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祖地猿的生存優(yōu)勢是什么?
一直以來,很多人都問這樣一個問題。人類祖先的體形是如此的小,腦容量也不高,沒有攻擊能力,防御力也幾乎為零,跑也跑不過恐貓等非洲大量的大型貓科動物,那么我們的祖先是如何生存的?下面就是我個人的推導。
先來看一下黑猩猩是如何逃避豹之類的野獸。首先是在樹上生活,然后是群體生活,而且雄性首領的進攻能力還是不錯的。所以群體生活,可以肯定是人類祖先也同樣具備的特點,甚至群體比黑猩猩群體規(guī)模更大。
再問一個問題,黑猩猩為什么沒有選擇長期在地面生活?因為長期地面生活更危險,所以黑猩猩如果在地面生活,可能已經(jīng)滅絕了。
人類祖先比如始祖地猿,已經(jīng)可以適應地面生活,當然也可以在樹上生活,那么在始祖地猿之前,人類祖先是為什么越來越更適應地面生活的呢?當然是地面生活有優(yōu)勢,比如行走的優(yōu)勢,節(jié)能而且速度更快。但是,為了能取得這些優(yōu)勢,人類祖先首先要解決防范捕食者的問題。也就是地面生活是好的,但是解決不了被捕殺,那只能還是生活在樹上,演變成另一種黑猩猩。或者,滅絕。
再再思考一個問題,是什么選擇壓力,讓人類在大腦上越來越進化?答案當然是工具的使用。大腦和直立行走帶來的手的解放,讓工具的應用成為了可能。而且有別于人類近親黑猩猩,在地面上直立行走,對手的解放比在樹上要徹底的多,因為黑猩猩還要用手抓樹枝來輔助運動,所以對雙手的解放不徹底,特別是長時間拿工具,只能是在地面上。
所以,人類始祖一定是在樹上時,就已經(jīng)掌握了比黑猩猩更先進的使用工具的能力,比如用木棒這種最基本的工具。只有在更依賴工具的情況下,直立行走和大腦進化才有進化優(yōu)勢。也才能讓人類祖先在剛剛下樹,在地面生活的時刻,可以用工具來防范大型貓科動物,甚至在樹上時,人類祖先就已經(jīng)學會了用工具來擊退大型貓科動物,從而不會因為恐懼被捕食而長期躲在樹上。
同時,工具的使用也可以說明人類祖先為何犬齒變小,有學者提出,是一夫一妻制讓人類祖先犬齒變小,但是為什么一夫一妻制?沒有答案。我個人推測,是工具特別是木棒和石頭用于爭斗和抵御捕食者,才上人類進化過程中不再需要犬齒,犬齒主要用于雄性之間的爭斗,這在眾多猿猴類群體中都是如此,可見人類祖先也不會例外。而工具的應用,讓犬齒失去了優(yōu)勢,從而加速了犬齒的變小,因為顯然,工具應用更好的個體,犬齒大小已經(jīng)沒什么進行壓力。而工具的使用,更加速了雄性之間的平等,這在之后弓箭發(fā)明后,表現(xiàn)的更明顯。
所以是工具的進一步應用能力,讓人類祖先的雄性個體之間越來越平等,從而為一夫一妻制和群體規(guī)模擴大抵御野獸成為可能。也是人類祖先能更多的生活在地面上的前提。
所以我個人推測,始祖地猿掌握工具的能力遠超現(xiàn)代的黑猩猩,從而可以讓其能向下占據(jù)更多地面而非樹上的生態(tài)位,從而進一步加強直立行走的優(yōu)勢,再反過來進一步加強工具使用的能力。所以,始祖地猿的祖先,在樹上長期生活的時代,應該就有一支在工具使用上的能力,超過了其它種群,甚至可能在地面用木棍和石塊來爭奪配偶,進化成人類的路,也就此開啟。
腦容量不需要擴大太多,使用工具的能力就可能提高不少,始祖地猿的腦容量完全可以支持工具的使用,主要就是木棒和石頭。
除了更多使用木棒,還有一種可能性,讓我們的祖先更多的下地行走,除了樹木變的稀疏之外,我們的祖先體形可能開始變的更大一些,有明顯的變大的趨勢,同時,兩種因素的疊加,也讓我們的祖先沒辦法再利用樹木進行遠距離移動,從而不得不下地。
1、木棒和石塊的使用。
2、群體增大。
2、樹木變的稀疏。
3、體形變大。
這四個因素,讓始祖地猿成功的越來越多的在地面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