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域旅行車? | 本田Orthia

0819更新:經(jīng)微信后臺粉絲指正,修改了一下開頭部分的“歷史遺留問題”。
對于為什么要做這臺Orthia,為什么要做一臺Wagon,本田倒是給出了充分的理由:Wagon市場越發(fā)龐大,這是一臺適合于時代的車,它有著大大的空間,高強的運動性能……
用他們的話說,Orthia是一臺Sports Utility Wagon,運動多用途瓦罐。

哇是Leon(bushi),這車尾箱不會放滿槍還有銀皇后吧,不會吧不會吧(bushi),也可能是杰克·布朗(夠了夠了)
嚴格來說,Orthia與同年代的EK型Civic共享底盤(當然也經(jīng)過了一些修改,某程度上可能會更貼近于CR-V一點),所以一些如“四輪雙叉臂天使”的優(yōu)良特質(zhì),也被保留了下來。如果你糾結(jié)于那些個根源問題,Orthia的歷史,其實可以追溯到基于第二代的Civic Van/Civic Country,以及基于第三代Civic打造的SHUTTLE(有些地方稱作Wagon)中。


初代Civic SHUTTLE基于三代Civic打造。比起普通的Civic更注重車內(nèi)空間的實用性。

第二代Civic SHUTTLE,從1987年開始生產(chǎn)到1996年,被Orthia取代。沒錯,本田沒有推出過基于第五代(EG系)Civic的SHUTTLE。
可能考慮到做更多的差異化,Orthia的車頭并未直接套用Civic,而是選擇了設(shè)計了一個新的前臉,在Orthia推出沒多久,本田推出了Integra SJ,也用了一樣的臉,羊之前也介紹過這臺車,其實就是個整容版的Civic Ferio。
個人不太好評價這個頭好看與否,但不少人會將EK頭移植到Orthia上,讓它成為一臺真正的,邁向21世紀的Civic SHUTTLE。




早年在不同的本田銷售店,Orthia會分成不同的版本銷售。在Verno店,賣的是Orthia V(上),在Primo店,賣的是Orthia P(下,為了更好區(qū)分,Orthia P找了個4WD版),兩者的差別僅體現(xiàn)在前霧燈形狀以及后轉(zhuǎn)向燈的顏色。

典型的EK頭Orthia。

沒有任何一臺Orthia或者Civic因為換頭而受到傷害
Orthia的內(nèi)飾是意料之內(nèi)的思域風(fēng)格,賣點自然還是集中在大尾箱。放倒可以4/6分割的后排靠背,原本僅436L的尾箱可以擴容至820L,另外,Orthia的尾門車窗可以單獨開啟,取放物品可方便了。




動力部分是Orthia與Civic差別較大的地方。它搭載了B18B以及B20B兩款DOHC機器,輸出分別為140ps/145ps(后期版本B20B升級到150ps),動力搭配上貼近于Integra以及CR-V那些車。與發(fā)動機匹配的是5MT以及4AT,其中4AT帶有PROSMATEC機能,簡單地說,就是一種可以根據(jù)當前路況調(diào)整換擋邏輯的功能。

簡單解析:就是一個不會亂跳擋的4AT
另外,Orthia還提供4驅(qū)車型,配備本田當時引以為傲的機械式適時四驅(qū)(Dual Pump System Real Time 4WD),這玩意也是號稱2公升級別瓦罐中最輕量化的四驅(qū)系統(tǒng)(僅重43kg)。


有些《SUV》風(fēng)格的GX-S版本,并非所有4WD車都長這樣

Aero版,是前期2.0L車頂配

1999年的小改款,Orthia更換了前臉設(shè)計,看起來倒有幾分本田高級車的味道。這是標配鋁合金輪圈,中控臺有仿碳纖維裝飾的后期S版。
2000年,第六代Civic正式走進歷史,并由第七代Civic接班,像當年那臺Civic Shuttle一樣,Orthia倒是繼續(xù)生產(chǎn),但此時的Wagon市場慢慢收細,人們更熱衷于購買MPV以及部分SUV車型,使得Orthia的表現(xiàn)逐漸低迷,到2002年就停產(chǎn)了,一直到2005年,這一市場空缺才由Airwave取代。

嚴格來說,Airwave是Fit的衍生型號。后來這個車系被Fit SHUTTLE取代。有機會再介紹罷。
“好拍檔”——Partner:
Partner是Orthia的商用版本。歷史同樣可以追溯到Civic SHUTTLE中,不過商用版的Civic SHUTTLE,正式的名稱其實是Civic Pro。除了外觀的分別,Partner的動力也跟Orthia不同,而是與EK型Civic共享。

這一代Partner一直生產(chǎn)到2006年,同年本田推出Partner的全新一代,基于什么車打造?毫無疑問,當然是Airwave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