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小貼士(一百零五)收入不平等與貧困(六)

功利主義
政治哲學中一個主要學派是功利主義。功利主義的奠基人是英國哲學家杰瑞米·邊沁(Jeremy Benthan,1748-1832)和約翰·斯圖亞特·穆勒(John Stuart Mill,1806-1873)。在很大程度上,功利主義的目的是要把個人決策的邏輯運用于涉及道德與公共政策的問題。
功利主義:一種政治哲學,根據(jù)這種政治哲學,政府應該選擇使社會上所有人總效用最大化的政策。
功利主義的出發(fā)點是效用——人們從其環(huán)境中得到的幸?;驖M足程度。效用雖然在描述上虛無縹緲,但是是福利的衡量,而且根據(jù)功利主義者的看法,也是所有公共和私人行動的最終目標。他們聲稱,政府的正確目標是使社會每一個人的效用總和最大化。
效用:衡量幸?;驖M足程度的指標。
功利主義者支持收入再分配是根據(jù)邊際效用遞減的假設。一個窮人額外一美元收入給這個人所帶來的額外效用大于富人額外一美元帶來的效用看來是合理的。換句話說,隨著一個人收入增加,從增加的一美元收入中得到的額外福利是減少的。邊際效用遞減與功利主義者總效用最大化的目標一起讓政府有了努力達到更平等的收入分配的目標。
道理很簡單,讓我們來舉個例子。假如大橋君收入8萬元而阿陳收入2萬元,除此之外其他條件完全相同。在這種情況下,拿走大橋君的一美元給阿陳將減少大橋君的效用而增加阿陳的效用。但由于邊際效用遞減,大橋君效用的減少小于阿陳效用的增加。因此,這種收入再分配增加了總效用,這是功利主義者的目標。
通過這個例子反映出功利主義者的觀點——政府應該一直進行收入再分配,直至社會上每個人有完全相同的收入。如果收入總量是固定的——大橋君和阿陳加起來的10萬美元——那么情況就是這樣。但實際情況并非如此。功利主義者否定收入的完全平等化,因為他們接受了經濟學十大原理之一:人們會對激勵作出反應。
要把大橋君的錢給阿陳,政府就應該實行收入再分配政策,例如個人所得稅和福利制度。在這些政策之下,收入高的人支付高稅收,而收入低的人得到收入轉移。但正如我們之前所了解到的,稅收扭曲了激勵并引起無謂損失。如果政府通過高所得稅和減少轉移支付拿走了一個人可以賺到的額外收入,大橋君和阿陳勤奮工作的激勵都變小了。當他們工作減少時,社會收入減少了,總效用也減少了。功利主義的政府必須使平等的好處與扭曲激勵的損失平衡。因此,為了使總效用最大化,政府不能使社會完全平等。
參考文獻:
曼昆(美).經濟學原理(第二版).三聯(lián)書店/北京大學出版社
曼昆(美).經濟學原理(第七版). 北京大學出版社
僅限學習交流使用
稿件鳴謝:
@大橋_流水
@少年阿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