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桓公是春秋第一霸主,而他的六個兒子中出了五個齊國國君
眾所周知,齊桓公是第一位名副其實的春秋霸主。是春秋戰(zhàn)國“霸道”的代表人物之一。根據(jù)史書記載,齊桓公一生有六個兒子。有意思的是,在齊桓公的六個兒子中,有五個兒子先后成為齊國國君,為九合諸侯的齊國帶來了長達幾十年的動亂。這又是怎么回事呢?

根據(jù)史書記載,齊桓公的六個字分別是:老大公子無虧、老二公子元、老三公子昭、老四公子潘、老五公子商人、老六公子雍,但這六個兒子都不是嫡子。按照嫡長子繼承制的禮法,應該是公子無虧繼承君位。但齊桓公和齊國霸業(yè)的真正核心管仲都不喜歡公子無虧。

在六個公子中,齊桓公和管仲都更喜歡老三公子昭,但公子昭繼位又不合禮法。因此齊桓公在繼承人的問題上頗為猶豫,他的六個兒子便利用父親的猶豫發(fā)展勢力。六子勢力的發(fā)展導致齊桓公更加猶豫,形成了惡性循環(huán),以至于齊桓公和管仲要拜托宋襄公保護公子昭。

周襄王七年(前645年),管仲去世,齊國的公子和奸佞們再無制約,易牙、豎刁、開方三個小人控制了齊國宮廷。易牙、豎刁是老大公子無虧的黨羽,開方則是老四公子潘的黨羽。周襄王九年(前643年),齊桓公病重。易牙、豎刁趁機發(fā)動政變,齊桓公悲慘死去。

公子無虧在齊桓公死后繼位,是為齊中廢公。當時齊國內外都知道公子無虧得位不正,齊桓公中意的繼承人公子昭逃往宋國,其他四個公子則與公子無虧開始內戰(zhàn)。齊桓公死后三個月,宋襄公率軍護送公子昭回國。公子無虧在內外夾攻下一敗涂地,被國高兩大夫殺死。

公子無虧死后,宋襄公擊敗了其他爭奪君位的公子。公子昭得以繼位,是為齊孝公,而內亂后的齊國也失去了霸主地位。齊孝公在位約十年,整體表現(xiàn)算是中規(guī)中矩,失去霸權的齊國繼續(xù)保持大國地位。但齊孝公沒有清除其他公子的勢力,導致齊國內亂沒有徹底終結。

周襄王十九年(前633年),齊孝公去世。齊桓公第四子公子潘的國內黨羽立刻發(fā)動政變,殺死了齊孝公的兒子。公子潘得以繼位,是為齊昭公。齊昭公在位二十年后去世,齊桓公第五子公子商人的國內黨羽殺死了齊昭公的兒子齊后廢公。公子商人得以繼位,是為齊懿公。

根據(jù)史書記載,齊懿公是個昏君,連搶奪大臣的妻子和侮辱尸體這樣的缺德事都干。周匡王四年(前609年),齊懿公被親信“斷足子”和“奪妻者”所殺。對齊懿公非常不滿的齊國人不僅沒有給國君報仇,還廢了齊懿公之子,擁立齊桓公的二兒子公子元為國君,是為齊惠公。

齊惠公繼位的時候,齊桓公的六個兒子都已經去世了(公子雍卒年不詳),持續(xù)了幾十年的齊桓公諸子奪位終于徹底結束。齊桓公諸子奪位不僅讓齊國失去了霸主之位,還讓齊國拉大了與晉國和楚國的差距,姜姓齊國直到滅亡都沒能再當天下霸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