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好像從來不會“讀書和思考”。

???《我在垃圾桶里撿玫瑰》/這是今天的原標題,但原諒我決定做一個不那么浪漫的人。
???昨天是情人節(jié),我的一天過的很有趣:我和一位律師在酒吧里辯論了男權和女權——甚至在我酒醒后還驚訝的發(fā)現(xiàn)有人把這段辯論視頻airdrop給我;
???我隔著一張桌子聽一位漂亮的女孩子和他的男朋友吵架:女生哭花了的臉和壓抑聲音著不想驚擾到別人的樣子可憐極了,我很難想象是什么樣的矛盾需要在這樣的時間點、這樣的場合和這樣的節(jié)日無可救藥的爆發(fā)出來:那個男生很快離去,女孩一個人坐在桌邊用手捂著眼睛,我知道此時的安慰只會讓她更尷尬,我跑上前去:“姐妹,我剛剛就注意到了,你的指甲太閃太漂亮了!能給我看看嗎?”女生破涕為笑,一邊伸出了她的手一邊說:“希望剛剛指甲閃瞎了他?!?/span>
???我穿過一對對情侶構成的人潮,在角落里撿起了很多束玫瑰花:千萬別聽網(wǎng)上的垃圾桶撿玫瑰教程,垃圾桶的玫瑰花根本等不到你去撿,就會被其他人爭先恐后的搶走,變成下一個流通的貨幣。但很多街巷的轉角處,光亮找不到的陰影里總是會有些被丟棄的花束,就像一個可能永遠見不到光的愛情——于是我撣掉了它們身上的灰塵,把它們帶回了家:玫瑰又沒有做錯什么,錯的明明是人。
?? 我還和戀人在凌晨二點半的街頭瘋狂尋找一家還開門的酒吧:但每一位酒吧經(jīng)營人都意味深長的告訴我們:情人節(jié)營業(yè)不過兩點,是這一行默認的慣習:因為兩點之后,新情侶不屬于酒吧,老情人不需要喝酒。
?? 很有趣,我倚在車窗玻璃上,看空空蕩蕩的街道,感到生活前所未有的豐富,但這樣的豐富又與我們時常在網(wǎng)絡上耳提面命的荒謬感背道而馳。
?? 從今年開始,我察覺到了人與社會之間若即若即的微妙關系:一方面,熱搜的變動、得到廣泛關注的新聞和隨時發(fā)生的社會事件全然地包裹了每一個個體,以至產(chǎn)生了“遠方的哭聲與近處的嘶吼都與我有關”的過度共情,這樣的結果要不是無休止且痛苦的政治性抑郁,以致情緒和觀點都開始極端化;要不就是逐步的麻木,就像那只被錘打的牛一般做不出任何的反應。但另一方面,個體又同時與這些遠方與近處保持了恰當?shù)木嚯x,具體而言似乎就是地球不爆炸,我就得考研、天上不下刀片,明天照常上班的無奈感:時代的泥沙俱下中是個體一成不變的生活。
???我們在這種失序和無序中反復地搖擺,最常見的結果就是變成一個無聊的大人:不關心政治、不關心權力、懶得辯論、不多計較、得過且過、偶然幾句高談闊論,然后又回歸到機械化的生活中:像一個犬儒主義者那樣。
?? 于是很多趨于犬儒主義,或者機敏地察覺到一絲不對勁卻又無法給出一個擁有說服力答案的個體開始發(fā)出這樣的詢問:我們到底要如何生活?我們到底要思考點什么?我們到底如何才能保持思考和洞察。
???這就是今天的推送,撿一朵玫瑰,思考被丟棄玫瑰的命運。

??
02/15/WED.
保持閱讀/保持思考。
@TuTouSuo???
我們總是收到這樣的消息,詢問我們究竟是如何進行閱讀,又是如何保持思考的——去年我在「我保持學習狀態(tài)的懶人方法」這篇推文中淺淺地分享了一些我的生活習慣,諸如做計劃、做摘抄和利用碎片時間等等——但介于新的一年有了新的成長,也有了一些新的感悟,我想是時候用一篇新推送,來聊聊「讀書」和「思考」這兩件小事。
今年我們的主題里有一個禿頭所以前從未用過的詞:「入世」。
在過去一年里,項飆教授的書和論文對我產(chǎn)生了非常大的影響,他提出的「重建周圍」的概念讓我意識到了在宏大的社會命題之外,個人真切的生活軌跡其實恰恰是一切恢弘變遷的詮釋和映照:「重建周圍」這一說法,在我淺薄的理解下,或許指的是每一個人以自我為中心,去觀察和感受生活中其他個體與自己的關聯(lián):你鄰居的生活、你同事的生活、是誰將快讀送到了你的手上,那個清晨五點開始賣豆?jié){和油條的阿姨又過著怎樣的生活——在這樣的觀察與視角下,一個城市的運作,甚至一個更大的結構體系的運作就會以個人為中心而變的十分清明:
快遞員連接了城市的物資傳遞,賣豆?jié){的阿姨滿足了一部分人的早餐需求,你的同事和你生產(chǎn)著一些片段化的網(wǎng)絡內(nèi)容供人取樂:整個城市,或者說社會在每一個獨立個體的視角上予以連接和重構,社會學的顆粒度小到了一個又一個具像化的人和他們的生活,他們的生活軌跡和日常行為的連接,又變成了著荒謬的、豐富的、娛樂的、艱難的時事。
所以要「入世」,因為要「觀察」和「思考」。
但也要先「讀書」,因為這種堪稱絕妙的思考暫時無法從我的大腦中迸發(fā)出來,但前人早已把它們譜寫成了生動的序曲藏在了書本的字里行間,只等我去翻開。
于是我在某一個輾轉反側的深夜爬起身在筆記本上留下了這樣的一串話:「以體驗為核心,深度浸潤于日常生活中,去觀察、拍攝人物的生活與日常的企劃,也是將理論、理想主義落回生活;是盡可能通俗但有力量的一次田野式的自我探索和研究,是向外觀察和向內(nèi)思考的融合」。又在第二天醒來給這段話起了一個還挺土的名字:感知計劃。
這就是我保持思考的源動力:讀書、找到困惑、思考、觀察、解困、解決不了就繼續(xù)讀書、思考、再觀察。
而「讀書」「思考」「觀察」則是三個問題。

@TuTouSuo/4.0
*
?? 讀書,不偏執(zhí)地記?
@TuTouSuo
先說讀書這件事,大家在讀書的時候往往會陷入兩個誤區(qū):第一,讀了就忘,為了把讀的東西記住就瘋狂的做筆記和做摘抄,導致一本書要讀很長很長的時間,甚至很長的時間讀完了,還是會忘記;第二,進行一些廣泛而粗略的閱讀,以至于的確看了不少書,但需要用的時候腦子就打了個結,什么都想不起來。
我一直認為讀書本身是一件非常私人的事情,其沒有技巧而言,作為一種閑暇放松,或者一種相對輕松的知識獲取方式,只要你覺得自己閱讀時舒適且愉悅即可:但問題在于,很多時候我們的讀書本身就帶著一定的功利主義取向,目的不是愉悅而是準確獲取知識,這個時候讀書技巧就顯得重要很多。
所以第一步,明確你的讀書目的:是為了有趣和獲取新觀點,還是為了在某些需要的場合使用這些書本內(nèi)容?;谀康倪M一步分析,你最終會以什么樣的形式使用到這些書本內(nèi)容,是講解給別人聽,還是引用在自己的文章中,還是用作自我開導和自洽的方式。
以我自己為例,我讀書既是為了保持信息的輸入和更新,也需要在課堂或者其他分享中講解給大家聽,或者是在推送中引用相關的段落和句子,一些有啟發(fā)意義的書也會成為我自我開導的方法。
基于這三個目的,我的讀書方式如下:
第一步,完整通讀這本書,在通讀時會用筆畫出一些有想法或者有感悟的片段,如果身邊沒有筆就會直接把這一頁折起來;
第二步,在閱讀完這本書之后,我會簡單的用百字左右去概括和提煉一下這本的內(nèi)容,并把這本書記錄在我的已讀書單list中:即使是閱讀了一本同人文或者是原耽小說,我也會做同樣的事情,因為這也是保持自己記憶,在未來想要重新找到這本書最有效的方式。
第三步,我會找一段比較完整的時間,如果書內(nèi)容比較多的話這段時間可能會長達一整天,用這段時間來從頭到尾把書里標注過的語句全部摘錄到以這本書命名的電子筆記本里(如下圖),在部分語句中會簡單地撰寫一些感想或者關鍵詞,諸如「女性主義」等。

大部分書我就會做如上三個步驟,除非是一些讀完特別有沖擊性的書籍,我可能會單獨撰寫一些讀書筆記等內(nèi)容,這件事在過去幾年我常常做,但由于近些年的文字寫作實在是太頻繁了,以至于在工作之余的文字寫作我也會有些偷懶:反正哪天寫推送推薦的時候都要寫的,到時候再說吧——會有這樣的心理。
相對而言,我對讀書和做筆記這件事沒有太多的偏執(zhí)和強迫,順其自然:閱讀,劃線然后記錄——因為我會幼稚地認為,如果給閱讀貼上了太多固定不變的模式或者必須要做的諸如筆記、框架圖,閱讀本身就不再松弛,它的功利性一旦大于興趣性后,這項消遣就會變的索然無味,甚至讓人抵觸。
*
???思考和洞察:重建周圍?
@TuTouSuo
接下來聊聊「思考」和「洞察」這兩件事,他們本身就是一體的:在書本里獲取的理論也好,觀點也罷如果不落到現(xiàn)實生活中,如果不去映射自己的生活,那它說到底不過是一些空中樓閣,作為閱讀者也難以真正和這些理論與知識共情。
就像我們今日之所以總是引用或者推崇批判學派的觀點,恰恰也是因為這一學派中觀點的現(xiàn)實性,對權力和資本的批判性,在今天的社會中同樣展露無遺:理論給了我們一種更精簡的、更有邏輯的方式去詮釋或者對抗此處的生活——
就像當我們在《傳播學教程》中讀到:“新崛起的白領階層不但不擁有任何的資產(chǎn),而且僅僅作為大企業(yè)組織這架機器上的零件,機械的承擔著“非人格化“的作業(yè)或服務,甚至于在今天還被迫承擔著賦予機器人格的工作。在高度合理化的企業(yè)組織面前,他們常常抱有一種失落感和無力感,進而在業(yè)余生活中逃避到大眾傳媒提供的消遣或娛樂中?!边@句話時,恍然升起的那種共情感,這就是落回現(xiàn)實的意義。
因此,當我們作為一個社會中的個體和社會的基本組成部分,有能力也有條件去感知生活與環(huán)境變遷,社會的脈搏也會在我們的身上留下諸如「小鎮(zhèn)做題家」「發(fā)瘋」這樣的印記時,這就構成了我們足以去把閱讀到的理論落入到自己的生活中進行思考的前提。
但個人的經(jīng)驗、生活和視角終歸是有限的,我們生活在自己的同溫層中,必須依靠普遍意義上的「周圍」連接,把不同生活背景、不同生活方式、不同社會角色的人囊括到以你為中心的視野中去反復的驗證、推翻,才能慢慢地建構起真實的、有價值的思考。
舉個例子。
首先是驗證:當我們閱讀到上文《傳播學教程》中對「新崛起的白領」階層的生活時,我們自然將「白領」階層代入了我們自己的身份角色,但同時這段話中還強調(diào)了資本群體,你可以試圖帶入你的老板,或者你了解的資本家以進行驗證這段話語的準確性——這樣的驗證看似毫無意義,但實際上驗證的過程,實則就是你理解理論、應用理論,甚至更直白一點,用一種新的視角去理解社會的方式。
就像我們用景觀社會來解釋今天網(wǎng)絡上的數(shù)字濾鏡、用消費社會來解釋情人節(jié)的營銷、用文本盜獵者來解釋飯圈行為、用監(jiān)視資本主義來分析考情制度是一樣的——這種解釋,本質(zhì)上就是從學理層面,去解釋和理解現(xiàn)實社會中習以為常的事物——論文不就是這么來的嘛,xxx視角下的xxx現(xiàn)象,以xxx為例。
你細品。
驗證之后,理論和學術角度給我們的是一種「歸因」的思維:看到一個瘋狂的粉絲是不夠的,要看到整個瘋狂的粉圈;看到一個剝削勞動力的資本家也是不夠的,要看到今天資本對人的整體異化。
于是在此邏輯上,從個人視角出發(fā)的驗證,最終又回到了對整個社會整體現(xiàn)象的思考和分析,這樣的歸因、整合多了,這樣從一個現(xiàn)象到一類現(xiàn)象的連接多了——就像鮑德里亞看到了太多人們?yōu)榱艘饬x的買單,就像德波看到了無數(shù)景觀的操縱,最后自然也就誕生了「消費社會」「景觀社會」這樣的理論。
所以觀察和思考本質(zhì)是一個閉環(huán),用觀察來解釋,用思考來創(chuàng)造——撿起一朵被丟棄的玫瑰,你或許想到的,是現(xiàn)代社會枯萎的真空愛情。
??
* ???? ????? *

「2024/TuTouSuo」
?
追逐自我/暢意自由
保持靈魂對Freedom的渴望

「2023/TuTouSuo」
つ??
將書籍與宇宙一同
隨身攜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