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銅器的鑄造
一、引言
青銅:熔點低、硬度大、化學性質(zhì)穩(wěn)定、鑄造性能好
青銅器成分主要是紅銅

青銅器研究的內(nèi)容主要包括:
1、青銅兵器:兵器形制的改進、各期特點;士卒兵器配備等。
2、青銅禮器:禮器的分類斷代、定名、組合等。
3、青銅器銘文:青銅器研究的主要部分,青銅器銘辭學。
4、青銅藝術:青銅器藝術造型、紋飾、藝術分期等。
5、青銅樂器的組合、用途及音律學研究:
6、青銅冶煉和鑄造技術研究:
7、青銅器的辨?zhèn)危?/p>
8、中原地區(qū)以外的邊遠部族鑄造的青銅器研究。
青銅器研究的內(nèi)容,既有屬于社會科學范疇的,又有屬于自然科學范疇的,還有兩者結合的“交叉學科”,青銅器研究已成為一門多課題的綜合性學科。
二、青銅器鑄造
先秦時期,尤其是西周宗法禮制盛行之時,青銅禮器的鑄造具有嚴格的等級規(guī)定。西周貴族在鑄造青銅器之前,需要由周天子“賜則”,即賜給他們器樣模型,同時授予他們根據(jù)個人需要依據(jù)所賜樣式自行鑄造的權力。
《周禮·春官》大宗伯之職“以九儀之命,正邦國之位,……四命受器;五命賜則;……?!彼^“賜則”,即是賜給器樣。
1、陶范法
(1)制模; (2)翻范; (3)制內(nèi)范;(4)焙燒內(nèi)外范成陶范;(5)合范; (6)澆注;(7)打磨修整。
特點:
1、陶范法的工藝特點決定了鑄造出來的青銅器紋飾不能太過繁復重疊,尤其是不能具有鏤空效果。
2、陶范法鑄造出來的青銅器都具有范線,有的雖然經(jīng)過打磨修整,范線不大明顯,但仔細觀察仍可看出。
3、春秋開始,鑄造青銅容器時大量使用青銅墊片,以控制器壁的均勻程度,故留下青銅墊片的痕跡。
4、陶范法鑄造工藝也是逐漸進步的,不同時期鑄造的青銅器反映出各個不同時期的工藝特征。
2、失蠟法
失蠟法,是指用容易熔化的材料,比如黃蠟(蜂蠟)或動物油(牛油)等制成欲鑄器物的蠟模;然后在蠟模表面用細泥漿澆淋,在蠟模表面形成一層泥殼,再在泥殼表面上涂上耐火材料,使之硬化即做成鑄型;最后再烘烤此型模,使蠟油熔化流出(或用高溫銅液排擠出),從而形成型腔;再向型腔內(nèi)澆鑄銅液,凝固冷卻后即得無范痕、光潔精密的鑄件。以失蠟法鑄造的器物可以玲瓏剔透,有鏤空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