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古希臘古羅馬沒有小說
為何古希臘古羅馬大師縱橫,戲劇作品一大堆,都有專門賣書的,可就沒有一個像樣的,甚至就沒有一部小說,或者小說作家呢?
看看中國,東晉干寶的《搜神記》開始,當然,山海經(jīng)某種程度上也具有小說的性質(zhì)。唐代出現(xiàn)了唐傳奇,標志著我國古典小說的成熟。著名小說有蔣防的《霍小玉傳》、白行簡的《李娃傳》、元稹的《鶯鶯傳》,是文言短篇小說。宋代出現(xiàn)白話小說—話本,小說才成為故事性文體的專稱。話本的出現(xiàn)是小說史上一大變遷,它對中國古代小說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代表作有《三國志平話》。元代主要是戲劇,明清就更不用說了。
總體來說,隨著語言文字的平民化口語化趨勢,小說,戲劇越來越發(fā)達,尤其是小說,逐漸取代詩詞賦戲劇,最終成為主要大眾讀本。
反觀古希臘古羅馬,很早就語言平民化,口語化了,按理說,小說應該很容易受到歡迎才是,結果傳唱史詩反而最早,政治論文滿天飛,小說沒有,為何如此反常。
很簡單,因為西方歷史基本都是中世紀文藝復興以后編寫的,在此之前,他們的書面語言根本支撐不起任何一個像樣的文藝作品和科學著作。
十六七世紀后,拉丁文率先成熟后,這時候又正好流行托古偽造,所以亞里士多德們的著作滿天飛,只要說得過去,基本都能賣個好價錢,自有圖書館來收購手稿。而小說,則由于拉丁文本身過于死板,實在是沒啥可寫的。而且那時候普遍受教育水平不高,寫了也沒人看。所以自然沒誰去偽造小說。
而到了十八十九世紀以后,英法德文成熟,這時候紙張,印刷全面鋪開,國民受教育水平顯著提升,直接寫小說就能賺錢,無需托古,也無需某些圖書館來收購,更何況市井小民更喜歡看反應當代的小說故事,所以自然沒人有樂趣再編什么古希臘古羅馬的小說了。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