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蔥日食記”——木須肉:經(jīng)典魯菜的前世今生!

鼎鼎有名的木須肉是山東魯菜,它還有一個名字,那就是雞蛋炒肉,可能大家會很好奇為什么簡簡單單的雞蛋炒肉!

今天我們就來揭秘——木須肉!

木須肉的歷史由來:
木須肉原名木樨肉,是一道常見的漢族傳統(tǒng)名菜,屬八大菜系之一的魯菜-孔府菜,常被訛傳名為木須肉、苜蓿肉等!

以豬肉片與雞蛋、木耳等混炒而成,因炒雞蛋色黃而碎,類似木樨而得名。清人梁恭辰在其《北東園筆錄·三編》中記載:“北方店中以雞子炒肉,名木樨肉,蓋取其有碎黃色也”。

據(jù)現(xiàn)有記載,木樨肉原出現(xiàn)于曲阜孔府菜單中,其原料除豬肉和雞蛋、木耳外,還包括有玉蘭片。該菜傳入北京等地后,由于北京一帶缺乏竹筍,玉蘭片逐漸為黃花菜、黃瓜片等取代。

木樨肉是典型的北方菜,原料除了豬肉、雞蛋和黃花菜,山東孔府的做法要有黑木耳和玉蘭片(筍片),北京的做法要有黑木耳,金針菜和黃瓜。

此菜勝在制作方便,原料隨手可得;味道清新,口味鮮美、口感豐富、營養(yǎng)豐富、老少咸宜。不需準(zhǔn)備很多,對于不經(jīng)常下廚的人 ,是一個很容易的生活體驗。
木須肉的家常做法:

原料:豬瘦肉150克,雞蛋150克,干木耳5克,黃瓜50克 ,鹽5克,醬油3克,料酒5克,油80克,香油少許。
具體步驟:
1、將豬瘦肉切成長5、寬0.3、厚0.3厘米的絲。將雞蛋磕入碗中,用筷子打勻。
2、干木耳加開水泡5分鐘,去掉根部,撕成塊。黃瓜斜刀切成長2厘米的段,放平后直刀切成片,片形狀即為菱形。蔥、姜切成絲。
3、炒鍋上 火,加油,燒熱后加入雞蛋炒散,使其成為不規(guī)則小塊,盛裝在盤中,即為所說的“木須”。
4、炒鍋上火,加油燒熱,將肉絲放入煸炒,肉色變白后,加入蔥、姜絲同炒,至八成熟時,加入料酒、醬油、鹽,炒勻后加入木耳、黃瓜和雞蛋塊同炒,成 熟后淋入香油即可。
不管是木須肉,還是木樨肉,美食本來就是服務(wù)于人,只要好吃,其實名字都是小事,不過小蔥覺得還是要做一個有文化的吃貨,不然不就成白吃了呢,你說對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