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必背古詩文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子曰:“以(因為)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閑居,平時)則曰:‘不吾知也。’如或(有人)知爾,則何以(用)哉?”
譯文: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陪(孔子)坐著??鬃诱f:“不要因為我年紀比你們大一點,就不敢講了。(你們)平時常說:‘沒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們,那么(你們)打算怎么做呢?”
子路率爾而對曰:“千乘(兵車。春秋時,一輛兵車,配甲士3人,步卒72人,稱一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加在上面)之以師旅,因(接著)之以饑饉(jǐn)(饑荒);由也為(治理)之,比及(等到)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p>
譯文:子路不假思索地回答說:“一個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夾在大國之間,加上外國軍隊的侵犯,接著又遇上饑荒;如果讓我治理這個國家,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戰(zhàn),而且還懂得做人的道理?!?/p>
夫子哂(shěn)之。
譯文:孔子聽了微微一笑。
“求!爾何如?”
譯文:“冉有,你怎么樣?”
對曰:“方(見方,縱橫)六七十,如(或者)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使……富足)民。如其禮樂,以俟(sì,等待)君子?!?/p>
譯文:冉有回答說:“一個縱橫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國家,如果讓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來。至于修明禮樂,那就只有等待賢人君子了?!?/p>
“赤!爾何如?”
譯文:“公西華,你怎么樣?”
對曰:“非曰能(能做到)之,愿學焉。宗廟之事,如會(諸侯之間的盟會)同(諸侯共同朝見天子),端章甫(端:古代的一種禮服。章甫:古代的一種禮帽。這里都是名詞用作動詞,意思是“穿著禮服,戴著禮帽”),愿為小相焉(兼詞,于是,在這些場合里)?!?/p>
譯文:公西華回答說:“我不敢說能做什么,但愿意學習做這些。宗廟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諸侯會盟及朝見天子的時候,我愿意穿戴好禮服禮帽做一個小小的司儀。”
“點!爾何如?”
譯文:“曾皙,你怎么樣?”
鼓(彈)瑟希(同“稀”,稀疏),鏗(kēng)爾,舍(放下)瑟而作(立起來,站起身),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zhuàn,才具,才能)?!?/p>
譯文:(曾皙)彈瑟的聲音逐漸稀疏了,接著鏗的一聲,放下瑟直起身子回答說:“我和他們三人的才能不一樣?!?/p>
子曰:“何傷(妨害)乎?亦各言其志也!”
譯文:孔子說:“那有什么關系呢?不過是各自談談自己的志向?!?/p>
曰:“莫(mù,通“暮”)春者,春服既(已經)成,冠(古時男子二十歲為成年,束發(fā)加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yí),風乎舞雩(yú),詠而歸?!?/p>
譯文:曾皙說:“暮春時節(jié),春天的衣服已經穿上了。和幾個成年人、幾個孩童到沂水里游泳,在舞雩臺上吹吹風,一路唱著歌兒回來。”
夫子喟然嘆曰:“吾與(贊成)點也!”
譯文:孔子長嘆一聲說:“我贊同曾皙的想法呀!”
三子者出,曾皙后(動詞,后出)。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譯文:子路、冉有、公西華都出去了,曾皙最后走。曾皙問孔子:“他們三個人的話怎么樣?”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譯文:孔子說:“也不過是各自談談自己的志向罷了!”
曰:“夫子何哂由也?”
譯文:曾皙說:“您為什么笑仲由呢?”
曰:“為國以禮,其言不讓(禮讓,謙遜),是故哂之。唯(難道)求則非邦也與(同“歟”,疑問語氣詞)?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則非邦也與?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
譯文:(孔子說):“治國要用禮,可是他(子路)的話毫不謙讓,所以我笑他。難道冉有講的不是國家大事嗎?怎么見得方圓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國家呢?難道公西華講的不是諸侯的大事嗎?宗廟祭祀,諸侯會盟和朝見天子,不是諸侯的大事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華只能給諸侯做一個小相,那么誰能做大相呢?”
?
理解性默寫
?1.文中孔子不以年長自居,采用循循善誘的教學方法,使三個弟子毫無顧慮地說了各自志向:“??????????,????????????。?????????:‘??????????!’??????????,?????????????”
2.文中面對孔子的提問,個性魯莽卻率真的子路急忙回答道: “??????,???????,???????,????????;????????,????????,????????,????????。”
3.文中面對孔子的詢問,公西華認為自己能力不足仍需要學習,對于宗廟祭祀之事,他說“??????????,?????????????!?/p>
4.孔子認為“禮”在國家治理中有重要的地位。在《侍坐》中他嗤笑子路是因為子路:“??????????,?????????????!?/p>
5.文中面對孔子的詢問,曾晳描繪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著風,一路酣歌的美麗動人的景象的語句是:??????????,??????????,????????????。
6.文中孔子沒有直接讓弟子言志,而是先用溫和自謙的話打消學生的顧慮,為他們創(chuàng)造一個輕松、親切、活躍的環(huán)境。他說:“???????????,????????????。”
7.文中對于子路的回答,孔子沒有直接表態(tài),而是用“??????????”去暗示,這既是暗示性的批評,又不傷其自尊。
8.文中孔子最贊同曾晳的回答,從“??????????:‘????????????!’”這句話可以看出來。
9.文中寫孔子哂笑子路的原因的句子是:??????????,????????????。
10.文中從言談、動作、神態(tài)可以看出四個學生不同的性格特點。子路的性格直率,從“??????????”可以看出;冉有比較謙虛,從他述志時說 “??????????,???????????”可以看出;公西華更謙虛,從“???????,???????。????????,????????,????????,?????????”的對話可以看出;曾晳從容灑脫而又謙恭,從“?????????,?????????,??????????”的動作神態(tài)中可以看出。
【答案】
1.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 ‘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2.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3.端章甫,愿為小相焉。
4.為國以禮,其言不讓。
5.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6.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
7.夫子哂之
8.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
9.為國以禮,其言不讓。
10.率爾而對/如其禮樂,以俟君子/非曰能之,愿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愿為小相焉/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