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孩子的第一堂理財課:我們該如何看待使用金錢?
很久沒在B站發(fā)過圖文啦。
這是一篇“護苗有我2023”公益活動未成年理財科普的約稿。
這也是一篇大人眼里很“幼稚”的文章。
所以沒辦法做成視頻,就順手在其他平臺同步一下。
如果您家中有未成年的孩子,高低可以看看,或許有點用處哦。
大家好,我是藍白。
我記得前年給女兒買雪糕吃,給老板支付了5塊錢,她問我:“爸爸,5塊是多少錢?。俊?/p>
我一怔,一時半會不知道咋回答,就憋了一句:“相當于5根棒棒糖”。
從此她對“多少錢”的概念,就是拿棒棒糖來類比,比如一件衣服是100個棒棒糖,一個手機是3000個棒棒糖。
其實,不止幾歲小朋友對“多少錢”、“怎么花錢”這樣的概念很模糊。
有上小學的小朋友,悶頭玩手機游戲充錢買裝備,一時的好玩刺激,卻花了爸爸媽媽幾個月工資。
我朋友兒子上高中了,他對錢的理解,也只是框定“每個月多少生活費”的范圍里。
平時買衣服鞋子、吃飯、同學聚會,錢沒了就問爸爸要,每個月這筆錢該怎么支配,沒有自己的計劃。聽同學們聊起存款、貸款、股票、基金之類的東西很感興趣,卻無從下手。
這也正是我今天要和未成年朋友們聊的話題:如何使用金錢?在我們的生活里,有哪些常見的金融工具?如何正確的使用它們,避免陷阱和騙局?
咱們先聊聊第一部分:
什么是金錢?錢長什么樣?我們該如何看待金錢、使用金錢?
小朋友們的眼里,錢可能只是父母手機里的一串數(shù)字,每次只要對準掃碼,就能買來零食和玩具。
但在這個場景里,小朋友們需要問自己兩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錢是以什么形式存在的?是存在手機里的嗎?
實際上,錢還有個名字,叫“貨幣”,是所有商品的等價物。
上古時代,人類用貝殼當作貨幣。后來又出現(xiàn)了金屬貨幣,比如銅錢、銀幣和金幣。

再后來,人們又發(fā)明了紙幣,也就是“鈔票”。
為了攜帶支付方便,又出現(xiàn)了儲蓄卡、信用卡,還有各種電子支付錢包,也就是我們手機上的微信、支付寶。
金錢的功能沒有變過,只是在不同時代,以不同的形式存在。
第二個問題:我們該如何看待金錢?如何使用支配金錢?
同學們應該都有自己的“小金庫”了。
年紀小一點的,有每年存下來的壓歲錢,小學初中的同學有平時父母給的零花錢,高中階段的同學可能還有生活費,這都是我們的“收入”。
這筆錢拿來干什么?
坐公交車還是買零食玩具,買輔導書文具還是新款的鞋子,跟同學聚餐還是來一趟短途旅行,這都是我們的“支出”。
很簡單是不是?一邊是“收入”,另一邊是“支出”。
可我們使用它的時候并不簡單。
每年的壓歲錢,平時的零花錢,最好定期存入一部分到自己的“小金庫”里,可以是存錢罐,也可以是父母給自己辦的一張專屬銀行卡。

比如,小剛今年剛上初一,每個月父母給200元的零花錢,如果他花掉100元,存下100元,堅持1年時間,就能收獲1200元,可以做更多有意義的事。
這是我們對待金錢的第一個態(tài)度:養(yǎng)成“儲蓄”的習慣。
在儲蓄的基礎(chǔ)上,小明還可以用記賬軟件,或者用筆記,記錄自己的日常開支,比如吃飯、交通、娛樂這些花費。
比如,小明每天把自己的購物、零食等開支記在筆記本上,一個月后,他發(fā)現(xiàn)飲料、餅干其實可以省掉,于是每月開支控制在80元以內(nèi),這樣一來儲蓄就增多了。
所以,記賬有個很重要的作用:可以清楚看到自己的支出分布,找出不必要的浪費支出,進行“消費管理”。
這是我們對金錢的第二個態(tài)度:“記賬”。

除了存錢與記賬,我們在花錢的時候,最好養(yǎng)成“比價”的習慣。
比如同一款鞋子,商場賣400元,網(wǎng)上的官方店打折做活動是350元,怎么能把錢花的更“值得”,這可能是你受用一生的本事。
明白了什么是錢,如何看待錢、使用錢,還遠遠不夠。
因為,在這個世界上,還有很多“錢生錢”的工具,這就來到了我們要聊的第二部分:
什么是理財?如何理財?要注意哪些陷阱和騙局?
大家知道,想獲得金錢,也就是“收入”,就要付出相應的代價。
這個代價,可能是勞動獲得的“工資收入”,也可能是做生意獲得的“經(jīng)營收入”。
也可能,是持有存款、房子、股票、債券、基金獲得的股息、利息、租金收入,這些都屬于“錢生錢”的投資理財。
不過,儲蓄和投資,也是有區(qū)別的。
把現(xiàn)金存進銀行,存的越多,我們收獲的利息收入越多,儲蓄具有“保值性”。
想讓“錢生錢”的速度更快,我們需要投入一定數(shù)額的資金,期望未來得到更高的回報。
這個時候,就用上了股票、基金和債券等投資,這種方式的目的在于“增值”,但未來的收益也是不確定的。
什么是股票呢?

咱們簡單舉個例子,有一家優(yōu)秀的A公司,他們想擴大規(guī)模,就會發(fā)行不同價格的股票來籌集錢。
看好A公司的前景人越多,買A公司股票的“股民”就越多,誰擁有的股票越多,在A公司擁有的“股份”也就越多。
但股票不是說買就能買的,必須要去正規(guī)的證券公司開戶,才能購買你看好的公司股票,成為“股東”。
如果A公司股價上漲,你轉(zhuǎn)手把股票賣給了B,會獲得“低買高賣”的差價收益。
公司業(yè)績做得好,也可以獲得分紅收益。
如果你覺得買股票是一件太費腦的事情,可以購買各種基金。
有低風險的貨幣型基金,還有風險比較高的股票型基金,有專業(yè)的基金經(jīng)理來幫你運作。
但是,同學們一定要知道的是:風險與收益,從來都是事物的兩面。
我們可以通過存款積累財富,但需要克制自己的消費欲望,長期堅持存入的習慣,這并不容易做到。
想享受提前消費的便利,可以去銀行辦信用卡,但需要按時還款,透支的是我們未來的收入。
同樣的道理,股價和基金凈值,容易受到業(yè)績、資金流向、市場炒作等多種因素影響,漲跌幅度很大,本金極易發(fā)生虧損。
等小朋友們成年之后,選擇正規(guī)專業(yè)的金融機構(gòu),充分了解到理財產(chǎn)品和股市的風險,才可以嘗試。
此外,我們也要提防形形色色的騙局與陷阱。
比如很多同學用的QQ這一類交友軟件,被詐騙分子以同學借錢、售賣明星簽名和游戲賬號、網(wǎng)絡(luò)交友各種名目轉(zhuǎn)賬騙錢。

類似的案例有很多,還有各種冒充的虛假投資機會、假冒銀行和金融機構(gòu)、釣魚網(wǎng)站,承諾高額的年化收益,自稱投資專家的網(wǎng)友,不明短信鏈接,各種刷單返利的陷阱,竊取通訊錄權(quán)限的非法軟件,需要我們高度警惕。
其實,要防止各色騙局很簡單。
不要把個人信息透露給陌生人或不信任的網(wǎng)站和應用,更不要相信任何高收益的金融產(chǎn)品廣告。
我們的QQ、微信、支付寶、銀行卡,可以定期更改密碼,或者使用復雜的密碼組合,避免被盜風險。
遇到難以抉擇的事情,一定要記住向父母、老師、同學多方求證核實。
最后想跟同學們說,我們這輩子都在跟錢打交道。
怎么看待金錢,如何使用金錢,這是我們窮盡一生都在學習的一項技能,沒有止境。
錢,可以買來電腦、零食、漫畫、玩具、潮鞋。卻買不到:和睦的親情、自律的習慣、逝去的時間。
所以,健康的體魄,正直的靈魂,自信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是比金錢更重要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