稱中國為“印度”,確有其事,且其由來已久
一 、今天知道當年歐洲人稱中國為“契丹”的人,已是相當少見,堪稱有學問;知道當年歐洲人稱中國為“印度”的人,就更是鳳毛麟角,若非宿儒,必是怪杰。
?
南京大學楊曉春教授有篇文章,《“中國”和“印度”》(《學術研究》2005年第5期),有興趣的朋友不妨找來欣賞。據(jù)該文考證,在歷史上, 存在稱印度為“中國”、稱中國為“印度”的情況。這一點,確定無疑。
例如,14世紀20年代,鄂多立克由海路東行,到達中國,其在游記中就寫道:“在我東航大洋海若干天后,我來到吾人稱之為上印度的著名蠻子省?!毙U子省指南部中國,言下之意,中國就是他大腦詞庫里的“印度”??蓜e小看這位鄂多立克,他的游記在文藝復興時期的影響僅次于馬可·波羅的游記,他是13世紀中期到14世紀中期100年間的歐洲修士中對中國地理描述得最為詳細的一位。
又如,1338-1353年,意大利人約翰·馬黎諾里在教皇派遣之下率領使團到達中國,他稱中國北方為契丹,稱中國南方為蠻子,又稱“蠻子”為“最大印度”。教皇、使團是什么概念?在那神權大于人權、教權大于政權的歐洲,教皇可比中國皇帝牛多了,使團也比欽差大臣牛多了。使團這么稱呼中國表明,把“印度”這頂帽子往中國頭上戴,是當時一種相當普遍的現(xiàn)象。
再如,有一幅1375年的Catalan地圖,是當時歐洲所知世界的總體概貌。就是此圖,在中國的東面、南面示意性地畫了許多島嶼,南部的島嶼中題寫“印度群島海,海中有7548個島嶼,長著香料”。當然,這個印度群島,歐洲人又稱之為“大中國群島”。
值得注意的是,當年,歐洲人稱呼中國不限于上述“上印度”“最大印度”等名號,有時也稱中國為“東印度”“西印度”等。
筆者手頭有一本法國學者安田樸的《中國文化西傳歐洲史》,書中寫道:
“根據(jù)蒙田的判斷,在16世紀末左右,最具有遠見卓識的人都看到了中國的重要地位。但在這種關注中,對中國確實遠不如對像發(fā)現(xiàn)印度——西印度那更要震動人心的事受人重視?!保ǖ?7頁) 這里的西印度就是歐洲人觀念中的中國。
“我們覺得任何嚴肅的思想家都應該捫心自問:既然‘西印度’剛被發(fā)現(xiàn)就向蒙田提出了一些非常地道的‘哲學’問題,那么為什么發(fā)現(xiàn)得要早得多的‘東印度’卻從未激起如此之多的情緒呢?因為到了最后,這些耶穌會士和其他傳教士們的爭論和對立突然間促使‘文明的西方’認識和思考中國了,而耶穌會士們本來就是‘東印度’的發(fā)現(xiàn)者?!保ǖ?8頁)
有西就得有東,那么“東印度”何所指?也是中國。據(jù)林鵬、諸玄識、董并生《西方中心論批判》第2卷的考證,在歐洲中世紀晚期的地理概念中,“印度”一名正是用來指稱中國的。西方人把中國叫“印度”不是什么新鮮事,其來已久。在地理大發(fā)現(xiàn)時代之前,歐洲人朝思暮想、苦苦追尋的“印度”,就是中國(大明)。而且什么“東印度”“西印度”,起初所指都是中國。
歐洲人稱中國為“印度”,這是歷史事實,抹殺不了,逃避不掉,也遮掩不住。因此,在當年西方翻譯者的筆下,將花拉子米寫的“九個數(shù)碼”來源地翻譯為“印度”,未必不是指今日的中國,這種可能性不是沒有,而是很大、極大,是件很自然的事情。
二、歐洲人為啥要稱中國為“印度”?
那,歐洲人為啥要稱中國為印度呢?這個你去問歐洲人好了。
但你去問歐洲人,歐洲人可能會說,我也不知道,你去問阿拉伯人吧。因為,那是阿拉伯人告訴我的。
怎么回事?發(fā)生了啥事?
也沒啥。試想,當阿拉伯人與歐洲人進行貿(mào)易的時候,歐洲人自然會問,這些絲綢、香料……哪產(chǎn)的?商人都賊精賊精,精到精光透亮是吧,出于商業(yè)利益考慮,商人們不會將真實的產(chǎn)地告訴自己的客人,于是乎商人就回答:“這個來源地嗎,就是‘印度’?!边@個很容易理解。
貿(mào)易做得多了,“印度”成了高頻詞,“印度”的名聲因此傳播開來,歐洲人也就信以為真。
出于商業(yè)利益的目的,想撇開中間商、二道販子,想買到“印度”的直銷貨,想讓“印度”直接供貨,歐洲人就搞起了地理大發(fā)現(xiàn)。結果是,他們真就滿世界地找“印度”的杭州,“印度”的泉州,“印度”的廣州。
這大約就是歐洲人為啥稱中國為“印度”的歷史真相。
三、歐洲人管中國叫“印度”,那又怎樣稱呼印度呢?
那時歐洲人對東方歷史地理懵懵懂懂,對東方世界又抱有強烈的好奇,心向往之。受了中間商的大忽悠,稱呼中國為“印度”,那么問題來了,既然“印度”是指中國,那當時歐洲人又怎么指稱印度呢?
實際上對印度別有稱謂。當年,達迦馬發(fā)現(xiàn)新航線前往馬六甲經(jīng)過印度次大陸時,稱其為“小阿拉伯半島”??辞宄]?“小阿拉伯半島”!這就是西方人當時對印度次大陸的地理觀念。記牢了,啥時候歐洲人說“小阿拉伯半島”了,那他才是在說印度。
四、歐洲人管中國叫“印度”的起止時間
楊曉春教授的研究表明,“印度”是古代歐洲泛指印度、遠東的一個模糊的名稱。說是在13 -15世紀,還斷斷續(xù)續(xù)仍有人使用,“上印度 ”這一名稱到 17世紀尚流行。如果按照這個說法判斷,那么歐洲人管中國叫“印度”的起始時間為13世紀。
結束時間是,傳教士來華之后。
五、十二、歐洲人稱中國為“印度”溯源(舉例)
在劉潔《象雄與嚈噠關系考略》(《中國藏學》2015,01)的注釋中,有如下文字:
對于印度河流域以東的地區(qū),即使是號稱“歷史之父”的希羅多德也坦承,“誰也說不清那里是怎樣的一塊地方了,印度東部的所有說法是無人去核實的”。(希羅多德著,王以鑄譯:《歷史》,商務印書館,2007年,第280頁)。
直至公元7世紀,《宇宙志》的作者仍堅持認為,“任何人都無法到達被稱為迪米利克·埃維拉特 (Dimirica Evilat)的第一個印度的邊界?!?參見拉文納的無名氏(7世紀)所著《宇宙志》,V,28.引自戈岱司編,耿昇譯:《希臘拉丁作家遠東古文獻輯錄》[Z],中華書局,l987年,第ll2頁).
剛巧,楊曉春教授推薦的書《希臘拉丁作家遠東古文獻輯錄》網(wǎng)購到了,翻開一看,里面果有對《宇宙志》的介紹。除了說“第一個印度”的邊界誰也沒辦法到達以外,《宇宙志》的作者還視遠東為三個印度所構成,它們分別是:1.“迪米利克·埃維拉特” (Dimirica Evilat)的印度。2.“泰爾曼蒂卡”(Thermantica)和“埃拉米蒂斯”( Elamitis)的大印度。3.賽里斯-巴克特利亞(大夏)印度(Inde Serica Bactrianis)。(114頁-120頁)
因為書中說,“迪米利克·埃維拉特” (Dimirica Evilat)的印度,其邊緣位于有人居住的世界的東方,到達它的城市需要經(jīng)過無法通行的沙漠,且那些城市名單里面有“秦那”(Sinna),所以這個印度當指以今地理言之的中國(第一個理由,中國是三個印度最東邊的那個。第二個理由,中國西部為塔克拉瑪干沙漠。第三個理由,“秦那”即“秦尼扎”,Tzinitza;又稱“秦尼斯坦”,Tzinista。這是梵文Cinasthana,“震旦”的一種希臘文譯法,“震旦”即中國)。其他的兩個印度分別指以今地理言之的印度、阿富汗及周邊地區(qū)。
這書里,吉多的說法與此相若。他說亞洲的四至邊界如下:
東部是迪米利克印度沙漠大磧,根本無法涉過那里,唯有天才知道印度以遠部分的情況;南部是流經(jīng)第三大印度、泰米曼蒂克和埃拉米特的一大洋,當然也是這同一洋與波斯、阿拉伯半島和下埃及相連接;北部是賽里斯洋和里菲(Riphei)群山。塔納伊斯河(Tanais)即于此山脈中發(fā)源。(121頁)
6世紀,科斯馬斯在《基督教國家風土記》中寫道:“對于最遙遠的地區(qū),我想講一下秦尼斯坦(Tzinista)和其他市場。錫蘭可以收到絲綢、蘆薈和丁香花、香薷、檀香木和其他因地而異的產(chǎn)品……印度大陸的其他部分由發(fā)運絲綢的秦尼斯坦所占據(jù),在此之外就再沒有其他地區(qū)了,因為東部由大洋所環(huán)抱?!保?09頁)
以此可知,當時歐洲人管整個大陸叫“印度大陸”,秦尼斯坦即中國是在這個“印度大陸”的最東邊的部分,再往東就是太平洋了。
4世紀,《世界所有民族的狀況》一書,在介紹過一些民族后說,“再接著是大印度。據(jù)傳說,那里出產(chǎn)一種Triticum布(疑為Sericum,即賽里斯布)和各種不可缺少的食物。他們也過著同自己鄰居一樣的幸福生活,盤踞在一塊遼闊而肥沃的土地上,共延伸有210站之遙?!保?1頁)
“賽里斯”雖是一個寬泛的概念,不獨指中國,有時凡是生產(chǎn)、販賣絲綢的都被稱為“賽里斯”。但,這里的“大印度”特指中國的可能性較大,因為,第一,這里說的是出產(chǎn)絲綢,中國素以出產(chǎn)絲綢聞名于世。第二,又說到出產(chǎn)各種食物,中國也素以產(chǎn)出各種食物著稱于世。第三,中國土地遼闊,農(nóng)業(yè)發(fā)達。他說的幾點,都能和中國對上號,不容易和其他國家對上號。
由上述情況可知,歐洲人稱中國為“印度”可謂是種“歷史傳統(tǒng)”,并不是到了12世紀或14世紀之后,一時心血來潮忽然就稱中國為“印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