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歷十五年》
? ?封建王朝其統(tǒng)治者對國家、社會的理想狀態(tài)是穩(wěn)定、平衡,而并非發(fā)展、改革,即“四書”所謂“黎明不饑不寒”?;谶@一目的,他們需要不斷灌輸儒家思想給為官者,以道德為一切事業(yè)的根基,促進文官之間的相互信賴與和諧,發(fā)揮精神上的力量。整個明朝社會沒有統(tǒng)一的法律標準,衡量一件事情的好壞、高低,是在道德層面評價。這樣不僅導致行政效率低下,技術工作開展遲緩,官僚主義彌漫,也導致冤假錯案的不斷發(fā)生,為明朝的滅亡埋下一個又一個的伏筆。
? 以道德治國,也使官員們不懼生死,而更在乎名譽。有些官員為了江山社稷,抱著將死之心已死上諫,但也有相當一部分人,是以跟皇帝做對,來博得一個好名聲。官員們是必相互依賴、拉幫結(jié)派,因是以道德治國,而道德又無統(tǒng)一之標準,故全看怎么解釋。如果一位官員犯事,觸犯皇帝,集團中的幾位德高望重的臣子引經(jīng)據(jù)典,從古代的歷史、道德上找到其做這件事的合理性、合法性,那么皇帝也不好說什么了。以上兩點,使整個文官集團越來越相互依靠,合作越來越穩(wěn)定。慢慢地,皇上干什么事情臣子都要干預,動不動就集體上諫、集體罷官,這導致明朝中后期皇權漸漸被削弱,皇帝成為一個君權神授的象征。文官集團成為國家實際上的統(tǒng)治者。中國人口稠密、地形復雜、洪水地震等天災頻繁。治理這樣的國家,一定需要一個行政效率極高、組織嚴密,尤其是得高度集權的政府去管理?;实酆臀墓偌瘓F的決裂導致政府效率低下、很多決策無法施行,這也是導致明朝滅亡的一個重要原因。
? 個人認為,以上兩點,是導致明朝滅亡最主要的兩個原因。這是封建王朝的通病,或是明朝獨有,這個我不能確定,但我認為當一個國家存在這兩個問題的時候,就離崩潰不遠了:沒有統(tǒng)一之法律通行全國、沒有高度的中央集權。
? 另外導致明朝滅亡的原因,書中還有提及稅收制度落后、重農(nóng)抑商、官員貪污腐敗等等。
? 剛剛闡述了明朝衰落的原因,其中以道德治國是最最重要的一點。為什么以道德治國會引發(fā)這么嚴重的后果呢?除了沒有衡量事情的統(tǒng)一標準、文官扎堆的原因外,我認為還有一個重要原因。現(xiàn)代社會,道德高于法律,法律的基礎是道德,法律是最低的道德標準。這樣使得人性能夠得到滿足,有了一個空間,民眾都有欲望,欲望推動著社會發(fā)展。法律只需要告訴民眾哪些事情一定不能做。而明朝,以道德治國,要求太高,希望每個人都成為孔子口中的“仁”者,抑制了人性,不尊重人性。人性不會被改變,得不到滿足,就會想辦法滿足。這導致到了明朝官員們的陰陽之道。陽面,大家都將四書五經(jīng)掛在嘴邊,一副仁義道德模樣,所謂“朝聞道,夕死可”;陰面卻是利用手上職權貪贓枉法,滿足私欲。
? 還有一點,我認為這本書中沒有重視這個原因,即從生而知之到承認自己的無知,這一思想轉(zhuǎn)變。記錄在此,后續(xù)展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