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白
《愛的藝術(shù)》
假定對自己的愛與對他人的愛在原則上是相聯(lián)系的,我們?nèi)绾谓忉屇欠N明顯不容對他人有任何關(guān)心的自私呢?自私者只對自己感興趣,一切為己,對給予不感興趣,只熱衷于索取。他僅立足于他能從中得到什么的立場去看待外部世界;他對其他人的需要、尊嚴和人身尊重漠然視之。在他的眼里只有自己,別無他物;他從是否對自身有利的角度來評判每個人和每件事,他根本不能去愛。這難道不證明了對他人的關(guān)心與對自己的關(guān)心只能兩擇其一嗎?如果自私和自愛是一回事,那就會如此。然而,這種假設正是導致有關(guān)此問題的諸多錯誤論斷的原因。自私與自愛遠不是一回事,實為水火不相容的對立物。自私者不是過于自愛,而是缺少自愛;他實際上恨自己。這種缺乏對自己的喜愛和關(guān)心,僅是他缺乏創(chuàng)造性能力的一種表現(xiàn),留給他的是空虛和萎靡。他必然是不幸并焦慮不安地關(guān)注著從生活中攫取某種滿足。這種滿足限制了他自身的獲取。從現(xiàn)象上看,他似乎過于關(guān)心自己,而實際上不過是枉費心機地試圖掩蓋關(guān)心真實自我的失敗。弗洛伊德堅持認為,自私者是自戀的。他們仿佛從他人身上攫取了愛,而又把愛輸送給自身。其實不然。正確的是:自私者不能愛他人,因而也不能愛他們自己。
虛偽之愛的一種形式是偶像崇拜的愛,這種形式屢見不鮮,也常被人當作“偉大的愛”體驗(更常見于動人的電影和小說中)。如果一個人尚未達到根植于自身能力的有效發(fā)揮的自我認同和自我意識的水平,他就有把所愛的人當作“偶像”崇拜的傾向。他拋開自身的能力,把它投射到被愛的人身上,把被愛的人當成至善至美者,當作一切愛、一切光明、一切極大幸福的化身。在這個過程中,他剝奪了對自己力量的全部意識。在愛人的身上丟失了自己,而不是找到了自己。因為從長遠來說,沒有人能經(jīng)常實現(xiàn)她(他)對其偶像的期望,失望注定會產(chǎn)生,又要尋找新的偶像作為補救,有時會處于沒有盡頭的循環(huán)中。這種盲目崇拜之愛的特征是開始時強烈而突然的戀愛感受。這種盲目崇拜之愛常被描述為真正的、偉大的愛,但是所謂強烈、深刻的描述也只不過是表明崇拜者的欲望和失望。毋須說,也有兩個人互相崇拜的情況,這種崇拜在極端情況下會顯得像一對傻瓜。
虛偽之愛的另一種形式可以稱為傷感的愛。其本質(zhì)在于:只在想入非非中體驗愛情,而不是在與一個具體的人的現(xiàn)實存在中體驗愛情。這種愛的最普遍的形式是從熒屏圖像、雜志上的愛情故事以及愛情歌曲中體驗替代性的愛情滿足。一切對愛、結(jié)合和親近未能實現(xiàn)的期望,都能在這些產(chǎn)品中得到滿足。無法越過分離的藩墻的已婚男人或女人,分享屏幕上的夫婦的幸?;虿恍业膼矍闀r,都會感動得潸然淚下。對于許多夫婦來說,觀賞屏幕上的這種故事是體驗到愛情的唯一場合——不是他們自己互愛,而是一起作為他人“愛”的旁觀者。只要愛情對他們是白日做夢,他們便能夠分享他人的愛;一旦回到他們兩個具體的人之間的現(xiàn)實生活中,他們便冷漠了。
不管是通過他人虛構(gòu)的經(jīng)歷而替代性地分享愛,還是把愛從現(xiàn)在轉(zhuǎn)移到過去或?qū)?,這種抽象的、疏離的愛都是精神上的鴉片,不過是為了減輕現(xiàn)實生活的痛苦,緩解個人的孤寂和分離感罷了。
解決不了情緒本身就解決掉情緒來源,“生命終究會找到自己的出路”。
《是我把你蠢哭了嗎》
他們總是在別人做了什么值得自豪的事情后立馬跳出來,指著細枝末節(jié)說人家做得不對。因為,如果只要拉低別人就能讓自己感覺更好的話,為什么還要努力獲取成功呢?
而這里要說的是,貌似一個人越是自信,他就顯得越有說服力,從而愿意相信他的人就越多。有人或許以為最后一定是最聰明的人把持著事情的進展方向,因為越聰明的人,完成的工作就越好。可我們??吹降膶嵡閰s似乎是反直覺的,越是聰明的人,對自己的觀點不太自信的可能性越高,越容易給人留下不那么自信的印象,因而不被信任的概率也就越高。
鄧寧和克魯格認為,智力欠佳的人不僅在智力的能力上有所欠缺,而且在認識自己智力不足的能力上也有不足。再加上大腦的自我中心傾向也會摻和進來,對自己產(chǎn)生負面意見的可能性進一步受到抑制。況且,要認識到自己的局限和他人能力的優(yōu)秀本來就是件需要智力的事情。于是我們就看到有的人在自己全無親身經(jīng)驗的事情上自信滿滿地與他人激烈爭論,哪怕對方已經(jīng)在該問題上鉆研了一輩子。我們的大腦只有自身經(jīng)驗可以借鑒,而我們的基本假設是人人都和自己一樣。所以假如自己是個傻瓜的話,就會……
并不是每個聰明人都滿腹疑慮,也不是每個不太聰明的人都愛自我吹捧。也有不少聰明人實在著迷于自己發(fā)出的聲音,三番五次要讓大家都聽到他說的話;也有許多不那么聰明的人大方爽快地承認自己腦力有限。其中或許還有文化方面的影響,達克效應背后的研究幾乎都集中在西方社會,然而有些東亞文化顯示出迥然不同的行為模式。有一種解釋認為,東亞文化采取的(更健康的)態(tài)度是,認識上的不足意味著還有進步空間,因而他們優(yōu)先考慮的和所采用的表現(xiàn)行為都與西方很不一樣。
1973年,萊泊爾(Lepper)、格林(Greene)和尼斯比特(Nisbet)提出了“過度理由效應(overjustification effect)”。研究人員向幾組兒童提供彩筆等美術(shù)工具,并告訴其中一部分兒童使用提供的工具會得到獎勵,而另一些兒童則沒有獎勵,可以自由決定要不要使用。一周后,沒有獎勵的那些孩子反而更想要再次使用美術(shù)工具。把創(chuàng)造性活動看作滿足自己的開心事的人所感受到的動機,要強于那些為了獲取他人獎勵的人。
看起來,相比于他人提供的正面結(jié)果,與自身行動相關(guān)聯(lián)的正面結(jié)果更有分量。誰知道下次還會不會得到別人的獎勵呢?于是動機就減弱了。
結(jié)論顯而易見,獎勵實際上會降低完成任務的動機,相反,給人更多掌握感或自主性則能增強動機。這個結(jié)論被商界(以極大的熱情)拿去使用,主要是因為如此一來就有科學依據(jù)說付給雇員更多錢不如給他們提供更大的自主性和更多責任。有些研究者對此表示贊同,但也有很多數(shù)據(jù)并不支持該觀點。假如付工錢會削弱動機,那么一年拿好幾百萬的高管層一定啥也沒干。只是誰也不會說出來,即便富豪們?nèi)狈ψ鋈魏问碌膭訖C,他們也可以請有動機的律師來做。
身處群體中,難免會希望群體和睦。爭論不休的群體沒有好處,待著也不愉快,因此大家通常都會希望達到整體上的一致和諧。如果條件合適,對達成和諧的強烈渴望會讓人最終考慮或認同一些平常認為不合理、不明智的東西。當群體的利益勝過合理的決策時,就產(chǎn)生了所謂的“群體思維”。
群體思維還只是問題的一部分。遇到有爭議的話題,比如大麻的合法化(剛好是寫作本書時的一個同期熱點話題),假如你在街上攔30個人(在征得允許的情況下)問他們對此怎么看,你可能會聽到多種觀點,從“大麻是邪惡的東西,就算聞一下也應該被關(guān)進監(jiān)獄”到“大麻是個好東西,應該作為兒童餐的隨餐贈品”,大部分則位于兩個極端之間。
假如你把這些人拉到一起,讓他們集體得出一個有關(guān)大麻合法化的共識來,那么你自然猜想他們會“綜合”各人意見,得出一個諸如“大麻不應該合法化,但擁有大麻只能算輕罪”的結(jié)論。但是,同以往一樣,邏輯和大腦并不一致。群體采納的結(jié)論往往會比成員個體原本的結(jié)論更加極端。
群體思維是一方面,但我們還想要在群體中受到喜愛,獲得較高的地位。于是群體思維產(chǎn)生了一個共識結(jié)論,而成員們?yōu)榱嗽谌后w中留下印象還要更為夸張地表示認同。緊接著其他人如法炮制,結(jié)果一個比一個夸張。
“那么我們都同意大麻不應該合法化。擁有大麻,不管多少,都得拘留?!?br>“拘留?不,應該判刑,十年!”
“十年怎么夠?要我說該判終身監(jiān)禁!”
“終生?你個嬉皮士!最起碼死刑?!?br>這種現(xiàn)象稱為“群體極化”,即人們在群體中表達的觀點最終比其個人觀點更加極端。群體極化現(xiàn)象非常普遍,并且在無數(shù)場合扭曲了群體的決策制定。如果允許批評或外部意見,那么可以限制和/或避免過于極端的群體決策,但人們太渴望、太看重集體的和諧了,常會排除異見、屏蔽理性分析。這是非常值得警惕的,有無數(shù)人命關(guān)天的決策是由內(nèi)部想法接近而又不聽取外部意見的群體所制定的。政府、軍隊、公司董事會,有什么辦法可以讓它們對群體極化免疫,從而避免產(chǎn)生荒唐的結(jié)論呢?
沒有,完全沒有。之所以政府會實施那么多令人費解或是讓人憂心的政策,或許可以用群體極化來解釋。
強權(quán)推行的壞決策往往帶來憤怒的暴民,這又是一個令人擔憂的“群體效應影響大腦”的例子。人們非常擅長覺察他人的情緒狀態(tài),比如走進一個房間,里面的兩人剛剛吵完一架,我們可以明顯感覺到“氣氛緊張”,盡管誰也沒說什么。這不是什么讀心術(shù)或科幻小說的設定,只不過是人腦慣于借助各種線索來讀取情緒信息。而如果周圍的人都有同樣強烈的情緒時,我們自己也會極受感染,所以身處觀眾席中更容易哈哈大笑。一如既往,情況可以變得極端。
某些情況下,周圍人高漲的情緒或亢奮的狀態(tài)確實會壓制住我們的個體性。一個緊密團結(jié)的集體讓我們得以匿名,陷入高潮(體驗強烈的情緒,不是……那種污的意思),把焦點對準外部事件,從而避免去思考集體本身的行動是否合理。憤怒的烏合之眾最適合創(chuàng)造此類環(huán)境氣氛,而遇到這種情況時,我們所經(jīng)歷的過程叫作“去個體化(deindividuation)”,也就是“暴徒心態(tài)”的科學名稱。
去個體化讓人失去克制沖動和進行理性思考的正常能力,變得善于捕捉周圍人的情緒狀態(tài)并一觸即發(fā),而對一貫在意的他人評價卻開始滿不在乎起來。一旦它們結(jié)合起來,烏合之眾就會做出極具破壞性的行為。很難說人究竟為什么以及怎么會這樣,要用科學實驗研究個中過程非常困難。你基本上沒法在實驗室里搞出一群憤怒的暴徒,除非聽說你要去挖他們的祖墳,才會沖進實驗室阻止你想讓死人復活的荒唐念頭。
還有一項發(fā)現(xiàn)也很有意思:當被試者必須處理的刺激涉及自己的群體身份時,可以觀察到包括前額葉腹內(nèi)側(cè)、前扣帶回和背扣帶皮層在內(nèi)的神經(jīng)網(wǎng)絡比較活躍。另一些研究則把以上區(qū)域和“自我”概念的處理關(guān)聯(lián)了起來,提示在自我認知和集體成員身份之間有相當大的重合。也就是說,人們對自己身份的認同很大程度上來自所屬的群體。
由此可以推出,任何對我們?nèi)后w的威脅就是對“我們自身”的威脅。對群體處事方式構(gòu)成威脅的東西之所以會遭遇強烈的敵對,原因就在于此。而大多數(shù)群體遇到的主要危險就是……其他群體。
宿敵球隊的球迷之間經(jīng)常發(fā)生的暴力沖突幾乎成為球賽的附加賽;幫派之間的火拼是犯罪劇的必備橋段;現(xiàn)代政治競選無不迅速演變?yōu)榕上甸g的爭斗,比起說明為什么要投票給我方,攻擊對方顯然更加重要?;ヂ?lián)網(wǎng)則讓事情愈發(fā)糟糕:對任何一件可能有人認為重要的事情發(fā)表一點點批評或有爭議的觀點(比如《星球大戰(zhàn)》前傳其實也沒那么差),還沒等你把水壺放到爐子上,收件箱里就已經(jīng)塞滿了恐嚇信。相信我,因為我是一家國際媒體平臺上的博主。
大腦還有一種(相關(guān)的)認知偏誤,叫作“公正世界假說(‘just?world’?hypothesis)”,說的是大腦有一種內(nèi)在假定,認為世界是公平公正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種偏誤有助于人們發(fā)揮社群作用,因為它有震懾和阻止惡行發(fā)生的意義,還讓人愿意行善(并不是說沒有公正世界假說就不行善了,只是說有它能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它還賦予了我們?nèi)松鷦恿?,畢竟如果認為世界是隨機的,所做的一切到頭來都沒有意義,那實在無助于每天早上按時起床。
可惜,這種假定并不真實。惡行不一定受到懲罰,好人也常常遇到壞事。然而偏見扎根于大腦深處,讓我們深信不疑。于是,當我們看到某個無辜的人遭遇可怕的不幸時,腦中就會出現(xiàn)不和諧音:世界是公平的,但發(fā)生在這個人身上的事情卻不是。大腦可不喜歡不和諧,于是產(chǎn)生了兩個選項:可以認為世界終究還是無情和隨機的,也可以認定受害者肯定是做了什么壞事才罪有應得。后者雖然更無情,卻讓我們繼續(xù)對世界抱有歲月靜好的(錯誤)假定,因此我們會指責遭遇不幸的受害者。
把抑郁患者和/或自殺的人歸結(jié)為自私,是一種令人心寒的普遍現(xiàn)象。如果此人恰好還有點兒名氣,情況就更是如此。國際巨星羅賓·威廉姆斯,一位深受觀眾喜愛的演員和喜劇明星,他的不幸離世就是近年來最顯著的一個例子。
在一片令人垂淚的悼念聲中,媒體和網(wǎng)絡上還是充斥著“這么做對家人太不負責任”或“擁有那么多還自殺真是太自私了”之類的評論。這種評論還不全是網(wǎng)絡匿名的,有些甚至來自頗有名望的人,以及還真不是以同情見長的各家新聞媒體,比如??怂剐侣劊‵ox?News)。
假如你也表達過同樣的或類似的觀點,那么我要說你錯了。一方面可能歸咎于大腦運作方式的怪癖,但我們也不應忽視人們對此存在的無知和以訛傳訛。確實,我們的大腦不喜歡未知和痛苦,但絕大多數(shù)精神障礙造成了極大的不確定和不愉快。抑郁癥是個需要認真對待的嚴肅問題,應當獲得同情和尊重,而不是忽視和輕蔑。
抑郁癥的表現(xiàn)多種多樣。作為一種心境障礙,患者心境必然受到影響,而如何受影響則因人而異。有的人最終陷入無邊的絕望;有的人體驗到強烈的焦慮,感覺厄運隨時降臨,警報隨時發(fā)作;有的人則不想說話,對周圍發(fā)生的事情很淡漠,失去了喜怒哀樂;有的人(大部分是男性)會變得滿腔憤怒,坐立難安。
抑郁不能用常理來推斷。把自殺和抑郁說成自私的人很顯然搞不清楚狀況,好像抑郁患者會列出一張表來分析自殺的利弊,發(fā)現(xiàn)盡管壞處更多,但還是自私地做出這個選擇似的。
非?;闹嚒R钟舭Y的一大問題,或許是唯一的問題,是它阻礙人“正常地”開展行為和思考。抑郁癥患者想問題的方式與不抑郁的人是不一樣的,就像溺水的人無法以和陸地上的人相同的方式“呼吸新鮮空氣”。我們感知和體驗到的一切都會在腦中加工和過濾,如果大腦認定一切極其可怕,那么我們的整個生活都會受到影響。在抑郁癥患者看來,他們的自我價值可能很低,前景黯淡,以至于發(fā)自內(nèi)心地相信如果他們不在世上了,家人、朋友或粉絲會過得更好,自殺實際上是種慷慨之舉。這是多么令人傷感的結(jié)論啊,然而“理性”思考的人理解不了。
《愛倫·坡短篇小說集》
側(cè)目看星星,就是斜著眼看,即朝向星星的是視網(wǎng)膜的外側(cè)(因為外側(cè)對弱光比內(nèi)側(cè)更敏感),這時候最能夠欣賞到星星的璀璨,一種我們正眼看它時會相應變暗的璀璨。正眼看星星時,大部分星光實際上僅僅是落在了眼睛上,可側(cè)目看星星,則會有一種更精確的領(lǐng)略。過分的深究會攪亂并削弱我們的思想;一種過于持久、過于專注、過于直接的凝視,甚至有可能使金星也從夜空黯然消失。
‘所有流行的見解和公認的慣例都是蠢話,因為它們適合大多數(shù)人?!?/p>
對不會游泳的人來說,正確的姿勢應該是像在岸上走路時那樣垂直,頭盡量后仰并浸入水中,只讓嘴和鼻孔露出水面。這樣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自己可以毫不費力地浮在水面。
《走出幻滅》
首先,我想和大家說的是,對我們來說,幻想肯定是必不可少的?;孟胧且环N想象的、刺激性的奇思妙想,是激發(fā)我們行動力的事物?;孟胧且环N召喚,是希望的地平線,是使我們產(chǎn)生期待并推動我們努力前行的刺激物。擁有幻想是幸運的,真正的幸運并不是天降大獎,而是我們始終堅定并耐心地朝著我們的幻想砥礪前行。人生之幸并非擁有好運氣,而是能夠不斷地尋找幸福,并在尋找的過程中因為自己所擁有的、所成就的及所處的狀態(tài)而感到幸福。
幻想不是想法,而是一種感覺。確切地說,它是一種預感、一種內(nèi)在期待。我把這種內(nèi)在期待定義為一種健康的自戀情結(jié),前提是我們關(guān)于自我的想象是穩(wěn)定的、理想化的;而當我們想象中的內(nèi)在變成一種揮之不去的過度理想化的自我時,這種內(nèi)在期待就屬于一種病理性表現(xiàn)。
因此,健康的自戀情結(jié)幻想是一種對理想化自我的幻想。例如:我希望成為一名醫(yī)生。我們在這里回顧一下它和自我榜樣的區(qū)別。所謂自我榜樣,就是父母和社會對“我希望將來能夠成為自己夢想中的存在”這個問題所產(chǎn)生的各種無意識影響:我希望能夠從事我爺爺曾經(jīng)寄希望于我爸爸但他本人卻從來不曾希望從事的醫(yī)生職業(yè)。在這里,自我榜樣就是那些塑造了理想化自我的其他人的價值觀。
健康的自戀情結(jié)幻想源自一種欲望,一種成為更好的自己的欲望。
現(xiàn)在,讓我們來看看具有抑郁癥傾向之人的極端自戀情結(jié)。這依然是一種對自我的愛,但所愛的是一個被過度理想化的自我。這不再是對當下自我人生的愛,也不是對自身的尊重,甚至是對理想化的自我之愛,而是一種全能自戀。這就是癥結(jié)所在——對自我的過度理想化。這里的自我變成了極度自戀而且具有抑郁癥傾向的對象,相對于現(xiàn)實中的自我,“我”更加依附于那個“有朝一日,出人頭地”的自我幻想。
為了讓這個被過度理想化的自我幻想能夠維持下去,神經(jīng)癥患者必須與為其幻想供給養(yǎng)分的愛人相統(tǒng)一。因此,在其未意識到這種依賴關(guān)系的情況下,其對自身所依賴的人或物(即童年幻想的供給處)進行了“美顏”處理。
對此,我將其總結(jié)為:具有抑郁癥傾向和過度自戀情結(jié)的神經(jīng)癥患者對幻想具有嚴重的依賴性。他們對幻想的需求仿佛上癮一般,幻想能讓其做夢,但他們同時也需要盡其所能地和能夠為其創(chuàng)造幻想的對象搞好關(guān)系。這些對象可能是誰?那就是他們的愛人,也可能是他們的玩伴、兒女,甚至是上司、寵物狗或就職多年的工作單位。
這位大概率已經(jīng)患上抑郁癥的患者會對他的所愛表達:“我愛你直至天荒地老。我并不是因為你而愛你,也不是因為和你在一起的那個我而愛你。我愛你,因為當你在我身邊時,你會讓我相信,我終將成為自己夢想中的那個我。當我感到你對我忠貞不渝的愛時,無論這種感覺是錯的還是對的,我都覺得自己能夠擁有最大限度的自由、最真摯的愛人、最純潔的愛情。如果我失去了你,那么我將失去那個全能自戀的自我幻想。而且,如果我失去了這個幻想,我就會自我迷失并深陷抑郁癥,不能自拔?!?br>在健康的自戀情結(jié)中,我所愛的那個理想化的自我無須依賴伴侶的存在而存在。如果我的愛人離我而去,雖然我會感到悲傷,但我會繼續(xù)愛自己和熱愛自己的生活。而具有抑郁癥傾向之人的極端自戀情結(jié)則正好相反,我所愛的不僅僅是那個理想化的自我,我也愛那個過度理想化的自我,前提是我的伴侶對我愛得真摯、愛得深邃、愛得超脫世俗。這就是正常之人健康的自戀情結(jié)和具有抑郁癥傾向之人病態(tài)的自戀情結(jié)之間的差別。
其實是神經(jīng)癥患者在想象中擁有了某個珍貴物件(或某種超能力),然后在想象中出現(xiàn)了失去它的可能性(導致了因失去或受阻而產(chǎn)生的焦慮感),并在想象中產(chǎn)生了一旦不幸失去它而備受煎熬的想法(身體不適焦慮也是受阻焦慮的其中一種類型)。事實顯而易見,所有的不幸遭遇都是神經(jīng)癥患者想象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