份。
7)第八回
[甲雙]交代清楚?玉一叚,又為誤竊一回伏線。晴雯、茜雪二婢,又為后文先作一引。
平兒講述良兒偷玉的事情出現(xiàn)在第五十二回。
8)第二十五回
[甲眉]嘆不得見玉兄懸崖撒手文字為恨。
該批語所在地方涉及講經(jīng)說法、普渡眾生,但直到第八十回結(jié)束尚未見賈寶玉在懸崖撒手(出家)的戲份。
9)第二十六回
[甲眉]獄神廟紅玉茜雪一大回文字,惜迷失無稿。
獄神廟大概率是抄家后關(guān)押賈家男人的監(jiān)獄,該情節(jié)理應(yīng)出現(xiàn)在第八十回后的劇情中,但由于原稿散佚該情節(jié)也隨之遺失。
10)第二十八回
[甲回后]茜香羅、紅麝串寫于一回。棋官雖系優(yōu)人,后回與襲人供奉玉兄、寶卿得同終始者,非泛泛之文也。
劇透了襲人與棋官走到了一起,賈寶玉與薛寶釵走到了一起。
上述十條批語,除了劇透出甲戌本16回之外的劇情,亦劇透了80回后的劇情,據(jù)此可推該抄本形成時,80回后的內(nèi)容不僅構(gòu)思了而且大概率已經(jīng)寫出來一部分了。
2,批語構(gòu)成
(1)他本批語
據(jù)歐陽健《還原脂硯齋》第一版附錄:甲戌本脂批總匯
按:
甲戌本與己卯、庚辰、戚序(有正)本相互比較,存在著大量一致或基本一致(個別字、句改動)的批語,己卯本不下百條、庚辰本不下三百條、戚序本不下四百條(己卯本38回,庚辰本78回,有正本80回,回數(shù)少則批語少,回數(shù)多則批語多)。
(2)位置變化
據(jù)第十四回
A1143【◎甲戌側(cè)】又伏下文,非獨為阿鳳之威勢,費此一段筆墨。(己卯夾、庚辰夾同。有正“一段”二字在“阿鳳”前。)
按:
他本的夾批在甲戌本中改為側(cè)批。
(3)修訂優(yōu)化
據(jù)第二十六回
[庚墨眉]獄神廟回有茜雪紅玉一大回文字,惜迷失無稿。嘆嘆!丁亥夏,畸笏叟。
[甲眉]獄神廟紅玉茜雪一大回文字,惜迷失無稿。
按:
首先是刪除了署期、署名(這類現(xiàn)象在甲戌本中普遍存在),其次刪去多余的【回有】二字,使行文中的表詞達意更加簡潔。
甲戌本的批語呈現(xiàn)出被整理、修訂的面貌,出現(xiàn)了己卯、庚辰本上的批語甚至署期丁亥(1767年)的批語,這意味著現(xiàn)存甲戌本的誕生晚于己卯、庚辰本。按照抄本批語中的時間標識【丁亥春】、記錄曹霑壬午除夕去世的【甲午八日淚筆】,稱為【壬午本】、【丁亥本】似乎都有道理,但就一芹一脂【是書何本】的重要性,雪芹曹霑去世后遺孀脂硯繼續(xù)小說寫作的可能性似乎已經(jīng)不大了,因此稱作【壬午本】顯得更加合理。
3,性質(zhì)判定
在1-4、5-8到13-16中間缺了9-12這四回,在13-16到25-28中間缺了17-20、21-24這八回,亦或還包括后面的29-32這四回。
以四回為一卷,如果按28回則為7卷成冊裝函不滿,按32回則為8卷比較容易成冊裝函放滿,現(xiàn)存甲戌本呈現(xiàn)不對稱的跳躍排列:1-4、5-8、(9-12)、13-16、(17-20)、(21-24)、25-28、(29-32),目前所存四卷盡管跳躍卻方便成冊裝函。
另外,未選入的9-12主題是風(fēng)月寶鑒,17-20、21-24主題是寶黛戀愛,在理學(xué)統(tǒng)治之下屬于敏感的話題,29-32的主題則相對松散,由幾個獨立的故事串連而成。
甲戌本的卷錄章回出自前二十八回,呈現(xiàn)跳躍的節(jié)選狀態(tài),它劇透了甲戌本之外以及八十回之后的內(nèi)容,具有某種特殊目的、滿足某種特殊要求的選摘性質(zhì)。
二、成書時間
甲戌本中記錄著四個時間節(jié)點。
1,甲戌
第一回
[正文]至脂硯齋甲戌抄閱再評,仍用石頭記。
按:
干支紀年的甲戌指向公元1754年,這十五個字解釋了以《脂硯齋重評石頭記》作為書名的原由和啟用的時間。
2,壬午
第一回
[甲眉]?壬午除夕,書未成,芹為淚盡而逝。
按:
鑒于該批語“淚筆”的性質(zhì)(脂硯齋的悲痛),與史料中記載曹雪芹去世、殯葬時間有出入(據(jù)一,曹雪芹書箱詩“不怨糟糠怨杜康,乩諑玄羊重克傷。睹物思情理陳篋,停君待殮鬻嫁裳”反映出曹霑癸未羊年本命年去世;據(jù)二,愛新覺羅敦誠的《挽曹雪芹》以及該詩的修訂版《挽曹雪芹甲申》。二據(jù)合看,可推曹霑大概率于癸未年最后一天去世,甲申年初進行殯葬,壬午除夕則屬于故意隱匿或情緒崩潰下的筆誤),因此無法斷定曹霑確切的去世時間,但可以確定的是,1762壬午馬年時書還沒有寫完(壬午除夕書未成)。
3,甲午八日
第一回
[甲眉]?今而后,惟愿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是書何本〔幸〕,余二人亦大快遂心于九泉矣。甲午八日淚筆。
按:
依據(jù)干支紀年規(guī)則,甲午八日指向1766丙戌年五月初八。換言之,這一年脂硯齋還活著。這一天很可能是曹霑的三周年冥壽。
4,丁亥春
第一回
[甲側(cè)]?若從頭逐個寫去,成何文字?《石頭記》得力處在此。丁亥春。
按:
這條批語為甲戌本獨有,不見于他本。
丁亥春指向1767年農(nóng)歷春季一到三月間。
這里存在兩種可能:
(1)此批為脂硯齋所作,理由是書名為脂硯齋重評石頭記,脂硯齋重評的產(chǎn)物,表示1767丁亥年春季她還活在人世。
(2)此批為畸笏叟曹頫所作,理由是庚辰本第十八回有署期丁亥春(無署名)、第十九回亦有署名畸笏叟署期丁亥春的批語。
第十八回,[庚眉]紙團送迭,系應(yīng)童生秘訣,代卿自何處學(xué)得,一笑!丁亥春。
第十九回,[庚眉]花解語一叚,乃襲卿滿心滿意將玉兄為終身得靠,千妥萬當(dāng)故有是。余閱至此,余為襲卿一嘆!丁亥春,畸笏叟。
第十九回,[庚眉]玉生言是要與小恙梨香院對看,愈覺生動活潑,且前以黛玉,后以寶釵,特犯不犯,好看煞!丁亥春,畸笏叟。
失去親人成為遺孀,脂硯齋在丁亥春睹物思人時心情難言輕松,因此,此批為畸笏叟曹頫所作的概率更大。
第二十二回,[庚眉]前批書者聊聊,今丁亥夏,只剩朽物一枚,寧不痛乎!
由此批可推,1767丁亥年夏,脂硯齋已經(jīng)離世,其離世時間大概率是春夏之交,從署期丁亥春的批語內(nèi)容可知畸笏叟曹頫心情尚可,進一步可推彼時他并未得知曹霑和脂硯的死訊,而在時間上緊隨其后的丁亥夏的批語中,畸笏叟曹頫流露出痛心不已,這很可能意味著他在得知脂硯離世消息的同時,亦得知了曹霑的死訊,受到了雙重打擊。在此之前,脂硯為了怕他傷心很可能沒有將曹霑離世的消息告知給他,彼時的她已經(jīng)無法將小說繼續(xù)寫下去了。
既然甲戌本出現(xiàn)了署期【丁亥】的批語,那么它大概率形成于1767年丁亥夏,由曹頫抄錄整理完成。
三、相關(guān)用途
甲戌本呈現(xiàn)節(jié)選狀態(tài),由曹頫抄錄整理,【脂硯齋抄閱再評】表示甲戌本的底本由脂硯完成,【丁亥春】的批語署期表示現(xiàn)存甲戌本由曹頫完成,這不得不引發(fā)我們對甲戌本用途的揣測,換言之,甲戌本為何誕生以及它存在的作用是什么。
推測:
1,為紀念作者而抄錄的藏品
與小說密切相關(guān)的人物有三位:畸笏叟曹頫、脂硯齋李氏、曹雪芹曹霑,曹霑在1764甲申年到來之前已經(jīng)離世,脂硯于1767年丁亥夏來臨之前也已經(jīng)離世,因此甲戌本出自畸笏曹頫之手的概率比較大。
脂硯的甲戌本很可能已經(jīng)伴隨了她和曹霑的在天之靈,現(xiàn)存甲戌本來自曹頫為紀念道人改寫、雪芹編修的《脂硯齋重評石頭記》而留下的念想。
《脂硯齋重評石頭記》作為脂硯改寫《石頭記》的階段性成果,供底稿作者畸笏檢閱,它體現(xiàn)了脂硯的改寫宗旨和寫作的風(fēng)格技巧,得到了畸笏的認可和稱道,是石頭記向脂硯齋重評石頭記演進過程中的一座里程碑,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
2,為出版審核而準備的樣品
1759己卯本、1760庚辰本的存世,表示在1762壬午年之前,前八十回已經(jīng)基本寫完,小說八十回后的章回也在寫作過程中。
據(jù)第二十一回
[庚眉]趙香梗先生《秋樹根偶譚》內(nèi)兗州少陵臺有子美詞〔祠〕,為郡守毀為己詞〔祠〕。先生嘆子美生遭喪亂,奔走無家,孰料千百年后數(shù)椽片瓦,猶遭貪吏之毒手,甚矣,才人之厄也。固〔因〕改公《茅屋為秋風(fēng)所破歌》數(shù)句,為少陵解嘲:少陵遺像太守欺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公然折克非己祠,傍人有口呼不得。夢歸來兮聞嘆息,白日無光天地黑。安得曠宅千萬官,太守取之不盡生欽〔歡〕顏,公祠免毀安如山。讀之感慨悲憤,心常耿耿。
[庚眉]壬午九月,因索書甚迫,姑志于此,非批《石頭記》也。為續(xù)《莊子因》數(shù)句,真是打破胭脂陣,坐透紅粉關(guān),另開生面之文,無可評處。
按:
【壬午九月】,畸笏曹頫、脂硯李氏、雪芹曹霑都還在世。
【索】表示索要、索取,【甚迫】表示非常迫切。
有人認為索的書是趙香梗的《秋樹根偶譚》,但是我們卻找不到這本書,也不知道書的主題內(nèi)容是什么,以及要還給誰,為什么那么迫切。然而據(jù)土默熱考證:趙香梗即趙蕙芽,康熙年間曾任兗州知府,曾重建子美祠,作文表達對杜甫的同情。
上述長幅批語表達了對鳩占鵲巢、仗勢欺人、褻瀆文人的惡劣行為的抨擊和嘲諷,然而這與索書有什么關(guān)系呢?既然書是別人的,歸還是很應(yīng)該的。
然而也許還有另外的理解,一種是有人仗勢欺人索取小說的版權(quán),作者在批語中用子美祠的故事表達自己的無奈。還有一種是小說獲得了出版的機會,但出版人提出了盡快完稿、整改合規(guī)的意見,作者用批語記錄了這件事。
鑒于:
(1)脂硯齋重評石頭記,作為書名有些不倫不類,需要整改。
(2)小說沒有作者署名,需要署名。
(3)過多的批語,批語位置過多(眉、夾、側(cè)、回前后),需要整改。
(4)小說存在露骨的風(fēng)月描寫以及影射當(dāng)今朝廷事件(兩個皇帝、魘魔鎮(zhèn)魔等),需要整改。
(5)甲戌本獨有凡例的存在,似為出版做的準備。
(6)甲戌本前八回尤其第一回的批語,透露了脂硯齋參與寫作,她與曹霑的福氣關(guān)系,她扮演了林黛玉等秘密信息。
(7)作者、批者的匿名,很有做賊心虛、此地?zé)o銀的味道。
小說出版在即、接受審查顯得不無道理,但如果按上述要求整改,作者將暴露真實身份,小說情節(jié)的連續(xù)性、整體性也將被打破斷裂。
事實上,關(guān)于作者,被雍正革職抄家的曹頫寫作小說是違法違規(guī)的,被雍正革職、抄家、流放的罪臣李煦之女寫作小說也是違法、違規(guī)的,盡管他們主觀上想署名,但為了小說的問世傳奇、不惹來文字獄的迫害,客觀上又不得不匿名。
留存下來的甲戌本,刪除了批語的署名和大部分署期,夢覺、戚序本刪除了更多的批語和署名,程高本刪除了一切批語并進行了政治正確的修訂,似乎也驗證了上述觀點。
小結(jié)
也許,節(jié)選的甲戌本是用作出版前的審核,也許,是某官員用作討好上司甚至皇帝(乾隆)的禮物,可是歷史沒有也許,它需要更多的證據(jù)。關(guān)于現(xiàn)存甲戌本,胡適、周汝昌、馮其庸、林冠夫、鄭慶山等前輩已做了相當(dāng)充分的論述,盡管受條件和思想的局限難免犯錯,但他們的鉆研精神和理性觀點,依然為后輩的研究奠定了基礎(chǔ)、指引了方向,在此向前輩們致敬!關(guān)于甲戌本的以上種種,亟待更多史料新發(fā),以驗證前輩們和我的那些推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