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以不期然的方式向我們展示了某一種我稱之為個人主義絕境的狀態(tài)。”【戴錦華...

【自制視頻逐字稿,感恩戴先生開講?。ù麇\華老師在黑鏡魔鏡的講座中講解更深刻,文稿結尾有列出)】


【補:不能稱葉嘉瑩先生?
戴錦華:我希望成長為先生【不要忽略戴老本人意愿!】
鄭強:一聽這個人肯定就是沒文化,他不懂,先生這是最高稱謂https://b23.tv/nJ1OEzH】
正片:

關于個人,關于自我,關于自我的孤絕,關于自我的夢想和自我的困境,這是我的那個觀察角度哈,
我的這種觀察和結構是在這個作品當中,
并沒有兩個女主人公,也沒有所謂兩個女主人公和一個男主人公,
這個影片當中始終只有一位主人公,只有一位主人公對自我困境的表述,關于解脫自我困境的夢想,她是一個主人公和他的自我鏡像的故事,
換句話說,在電影當中我們做一個異性的表達哈,顯得很粗暴很決絕,我們在電影當中始終只有安生,沒有7月
7月始終是安生的生命之境,當中的那個匱乏所在,7月始終代表著一種安生所向往的,所匱乏的,既是主流社會的價值所在,也是安生內心的理想人生之所在,我不用去展開,大家看,我都記得在童年時代,7月有著完美的原生家庭,有著慈愛的父母,然后她是乖乖女,她是優(yōu)等生,她在恰當的時候,

擁有一個圖書館的偶遇和愛情啊,一個向《情書》致敬的場景啊,那么純潔哈,那么自然,那么美麗,然后她會正常的以優(yōu)等成績升入大學,她會有一個人人羨慕的穩(wěn)定的體制內的職業(yè),然后她的愛情會自然地,由戀愛發(fā)展成婚姻的前景,而安生則是她的對立對吧,

她在一個破碎的家庭當中,她幾乎是一個被無視,被遺棄的孩子,她獨自在掙扎之中成長,他所有的嬉笑怒罵,她所有的這個呃狂張狂狂放,都只是無奈地求生的掙扎,我不一一的去對照了哈,我們說故事中包含那個反轉,安生從一個流浪的漂泊的充滿夢想的女孩,最終成了一個社畜,成了一個白領,而7月辭職別家踏上旅行的道路,那么好像這是反轉的人生

但是請注意,安生的旅行是流浪,是漂泊,是陪酒,影片中暗示也許賣身,
而7月的流浪是真正的小資經典,是我們今天的中產夢,是我們的共同夢,我們旅行,我們作為一個背包客,我們到地球上大自然最美麗的地方去,然后我們參加NGO組織哈,我們在那個優(yōu)雅的素食店里工作,我們助人,我們做船員,我們在大海上航行,
我買了一只手機,想和你方便通話,可現在號碼再也寄不出去了,心情很壞,有想過要不要出國留學,但又很害怕害怕失去
安生,我闖世界的熱情好像隨著你走了,你走的越遠,我越是哪都不想去,我常常幻想你流浪者的樣子,怎么活才能跟別人不一樣,想不出答案,有點沮喪,
小說里說得對,你扶一下,大部分男人都是難以忍受的,所以我不再想忍受他問候佳明,
你現在到哪里了,我這邊還是沒有什么新鮮事,遠嫁父母催著商量未來的計劃,我和佳明打算26歲結婚,27歲生小孩,30歲買房子,
你猜我在哪?一艘豪華的游輪上,幫你來看你愛的大海,船長和酒吧挺像來往,都是過客,我今天醒來想起離鎮(zhèn)江已經720km了,突然有點難過,你要好好照顧自己,問候佳明,
可能是因為你走了,我的生活變得很平淡,一眼就可以看到一生,我去面試了本地的銀行,還好他們喜歡我,小救命,
上岸了,再喜歡大海,也不能在海上待一輩子,打過幾份工,時間都不長,最近又變得特別窮,不知道什么時候才能找到不會膩味的感覺,感覺離27歲越來越近了,問候佳明
4年了,安生你有沒有想過未來人不可能漂一輩子,7月可能是老了,不像以前那么有興趣跟陌生人瞎聊,還好有你能讓我一直有個寫信的地方,問候佳明,
甚至在故事當中是7月,而不是安生死于安生,認為生命最美好的可以戛然而止的年歲,27歲,那么我們說,這個構成了一對女主人公的生命對照,但是我為什么說只有安生沒有7月?
1小說的作者

大家注意到電影當中一個重要的情節(jié),就是這個故事來自于安生撰寫的一部小說,叫7月與安生了,安生在網絡上撰寫的,這部叫做7月與安生的小說,署名7月,換句話說,他在劇情層面明確的告訴我們說,7月是安生投射的想象和化身,
但是最有趣的是,在這部電影當中,所有安生獨自在場的這個場景當中,幾乎沒有例外,每個場景當中都會有安生和他的影子,安生和她的映象,在地鐵的車廂上,在地鐵的車窗上,在這個呃電梯的這個光潔的表面上,在當然鏡中在窗玻璃和滑動門上,而一旦7月與安生同在,兩個人經常出現在完美的對稱構圖之上,而在這種場景當中,安生的影子就不見了,換句話說,他的影子以7月的形象到場了,
那么當然導演很怕,我們不能夠把握到他的這個真正的所謂,關于soulmate的表述,他設置了最后一場戲哈,他設置了最后一場戲,那么最后一場戲是穿著家居服的哈,提著這個家家用家庭垃圾的這個安生哈,有點疲憊地走到了公用走廊當中,顯然是去丟垃圾,然后她不其然地抬頭,被對面滑動門上自己的印象似乎驚住了,她站下來凝視著自己,那個滑動門當中的鏡像,攝影機在它的背后平移,當她移過了近景當中安生的背景之后,



畫面中清晰地呈現了在玻璃門,在滑動門的另外一端是7月,7月站在的另一側望向安生,向他展露了燦爛的笑容,鏡頭反打啊,鏡頭切換成安生的這個近景鏡頭,她露出了少女時代,安生獨有的那個沒心沒肺的,燦爛的孩童似的笑容,我個人認為這是周冬雨的最佳表演之一啊,她創(chuàng)造的最好的人物角色之一,然后畫面場景轉換切換為安生,結束了他那部叫做7月與安生的小說,
然后她的臉上是木然和哀痛,然后進入到尾聲,最后一個場景是旅行之中的7月,背著他的背包,走向那個世界盡頭的那個絕美風光,而我矚目于他是在于這部似乎并不是重量級的,不是嚴肅的,完全沒有嘗試去觸碰所謂社會議題,或者是這個社會困境的這樣的一種表達的電影,
他卻也許并不是極端,有意識的,觸碰到了我們時代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癥候那么這個癥候既是全球化時代,新技術革命沖擊之下,進一步原子化的人類社會生存,又是非常具體的被數碼技術所影響的,被數碼技術所施惠的所謂宅生存,我說它使得,最理想的不被干預的個人生存,具有了它硬件的前提,而在當代中國,我說一邊是直到20世紀90年代,那個在中國旅行了100年,也漂泊了100年的西方個人主義,才終于有了它現實的空間基礎和可能,而這種現實空間基礎和可能,
幾乎在西方的歷史當中沒有先例,就是因為它經由兩個歷史時刻的偶然碰撞而形成,這兩個歷史時刻,
一個是中國在經濟的高度起飛過程當中的,消費主義文化在城市的流行,
而另外一邊則是作為當時的社會的基本政策的,獨生子女政策,造就了幾乎兩代的only child的代際,

兩者的相遇,使得幽靈一般的飄蕩,在中國大陸的土地和歷史當中的個人主義,終于找到了它的土壤和找到了他的生根可能
我們說,也許當下世界,也許新一代的年輕人所面臨的是某一種,

或者稱之為個人主義絕境的狀態(tài),就是我們作為個體,我們無法去連接其他的個體,我們無法去想象,并且實踐一個更有機性的社會的形成,甚至我們的個人主義,或者我們的沒有主義的個人到了如此的程度,
以至于我們難于接受,
難于去付出代價
為了什么?為了親密關系
為了在個人層面上的個人與個人之間的連接,我們似乎都不想為他付出代價,那么在這個意義上說,7月與安生成為了一個具有癥候性的文本啊,他以不其然的方式向我們展示了某一種,我稱之為個人主義絕境的狀態(tài),

似乎我們真的陷入到了拉康式的心理事實之中,這個心理事實就是不在存在著自我與他者,不在真實地存在著我與你,我與他,我們
也就很難形成我們
也就何謂我們與他們,
那么留下的是什么,留下的是一個人和一面鏡啊,留下的是一個照鏡式的體驗,
留下的是一個我們在我們的鏡像面前的想象性的優(yōu)越,優(yōu)越哈,豐滿,
或者是極度的自卑和自憐和艱辛
補充:這場講座有講
【黑鏡凝視看見-戴錦華談墨茶,賣慘,信息繭房【首發(fā)字幕】-嗶哩嗶哩】 https://b23.tv/VhljZE8
以下為講座內容節(jié)選:
《七月與安生》。關于這部電影有各種各樣的解釋,你可以說是兩個女孩子和一個男孩子的故事,你可以說是兩個女孩子超越性友誼的故事,你可以說是兩個女孩子的友誼最終被男人、因為爭男人而粉碎的故事,你可以因此引申出女子無真相,女子無友誼,這個友誼桃園三結義之類的,只有男人才能享有,女人的友誼就是在男人出現之前存在。
《七月與安生》電影海報(圖源:豆瓣)
如果你是一個女性主義者,你看完這個電影以后,你就說,這個電影是個男權老套,叫做壞女孩走四方,好女孩上天堂,對吧?兩個女主人公他們一個循規(guī)蹈矩,一個放縱不羈。
但是我看完這部電影以后,發(fā)現導演還頗具匠心,這部電影其實沒有兩個女主人公和一個男主人公,只有一個女主人公和她的鏡像。在這部電影當中只有安生,沒有七月,因為在故事的每一個階段,七月都象征著安生所缺匱乏的價值、內容、生活方式,她每一次都代表著安生曾經去嘗試,但是非常慘烈、非常艱辛、非常悲慘的方式,而到七月就充滿了理想的夢想的形態(tài)。
《七月與安生》電影劇照(圖源:豆瓣)
安生的漂流是流浪,是陪酒,甚至是賣身,而七月的漂流是參加國際NGO,到處的為他人服務,非常優(yōu)雅地在素食店里頭,在所有的高雅的中產階級的趣味所在的空間當中。
我不一一去對照,那么大家說這是你的解讀吧,真不是我的解讀,就是在電影當中,當安生獨自在場的時候,永遠是安生和她的鏡像。而七月從來沒有出現過七月和她的景象,而當七月出現的時候,安生的鏡像也消失了,因為七月就是她的鏡像。
我們開始喪失看的能力
更嚴重的是我們喪失了看的愿望
那么,這樣的一種電影、文化、社會、新媒體對社會文化、社會心理的改變,而這種改變反身進入到電影文化之中,形成新的電影敘事的可能,電影的動力。令我感到憂心,首先因為,我堅持保衛(wèi)電影,固然因為我愛電影,固然因為電影伴隨了我整個生命,但更重要的是,電影是20世紀創(chuàng)造的偉大的公眾藝術,電影的公共性在創(chuàng)造著城市的公共性,在試圖建立新的現代社會的公共性,在試圖經由這種公共媒體,使我們看見,使我們去看,并且使我們看見。
因為所謂的看,在最古老的西方哲學的意義上,也是我們對自己主體意識的獲知,是我們經由發(fā)現客體,發(fā)現他者,找到、體認、建立起我們與他人之間的連接,才再度獲得了對自我、對自己作為主體,社會的主體,歷史的主體,生命的主體,它的意義,它的可能性的思考和認知。當我們只看到自己的時候,我們又在什么意義上去確認我們的自我是關于我們自己的本質,關于我們自己的可能,關于我們自己與在這個社會上的位置的指認呢?
出自:https://zhuanlan.zhihu.com/p/546265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