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JIFF2019# Week3. 感時恨別,濺淚驚心

北影節(jié)的第三周是最后一周了,為了展映更多的電影,主辦方開啟了“二次開票”加映新增,其中就包括開幕前就吸引無數(shù)注意的“希區(qū)柯克專題”。這一次跑電影便進入了沖刺階段,由于許多觀眾未知曉二次開票的信息,所以這次的搶票還是挺輕松的,最后一周看的電影最多。
最后一場來到了位于西五環(huán)的杏石口路中間影院,正片地方是一個藝術園區(qū)(類似于798這樣的),有劇院、美術館、藝術展覽等等,很有現(xiàn)代氣息。學過中學地理我們就都知道,因為地價便宜,藝術園區(qū)一般會選擇在郊區(qū)落成,所以來去一趟很不方便(打車來回上百塊,這誰頂?shù)米?..),除此之外這里真的是一個很棒的去處。電影節(jié)的落地效果也非常好。


最后一周選擇搶的電影都是自己非常想看的大師之作,以此收尾屬實圓滿。
《野梨樹》:“我”是如何死去的

土耳其著名導演錫蘭是備受矚目的戛納嫡系導演之一,金棕櫚六提一中,拿過最佳導演獎,使當代土耳其電影在世界電影史上占得一席之地。他的作品經(jīng)常關注青年大學生的苦悶,一方面他們面臨著生活與社會的壓力,另一方面他們又想擺脫傳統(tǒng)守舊的家庭獲得獨立的尊嚴,這種外在和內(nèi)在的雙重施壓,是錫蘭熱衷于表現(xiàn)的。

影片講述了文學系畢業(yè)的大學生Sinan回到自己的故鄉(xiāng)安納托利亞之后,極盡所能想要出版自己寫的書《野梨樹》的故事。在三個小時的篇幅中,細致地展現(xiàn)了Sinan的心路歷程,他受到了來自各方面的挫折和牽制,使他和自己的理想越來越遙遠,最終不得不與現(xiàn)實相妥協(xié)。

我們有理由相信這是錫蘭自己的一大情結,這也是所有從事文藝工作的人共有的郁積:所謂“懷才不遇”,未必是沒有人賞識或幫助,而是說自己為了保有自己的尊嚴和個性與世界為敵。男主Sinan就是這么認為的,他不愿和與自己兩情相悅的卻已訂婚的女孩私奔,可是在她的婚禮上他依然會難受良久;他不愿為了博得著名作家的舉薦就放棄自己的文學信念,可是他的書也再難賣出去一本;他不愿原諒自己一事無成的父親,可當他發(fā)現(xiàn)父親對他默默的支持的時候,他還是動容了。最后Sinan想象著自己吊死在注定鑿不出水來的井坑里,與生活和解。


影片的臺詞很密集,而且很是晦澀耐嚼,讓人有些難以下咽,但是錫蘭的攝影是絕美的,能夠讓人非常樂意沉浸其中。同時他會加入超現(xiàn)實的表現(xiàn)手法,猶如在人物腦海中的一瞥,讓人很是驚艷。如果你對男主的經(jīng)歷有共鳴,那么你就一定會愛上這部電影。
(另:錫蘭將要擔任今年上海電影節(jié)評審團主席。不得不酸惹。)
《工作》:懵懂無知的眼眸是青春而清澈的

放映此片是為了紀念于去年逝世的意大利新現(xiàn)實主義電影大師埃曼諾·奧爾米,他的作品經(jīng)常展映于三大電影節(jié),被認為是“幫助人類了解自己”的影像。影片以一個不加評論的“生活流”自然手法,再現(xiàn)了一個15歲鄉(xiāng)下男孩多米尼克到米蘭求職的整個過程,也是他的青春與純真被消磨殆盡的整個過程。

在考試的時候他結識了一個心儀的女孩瑪格麗,兩人最后都如愿進入了這家公司。但是這段萌動的感情在進入公司之后,因為時間段與工作地點的分配,逐漸變得稀薄。大城市的生活壓力與物欲的引誘,都讓多米尼克迷失了自我,被沖昏了頭腦的他只能眨著迷茫的眼神,繼續(xù)埋頭融入工作、融入生活?;蛟S他最后也會變得和那些斤斤計較的勢利職員一樣,為了爭一個好一點的座位而惡語相向。

上世紀60年代意大利新現(xiàn)實主義電影發(fā)展到了后期,對于生活影像的捕捉已經(jīng)不再限于“扛起攝影機到街上去”,而是要用冷靜、準確的視角去捕捉生活的真實樣貌,去發(fā)掘生活中那些現(xiàn)象對人的影響,讓人們?nèi)徱暽?、審視自我。影片用多米尼克迷茫不安的眼神作結,標題“工作”再次出現(xiàn),背景音是單調的機械運作聲音,少年的一生,或許在這一刻就已然結束了。
《迷魂記》:希區(qū)柯克如何讓你神魂顛倒

終于來到了我們親愛的希區(qū)柯克作品了,這次由于時間沖突只搶到了一張《迷魂記》。懸疑大師希區(qū)柯克每一部電影都很好看,不論是伏筆的草蛇灰線與“桌下炸彈”的爆炸,還是他富有創(chuàng)造力的電影語言,都讓他無愧于電影泰斗級的地位。吸引我去看這部電影的其實是因為那個經(jīng)典的“希區(qū)柯克變焦”(即滑動變焦鏡頭):

通過移動攝影機改變鏡頭與被攝物之間的距離同時配合焦距的大幅度變化,希區(qū)柯克變焦使處于畫面中心的主體保持大小相對穩(wěn)定,而背景由于透視原因迅速變化,由此達到了空間異度畸變的視覺效果,造成了眩暈迷幻的心理感受。這種手法自開創(chuàng)以來就被不斷借鑒,常見的例子比如《大白鯊》《黑客帝國》等等。

但在看完這部電影之后,我覺得這開創(chuàng)性的希區(qū)柯克鏡頭和整部電影的魅力而言似乎已經(jīng)無關緊要。影片講述的是退役警探約翰接到了自己好友加文的請求,讓他跟蹤加文的妻子,并聲稱這個女人被鬼魂附體了。約翰在跟蹤調查的過程中,逐步發(fā)覺到了事件的真相。
整部影片有非常繁雜且關系不明確的線索,需要觀眾與角色一起去破解。然而在影片的3/4處,希區(qū)柯克引爆了信息炸彈,由此出現(xiàn)的劇情陡轉讓觀眾無比興奮,不得不驚嘆于他的懸疑天才。影片中夾雜著非常多的精神與人格現(xiàn)象,曾一度讓精神分析學派非常著迷,希區(qū)柯克用抽象圖案和強烈的戲劇光效來表現(xiàn)人的心理狀態(tài),極大地拓展了電影語言的承載空間。

總之,這是一部懸疑經(jīng)典,更是一部影史經(jīng)典,能把人迷得神魂顛倒。
《姿三四郎》:黑澤明電影生涯的起點

接下來的兩部電影都是黑澤明的,因為我實在很喜歡他那宏大的交響樂式的影像以及他對自然的運用?!蹲巳睦伞肥呛跐擅鞯奶幣?,因為曾看過一個視頻論文中出現(xiàn)了片中的一個場景,讓我對這部影片十分感興趣:

影片講述的是柔道愛好者姿三四郎在目睹修道館館主擊敗黑惡黨徒之后,決定拜師學藝。但館主認為他生性好斗,心性不良,有意考驗他的耐性,姿三四郎在經(jīng)歷老僧的點撥后終于悟道,成為了一名柔道強手。

觀看大導演的處女作永遠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因為你可以看到他們風格的起始點,同時也可以看到他們在探索過程中思維的閃光。《姿三四郎》中對人物的反應和運動著墨頗多,而且常常是一群人的動作,對放大情緒制造戲劇非常有幫助。對自然景物的把握也是非常突出的,包括池中的蓮花與原野上的風等等,展現(xiàn)出電影本真的魅力。“悟道”過程的心理描寫,黑澤明則是用大特寫和柔光來進行的,手法上未免有些簡單,但收到的效果還是很連貫的。
影片中也不乏對明治時期日本社會現(xiàn)狀的反映,柔道與柔術之爭也正如傳統(tǒng)受到西方文明沖擊一樣,體用之爭經(jīng)久不息。對比著看起來,其實很像是《葉問》系列,只不過我們的關注點永遠是在國仇家恨上面。
40年代的黑澤明依然是積累經(jīng)驗的階段,直到50年代他開始了自己的第一個創(chuàng)作高峰,反觀《姿三四郎》你會發(fā)現(xiàn),雖然劇作水平尚顯拙澀,但作為起點已經(jīng)是很高了。
《蜘蛛巢城》:密林迷霧里的莎劇

在50年代,黑澤明拍出了兩大影史傳奇《羅生門》與《七武士》,成功奠定了他在日本乃至世界的影壇地位,于是1957年他開始改編莎士比亞四大悲劇之一的《麥克白》,完成了這部西方戲劇東方化的經(jīng)典作品《蜘蛛巢城》。

故事發(fā)生在戰(zhàn)國時期的蜘蛛巢城,城中大將鷲津武時與三木在得勝凱旋的途中,于密林中遇見了一個白發(fā)老嫗。她預言鷲津將奪城主之位,三木之子也將繼承大統(tǒng),回到城中,鷲津做了北城城主,但念及預言,心有不甘,于是在妻子淺茅的慫恿下,弒君自立為蜘蛛巢城城主,但這只是預言的開始。最終,固若金湯的蜘蛛巢城,就此傾覆。


莎翁的戲劇尤其是悲劇的魅力,在于其人物內(nèi)心的掙扎痛裂,立體復雜的人物形象籠住了千百年來無數(shù)的讀者。而改編成電影之后,臺詞和動作的地位要讓位于鏡頭語言,因此舞臺藝術上的夸張表現(xiàn)力很難再現(xiàn)出來。所以在黑澤明的《蜘蛛巢城》之中,人物形象或顯得有些平面化,尤其淺茅夫人儼然一副奸邪嘴臉,動機不明地刺激鷲津,算作敗筆。但三川敏郎演繹的鷲津還是非常有張力的。

黑澤明在《蜘蛛巢城》中動用了“霧”這一迷離變幻的自然元素,從而能夠進行一些超現(xiàn)實的構想表現(xiàn),包括白發(fā)老嫗的出場、最后反叛大軍的進攻等等都伴隨著霧氣的飄蕩,這種視覺和心理上的侵浸,是這部影片最顯著的特征。另外黑澤明的箭雨真的是勢如破竹、裂空穿云,堪稱影史一絕,高潮部分簡直是由箭簇撥響的合奏,實在過癮。
以此作為這次北影節(jié)的結尾,也算是蕩氣回腸了。

OK,那么關于今年北京電影節(jié)的全部內(nèi)容就在這里總結完畢了?;仡欉^去總結思緒其實是很快樂的一件事。
那么我們就十月歐盟電影節(jié)再見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