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系美人天花板,不信你沒追過
很難想象,這年頭連少兒頻道主持人的婚姻生活,都能在網上鬧得這么響亮。
紅果果和綠泡泡生二胎的消息,不僅炸出了聲聲“爺青結”的痛呼,還順帶一巴掌扇在了自詡沖浪小能手的網友臉上。
平時誰家愛豆有點什么風吹草動,都能迅速給扒個干凈,沒想到也有2G沖浪這一天。
不知道有多少人,直到紅果果發(fā)文痛斥玩梗,才恍如隔世地驚覺,“我的童年cp早就成真了?”

也不怪大家信息滯后,畢竟記憶中的紅果果,還是智慧樹下做游戲的漂亮姐姐。
出自少兒頻道的姐姐,沒人舍得把她跟八卦世界扯一起。
這么跟同事一聊,我們突然發(fā)現(xiàn),當年的少兒頻道簡直像是一個姐系天堂。
里面的姐姐多到什么程度?念起名字來,就像報菜名。
鞠萍姐姐,月亮姐姐、小時姐姐、陽光姐姐、小鹿姐姐……拎出來,能直接組個姐系女子頂流天團。
01
姐系審美,央視的流量密碼
你以為的姐系美女,可能是寧靜或者俞飛鴻?

但少兒頻道告訴你,天真了。
姐系的源頭不是娛樂圈女明星,是每晚六點準時出現(xiàn)在電視上,邀請你一起看動畫片的姐姐們。
蠟筆小新一想到天氣預報里的姐姐就臉紅,小屁孩們一看少兒頻道的姐姐就心動。
為了爭出各自pick的姐姐誰最好看,都恨不得卷起袖子吵上一架。

資歷最老的鞠萍姐姐,85年就開始主持《七巧板》,連她的講故事磁帶都成了幾代人的家中常備。
雖然現(xiàn)在更多是做幕后工作,依然稱得上是slay全場的姐系元老。
如果把少兒頻道比作大觀園,鞠姐就是元春級別的存在。
姐已經不在園子里了,但姐的傳說一直都在。
而95后小孩心目中的頂流,大概是小鹿姐姐和月亮姐姐。

甚至有點撞臉(左:月亮,右:小鹿)
說實話,對不熟悉的人來說,乍一看根本分不清。
但真正愛過姐的人,永遠不會弄混。
月亮姐姐主持風格更從容端莊,像“鴨蛋臉面,俊眼修眉”的探春;小鹿姐姐古靈精怪又活潑爽朗,像湘云。
一個是全能的當家扛把子,頻頻主持總臺的六一聯(lián)歡晚會;

另一個更小家碧玉獨樹一幟,一路把《動畫城》給做大做強。

“姐味”也是有細分的,不能一概而論。
比起月亮姐姐在各個節(jié)目里的頻繁閃現(xiàn),獨攬了一整個《動畫城》(后來變成了《動畫夢工廠》)固定欄目的小鹿姐姐,在認知度上似乎略勝一籌。
但據很多網友描述,他們對小鹿姐姐印象深,主要是因為她每天主持都穿新衣服。
那時候最流行的,還是世紀初的活力公主風。
層層疊疊蕾絲裙擺、糖果色印花的蓬蓬傘裙、玫紅修身運動套裝,全被小鹿姐姐依次上身展示了一溜。

還會搭配全套同色系配飾,發(fā)型一天一換。
披發(fā)、單簇高馬尾、雙丸子頭,讓無數黃毛丫頭每天對著鏡子搞研究,把頭發(fā)左右互薅。
下面這種得綁幾百根皮筋的五彩小辮兒,不知道廢掉了多少雙給娃梳頭的手。

對那些穿衣大權還被媽媽一手掌控的小女生而言,小鹿姐姐就是她們心目中的時尚icon,真人版奇跡暖暖變裝秀,初代穿搭教科書。
雖然現(xiàn)在看起來,實穿性有些堪憂。
但在十幾年前的小學生眼里,完全是可以照抄進繪畫本的驚艷效果。
06年的時候,少兒頻道還推出了《銀河劇場》,給常駐主持人安排了個姐系合集。
節(jié)目組打出了“姐姐組合”“姐姐劇場”的title,把小鹿、周洲、小時、月亮這四個少兒頻道的招牌姐姐進行了重新包裝,以偶像組合的形式推上了屏幕。
主持人女團化,玩還是央視會玩。

每個主持人根據以往的主持風格,各自被分配了不同的形象定位。
有小鹿這種親切活潑的知心大姐姐形象,還有“可愛勇敢女強人”周洲、“多才多藝小魔女”月亮、“勤快熱心腸”的小時,總有一款適合你。
仔細看看,這一系列的人設也眼熟。
活脫脫一出主持人大會版《粉紅女郎》,千禧年代乘風破浪的姐姐——只不過是兒童限定版。
要擱現(xiàn)在,小鹿姐姐就是鄰家與知性兼得的青春姐系美女,對著陽光微笑的gif想必能被粉絲截上個百八十張。

周洲作為銀河劇場的“社長”,估計能獨占不少熱搜。
反正女強人這幾年人設吃香,你看姐在那個年代都沒舍下高挑眉妝容。

合照里面大家穿得姹紫嫣紅,洲姐一身黑西裝,頭發(fā)梳成大光明。
女霸總那味兒有了,又笑得眉眼彎彎,親和力十足。
以一己之力,給學齡女童的幼小心靈,注入了一絲實用主義的審美風氣。

看到沒,這兩年剛被發(fā)掘起來的姐系流量,都是少兒頻道玩兒剩下的了。
當然,也不能說少兒頻道真就是全員女性。
但那時候的哥哥們,大多確實不如姐姐名頭響亮。
說起金龜子,人人腦海中都能浮現(xiàn)出一個西瓜頭姐姐,誰還能想起她旁邊的“毛毛蟲”哥哥和紅鼻子“阿偶”?

從少兒頻道以前出的周邊臺歷也能看出,除開集體照和全國互動,姐姐們獨占其中7席。
男性只有金豆哥哥和哆來咪哥哥,和一個叔叔輩的董浩。

也不知道是因為姐姐們存在感太強,還是因為小孩子天然會更親近女性。
男性主持人在很多時候,主要起個捧哏作用,效果可參考主持人旁邊那個配音為男的雄性卡通玩偶。

這么一看,像紅果果、綠泡泡這樣勢均力敵的男女搭檔,確實不可多得。
大家小時候嗑這對CP,實在是因為別的欄目里沒得可嗑。
每天模擬著年輕版爸媽的角色,帶著小孩子做游戲,最后還成了一家人……這是什么理想版模擬人生!
02
小屁孩的精神世界,
永遠需要一個“姐”
現(xiàn)在倒回去看姐姐們的節(jié)目,體驗簡直幼稚到羞恥。
畢竟,以成年后的視角,再去看成年人搖頭晃腦表演少兒節(jié)目,很難不被尬得腳趾蜷縮。

再加上充斥著紅黃藍綠燈光的五彩演播廳,和五毛特效即視感的大型玩偶,總有種不知道身處哪個次元的荒唐違和感。
但這些成年人眼中的尷尬、幼稚、不合理,放在小孩子的眼中,都會自動等同于來自動漫世界的神秘象征。
尤其,電視上還有一群漂亮姐姐。
她們大概是全世界唯一不阻撓你看動畫片,甚至還每天笑盈盈地等你來看的大人。
“一起來看動畫片吧”和“小朋友們明天見”,這兩句話的地位,直逼小學的放學鈴聲、薩克斯名曲《回家》,是無數人童年時代的天籟之聲。

所以小屁孩們對姐姐能有多真情實感,你根本想象不到。
姐姐一句話,有時候比爹媽磨破嘴皮子還管用。
爸媽讓小孩扒干凈碗底剩飯、不許挑食,搞不好會在餐桌上引發(fā)一場世界大戰(zhàn);

但換成鞠萍講語言故事,最后上個價值,說“好孩子不浪費一粒米”,就真有小孩能顛顛兒地就把碗舔個锃光瓦亮。
開玩笑誒,那可是來自動漫世界的教誨!

聽鞠萍姐姐講故事,學一些不挑食的小知識
姐姐們對小孩的影響,幾乎是方方面面的。
鞠萍就在采訪中說過,自己的工作更像是類似“幼師”般的存在。

她幾十年如一日地保持著一頭短發(fā),穿寬松肥大的服裝,因為這樣方便經常低頭彎腰照顧孩子,和他們談話、做游戲。
如果留長長的披肩發(fā),跟小孩玩耍起來難免不方便;跟小孩說話的時候,要注重眼神交流,所以劉海不能遮擋住眼睛。
既把孩子當孩子看,也充分地理解和尊重他們。
這或許是很多小孩,過去對姐姐們產生“親切感”的來源。
曾經的銀河劇場,每周都會收集大量的小觀眾來信和征稿,根據他們的意見調整節(jié)目內容。

姐姐劇場還在全國的小孩里選出了特約編劇,讓姐姐們出演小孩子寫的情景劇本。

難怪我重看姐姐劇場,發(fā)現(xiàn)劇本寫得一個賽一個荒唐。
要么是天馬行空的“天外隕石絆倒了周洲姐姐”“月亮姐姐變身機器人”,要么得反串“詩仙李白”,給姐姐們折騰個夠嗆。

這些寫劇本的小學生,簡直就是世界上最難纏的甲方。
但即便如此,四個姐姐還是照著本子,換上服裝和造型,扮起了機器人和詩仙李白的離譜故事。
這簡直戳在了小孩們的心窩上:
平時涂鴉在小本本上的奇思妙想,說給爸媽可能都無人在意,寫進周記,搞不好還會被判個偏題。
但寄給姐姐們,居然還能搬上電視,被自己最喜歡的主持人們一本正經地表演給全國觀眾看。
小孩子稀奇古怪的精神世界,只有姐姐懂。
03
為什么她們永遠不老?
要不是看到紅果果、綠泡泡上熱搜,很多人都無法想象,這對童年CP已經結婚了十幾年。
鞠萍姐姐今年55歲,小鹿和月亮,也都已經四十好幾、成家立業(yè)。
但無論是當初看著她們長大的觀眾,還是現(xiàn)在新一茬的小朋友,仍舊會叫這幾位四五十歲的中年人“姐姐”。

就好像少兒頻道里藏著一個平行時空。時間的流逝,和我們對人在認知上的轉變,在這里總會慢半拍。
我原本幼稚地認定,少兒主持人也好,小時候看的那些動畫欄目也罷,都是90后、95后限定的時代眼淚。
結果一打開央視少兒頻道的節(jié)目單,發(fā)現(xiàn)每天晚飯時間播放的,還是智慧樹和大風車。
少兒頻道的官網上,最顯眼的位置,掛著“月亮姐姐喊你來唱歌”的節(jié)目宣傳。

互聯(lián)網時代里,一切都變得太快了,我們的娛樂消遣從電視轉向手機,從書本雜志變成微博和公眾號,再變成短視頻。
小孩子的生活和娛樂當然也會變,但變得總歸要慢了些。
獲取的形式不同了,現(xiàn)在的小孩不用再守在電視機前,各大視頻app都推出了青少年模式。
《小豬佩奇》和《西游記》一起掛在首頁,隨心切換,不再需要主持人去介紹、串場、總結。

家長們把短視頻利用到了極致,手機上一段段十幾分鐘的節(jié)目cut,正好幫他們控制孩子的娛樂時間。
鞠萍也曾經感嘆過這樣的變化,但態(tài)度是樂觀的。
“當年的七巧板,就是我一個人坐在那,疊紙盒做游戲,今天頻道有各類的節(jié)目和動畫片去滿足小孩子的需求?!?/p>
但事實上,除了需要動畫片,仍有源源不斷的小孩,還在需要著姐姐們。
我之前在小鹿姐姐的微博下面,發(fā)現(xiàn)了一個非常熱情的小粉絲。
從19年開始,他就在小鹿姐姐的每條微博下面積極評論、轉發(fā)互動,還真情實感地給她寫了信,感謝她“每天陪我度過愉快的半小時”。

與其說是“做少兒節(jié)目的姐姐們永遠年輕”,不如說,孩子對她們的仰望和依賴,對陪伴感的重視,是恒定的。
前段時間,央視主持人王冰冰和幾個少兒主持人同臺,表演了一段童年歌曲串燒。
舞臺上最顯眼的,就是月亮姐姐。

你能夠很明顯地看出,對比王冰冰,月亮姐姐的肢體動作更多,幅度更大。
臉上的表情、笑容弧度,都比平常會再夸張幾分。
哪怕面對的觀眾已經不再是孩子了,但她的表演狀態(tài),還是“少兒頻道”那個味兒。
鞠萍主持《七巧板》的時候,曾經心血來潮去燙了個大卷發(fā),結果收到了很多小朋友的來信抗議。
其中一個小女孩,用歪歪扭扭的字認真寫道,“你燙過頭發(fā)以后,有點不像姐姐的樣子了,我很傷心?!?/p>
“在我心中,你是我的姐姐,永遠不會變成燙著頭發(fā)的大人?!?/strong>

鞠萍轉頭在節(jié)目上向觀眾們道了歉,再也沒有燙過頭發(fā),發(fā)誓直到離開熒幕的那一天,才會改變自己的發(fā)型。
到現(xiàn)在,她還留著一頭黑色短發(fā)。
這些還在做少兒節(jié)目的姐姐們,都自己選擇停留在了那個最像“姐姐”的狀態(tài)里。
而現(xiàn)在,我們已經變成了燙著頭發(fā)的大人,她們卻仍舊是姐姐。
那些在她們身上寄托的幻想,就像搬著小板凳等動畫片播放的時光一樣,早已飄飄蕩蕩、散落四方。
但也沒什么不好。
我再也回不去的童年,至少,還有人主動選擇留在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