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德灝個展在韓國雕塑家協會KOSA Gallery舉辦


2023年6月7日—12日,吳德灝個展在韓國雕塑家協會KOSA Gallery舉辦。出席展覽的嘉賓有:韓國雕塑家協會會長金真姬教授、韓國美術協會副理事長權治圭教授、韓國SUNGSHIN UNIVERSITY雕塑系金成馥教授、雕塑系主任程廷柱教授、雕塑系趙慧玎教授、國際處金日先生、韓國雕塑家協會事務長李厚昌先生,以及在韓交流學習的藝術家、中韓博士生等。展覽共展出了吳德灝近年新創(chuàng)作的作品共15件。

開幕現場合影

韓國SUNGSHIN UNIVERSITY雕塑系金成馥教授

韓國美術協會副理事長、國際雕塑藝術節(jié)組委會主席權治圭教授

韓國雕塑家協會會長金真姬教授

韓國SUNGSHIN UNIVERSITY國際處金日先生

韓國SUNGSHIN UNIVERSITY雕塑系主任程廷柱教授(右3)、趙慧玎教授(右1)、韓國雕塑家協會事務長李厚昌先生(左2)
生命和再生
文丨陳克(廣州美術學院雕塑與公共藝術學院教授、院長)
2023年6月7日,藝術家吳德灝在韓國雕塑家協會KOSA Gallery成功舉辦個展,本次展覽共展出了吳德灝近一年期間新創(chuàng)作的15件作品。吳德灝老師既是我的學生也是我的同事,他在國內玻璃藝術創(chuàng)作方面早已頗具影響力,在吳德灝老師的這次展覽作品中,玻璃材料依然是作品的亮點和特色。半透明的玻璃和視覺模糊效果提供給觀眾獨特且引人入勝的藝術體驗,他在將自己的形象引入人物主題創(chuàng)作之外,還探討如何將這些元素引入植物主題雕塑作品中。同時藝術家在雕塑中沒有全部使用他之前非常熟悉的玻璃材料和熔鑄工藝,而是巧妙且少量地使用半透明的材料和現成品,使之在作品中借用材料之間的對比創(chuàng)造出層次和深度感。透明材料與非透明材料虛實有度的結合,極大地增強了雕塑的空間維度和結構性立體感。此外,半透明的物質材料與光線相互作用產生一種美麗的散射效果,使他的雕塑看起來仿佛有真實的生命體蘊含其中。
吳德灝在創(chuàng)作中還巧妙地利用拔火罐的玻璃罐為媒介,將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和自身形象植入作品中,同時火罐的半透明性加之其仿佛魚眼鏡頭的成像特效,造成觀看對象的視覺模糊和扭曲變形,幫助藝術家在作品中創(chuàng)造出一種夢幻般的視覺體驗。這種朦朧的效果可以模糊觀眾對雕塑的視覺感知,使他們更加專注于雕塑的整體形狀和輪廓,這種效果可以在視覺上模糊真實的物象和雕塑的界限,使他們融為一體。
植物是吳德灝長期的創(chuàng)作過程中一直關注的主題,他借用“姜”的造型語言將社會、文化和環(huán)保等方面的思考加以雕塑形式的呈現具有深層的含義。植物雕塑往往會讓人們聯想到生命、自然和環(huán)保。這些雕塑可能會激發(fā)觀眾對環(huán)境保護的思考,或提醒人們關注植物種類的消失和生態(tài)系統的破壞。在多元文化中,不同的植物有著各自的象征意義。例如,橄欖枝象征和平與榮耀,竹子象征堅韌不拔,蓮花象征高雅純潔。通過形如“生姜”的雕塑不難看出,藝術家希望通過“生”的象征性傳達生命與再生的文化寓意。植物的生命周期從種子到成長,到凋零,再到重生,是生命和再生的完美象征。植物雕塑可以用來展示這種生命循環(huán)的視覺表現,引發(fā)觀眾對生命、時間和自然過程的思考。
此外,光媒的運用及平面圖像化表達是這次展覽的另一亮點。藝術家通過在地拍攝、提取符號元素等方式,結合光媒介將作品轉化為平面圖像,這不僅使作品更具可視化效果,還深刻地傳遞了地域文化精神。同時豐富了展覽的表現形式,擴展了藝術創(chuàng)作的邊界。而數字化技術的應用使吳德灝能夠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更加精確地控制和表達他的想法和意圖,在自我形象的探索中運用虛實轉換手法、透明與不透明的材料結合,展現了生命的“可見與不可見”。數字化技術的應用為藝術家提供了更廣闊的創(chuàng)作空間和表現方式,并且為觀眾帶來了全新的藝術體驗。
此次展覽是吳德灝在藝術創(chuàng)作上的再一次深耕與延展,作品形式更加豐富成熟。而關注的對象也從“物與我”到“外部世界”,是藝術家內省及外觀的探索過程的階段性展現。(完)
See Through
文丨趙慧玎(清華大學藝術學博士、誠信女子大學特聘教授)
吳德灝是一位以視覺感知世界并通過指尖表達的“視覺藝術家”。作為一名雕塑出身的藝術家,他在十多年前接觸到玻璃這種材料,迎來了藝術創(chuàng)作的新轉折點。與玻璃相遇后,藝術家揭開了隱藏在雕塑中的內在之美,他被那神秘而夢幻的感覺所迷住。吳德灝通過將光作為創(chuàng)作語言和物質的透明性引入雕塑的創(chuàng)作,顛覆了傳統觀念中沉重的雕塑“囿于密實的體量之中”的認知。在他的作品中,“玻璃”不僅是簡單的材料,還是超越傳統雕塑材料的意義和限制,實現雕塑外延擴展的工具和媒介。通過透明的特性,他試圖洞察對象的本質,這種嘗試延續(xù)到了“透明性”在觀念意義上的探索,并最終轉化為對自身的探索和反思。

《孤山-星空》?
?綜合材料 39×42×20cm 2023
在當代藝術中,有不少藝術家將工藝的手工性和技法作為作品的媒介。在逐漸被概念化和非物質化的當今藝術趨勢中,以材料本身的美感和工匠技術來決勝負的方式, 顯得相當明敏有效的方法 。在這種情況下,大多數藝術家只培養(yǎng)了“所需的”技巧,或通過與技術工匠的合作、委托等方式完成作品。然而,吳德灝通過多年的學習和艱苦的實驗,掌握了與很多玻璃工藝師不相上下的技藝。這種工作方式追求的不止是“工匠精神”,還是將自己作為一個視覺藝術家,追求將腦海中描繪的材料與形式,最完美結合的藝術信念。換句話說,當玻璃和雕塑相遇時,提取出能夠彰顯彼此本質并最大化的形式,這就是他對材料和技法研究投入的原因。
除了直觀感知的物理空間外,吳德灝的作品追求在雕塑中尋求另一個空間,與亨利·摩爾、野口勇等人有共同之處。他在其中還融入了玻璃這一材料的特性,重新將傳統雕塑中未展示的內部空間可視化,引發(fā)了雕塑內外兩個不同空間的對話與碰撞。藝術家發(fā)揮玻璃的特性,希望能更深入表現對象的本質。他將日常材料如西蘭花、生姜等直接鑄造為玻璃材料,有時剝奪物體本體的顏色,這是因為只有在純凈透明的形式中,生命的本質才能更清晰地展現出來。

《孤山》系列NO.3?
?綜合材料 42×42×18cm 2023
在吳德灝對玻璃藝術產生了興趣之后,自然而然地涉足了與"透明性"相關的問題。他在探索了玻璃的“物質性”后,將建筑中的"透明性"概念引入了雕塑領域,并嘗試了一次變革和擴展。他的作品始于對玻璃這種介質所固有的“物理透明性”的探索,并超越了對“物理透明性(literal transparency)”的追求,進入到“現象透明性(phenomenal transparency)”的全新境地。這是英國理論家科林·勞(Colin Rowe)為說明建筑中的透明度而著眼的概念,勞表示材料本身的透明性質即物理透明性是對單純透明性的膚淺利用,通過擴張到“現象透明性”的概念,才可以誕生出新的空間。
透明性的概念在現代藝術中得到了真正的應用,起源于立體派,其目的是超越“有限空間”,實現“擴展的時空”。吳德灝最初對玻璃這種媒介著迷,因為通過透明的性質,他找到了突破傳統雕塑材料限制的可能性。然而,他很快意識到自己作為雕塑家的職責,并減少對特定材料的過度依賴。他開始思考如何在沒有玻璃這種材料的透明特性的情況下,能夠穿透雕塑的內外關系和結構的方法。藝術家深度研讀科林·勞(Colin Rowe)的理論,探索雕塑如何與周圍環(huán)境互動,進而探索如何通過作品引導觀眾進入雕塑的物理空間之外的新的時空體驗和感知。
人類渴望表達不可見的欲望,與渴望再現眼前可見的欲望一起,推動著藝術史的發(fā)展。藝術家的愿望是透過外觀穿透到存在于表面之下的內核,這種渴求帶來了對如何以可察覺的形式展示明顯存在的空間的思考。最后,藝術家不再單純依賴于雕塑的本體——三維的塊(mass)和體積(volume),也不依賴于玻璃這種介質所具有的透明特性,而是追求表達“現象透明性”。吳德灝通過各種技法和媒介展示相同的元素,每一個作品都是完整的作品,同時也是對事物本質的探索和實驗的過程。在最初嘗試通過物質的“穿透”來探索時,他主要使用玻璃這種材料,然后他使用樹脂、銅、不銹鋼等硬質材料制作雕塑,還利用絲網印刷、照片、影像和裝置等多種媒介擴展了他的創(chuàng)作領域。這正是為什么在前文中稱他為視覺藝術家而不是單純的雕塑家的原因。
藝術家在追求不依賴于材料的透明性的階段,形式語言和技巧也發(fā)生了變化。他一直追求著所謂的“以形寫神”的創(chuàng)作觀念,即相信每個物體的形態(tài)中都蘊含著獨特的生命力和秩序。因此,在以前的作品中,他通過展示事物的“完整狀態(tài)”,使觀眾更加直接地理解對象的本質。然而,在最近的創(chuàng)作中,他展示了前所未有的解構、重組以及重新語境化的作品。這可以解釋為藝術家以透明性為手段,展示了物體內部的另一種方式,這與使用透明特性的玻璃一樣,可以被解釋為試圖更本質地接近對象。值得注意的是,切成碎片的“生姜”雕塑造型仍然散發(fā)出獨特而堅韌的生命力。

《孤山》系列NO.1?
?綜合材料 120×120×10cm 2023
無論是作為對透明性探索的終點或僅是一個中轉站,吳德灝當前所關注的是“自我”。通過藝術探索自身是一個無論任何時代都具有價值的任務和目標。然而,迄今為止,他更專注于充當一種介質和傳遞者,將自己通過視覺感知與世界分享,而不是專注于探索和表達自我。換句話說,他通過展現自己擁有的卓越才能和敏銳感官,并用指尖表達出來,忠實地履行著作為藝術家的使命。
在這個過程中,與玻璃這種材料的相遇是必然的。盡管最初是出于對材料透明性的好奇,但在對材料和技法的反復實驗過程中,他也經歷了相當多的沮喪和失敗,并遇到了情緒調控的困難。然而,通過經歷一系列的過程,他不僅掌握了熟練運用材料的能力,還獲得了自我控制和調節(jié)情緒的能力。他的作品起源于每個雕塑家都曾嘗試過的人體表達,通過接觸玻璃,它演變成對日常瑣事的觀察和探索。隨著對透明性思考的加深,藝術家的視野再次轉向人類和自我認知的洞察。

《火罐計劃-尋找透明的邊界》?
?火罐、鹽? 2023
在他最近的作品中,藝術家的形象和傳統東方醫(yī)學中使用的“火罐”材料首次亮相,這兩者都是作為人性和自我探索的媒介和工具。藝術家將自己的形象與生姜、火罐等材料結合在一起,或者使用透明材料和不透明材料分別制作,然后將它們組合在一起。在本次個展中首次亮相的《火罐計劃》中,“火罐”材料可以看作是他長期研究的“生姜”的延伸,是一個新的“符號”。火罐是一種能調節(jié)人體順暢氣流、促進血液循環(huán)的治療工具,藝術家通過多種媒介和方式表現它實際功能,并賦予它新的象征和隱喻。

《火罐計劃-O2》?
?綜合材料 35×32×20cm 2023

《火罐計劃-都市符號》NO.1??
?亞克力板/光 420×300×6mm 2023

《火罐計劃-都市符號》NO.2??
?亞克力板/光 420×300×6mm 2023

《火罐計劃-都市符號》NO.3??
亞克力板/光 420×300×6mm 2023
例如,在他的作品《以罐觀天-首爾記錄》中,用透明玻璃制成的火罐充當了“看世界”的鏡頭,意味著以聚焦和審視的眼光看待外界。這件作品匯集了藝術家在異國生活中,利用火罐作為過濾器每天記錄下來的攝影作品。它既是藝術家介入新環(huán)境的一種方式,也表達了作為他人身份生活的陌生感和對自我反省的體現。另一方面,吳德灝通過將透明自我和不透明自我的并置,形象化的展示了每個人存在的雙面性,以及內外之間的沖突與調和。

《See Through》
?綜合材料 22×28×3cm 2023

《以罐觀天:首爾記錄》
?影像 2023

《我“我”》
?綜合材料 45×42×30cm 2023
吳德灝的作品充滿親近感。他既是個人創(chuàng)作的藝術家,又積極參與多項公共藝術項目的策劃與實踐,他具備出色的才華,能夠在日常生活中發(fā)現并表達微小物件所蘊含的價值。他對藝術的態(tài)度警惕精英主義觀念,將藝術視為生活中超凡脫俗的領域。在他的作品中,人的形象以及有益于人體的親切素材,如西蘭花、生姜和火罐等,降低了欣賞藝術的門檻,成為了吸引觀眾的主角。他用輕松而簡單的素材召喚觀眾來到作品的面前,然后,當所有人準備好傾聽時,他將開始講述一個絕不輕佻的故事。這是他多年來與大眾共同呼吸、交流的經驗和技巧,也是他能夠在藝術的各個領域中自如馳騁的秘訣。他的作品源自于對那些無法被肉眼捕捉的雕塑內在空間的好奇心,超越了對事物本質的探索,最終化為對自我、對人類的深深熱愛和洞察的表達。(完)
展覽現場
Exhibition View










關于藝術家
About the Artist?

吳德灝
Wu Dehao
1981出生于廣東,先后畢業(yè)于廣州美術學院附中、廣州美術學院雕塑系并獲碩士學位,2017年訪學于法國巴黎國際藝術城(Paris International Art City),韓國SUNGSHIN UNIVERSITY雕塑學博士候選人。
現任教于廣州美術學院雕塑與公共藝術學院,中國工藝美術協會玻璃專業(yè)藝術委員會副秘書長、中國雕塑學會會員、廣東省青年美術家協會雕塑藝委會主任、廣州市雕塑學會副會長。
個展
2023年 “以光寫神——See Through”, KOSA GALLERY,韓國首爾2022年 “以形寫神——生命的形態(tài)”,SUNGSHIN UNIVERSITY,韓國首爾2017年 “A Movable Feast of 1724”,Paris International Art City,法國巴黎
群展
2022年? “凝光溢彩——青島國際玻璃媒體藝術展”,青島美術館,青島2021年? “Culture City of East Asia Future Convergence Festival : Beyond Culture - Ecology all things ”, 順天市,韓國2020年? “南來·北往——中國當代學院雕塑邀請展”,壹美美術館,北京2020年? “格物——首屆加中青年藝術家提名展”,溫哥華,加拿大2019年? “森林中的自然雕塑工作坊展”,尚邦爾維諾德莊園,法國2019年? “溢彩琉璃詠東方——中國琉璃作品展”,毛里求斯蔻丹藝術中心,毛里求斯2018年? “燦——第四屆薪技藝國際工藝美術展”,孟加拉國家美術館,孟加拉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