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挑戰(zhàn)不要自律,自動掌控生活|成為生活、商業(yè)高手!

這個視頻讓我想起了剛好兩天前自己對自律的一些隨想(因為評論限字數(shù),就改成筆記了):
L:自律是一種選擇,不自律也是一種選擇,一個人之所以不自律是因為他選擇了不自律,而不是因為他不能自律。
R:自律不全是一種選擇,自律應是由主觀意識和潛意識共同構成的。對于主觀意識而言,自律是一種選擇,而對于潛意識而言,自律是一種能力。比如說一個想要減肥的人,主觀意識上選擇了每天堅持跑步,但由于潛意識上吃不了跑步的苦,從而沒能堅持自律。
L:對于你的舉例,我可否這樣理解:這個人的主觀意識選擇了自律(即堅持跑步),而潛意識選擇了不自律(即不跑步)。由于潛意識占據(jù)了一個人認知資源的百分之九十以上,因此也可以說,這個人其實并不想自律(即通過跑步來減肥),只不過他誤以為自己想要自律。
R:你確實可以這么理解。也就是說,這個人從一開始捫心自問的話,其實并不是真正地想要減肥,只不過是誤以為自己想要減肥。
L:對于你的論斷,我認為你不應該采用意識的二分法,直接把意識劃分為主觀意識和潛意識進行討論。潛意識是無法掌控的,因此用行為的結(jié)果來倒推潛意識的意圖的不恰當?shù)摹6掖颂幋嬖谝粋€邏輯謬誤,即不存在“真正的”想法。就好比一個人A說:“所有廣東人都愛穿人字拖?!绷硪粋€人B說:“我表姐是廣東人,但她從來不穿人字拖?!盇回應到:“那只是因為你表姐不是一個真正的廣東人,真正的廣東人都愛穿人字拖?!薄?/p>
R:這么說來,對于我先前的論斷:“自律不全是一種選擇,自律應是由主觀意識和潛意識共同構成的”有誤,應該改成:“自律既是一種選擇,也是一種能力,想要保持自律,既需要做出選擇,也需要有踐行這種選擇的能力?!?/p>
L:是的,這樣會更加準確和便于討論許多。但我仍然認為自律與否是一個完全的選擇上的問題,不存在能力上的問題。從這個人一開始做出決策——通過跑步減肥,這一刻開始,就已經(jīng)說明他選擇了自律。但他之后之所以半途而廢不是因為能力不足,而是因為在堅持跑步一段時間之后讓他認識到,考慮到跑步減肥所需付出的代價與收益,他寧愿不減肥,回到以往更為安逸的生活方式中去。也就是說,他之所以半途而廢,是因為他選擇了半途而廢;他之所以不自律,是因為他選擇了不自律。接下來你可以試圖反駁我,以檢驗我對于自律定義的正確性。
R:好的。按照你這么說,那些考不上北大的學生不是因為他們能力不足,而是因為他們選擇了更為安逸的生活方式,即選擇了不自律嗎?
L:并非如此,至少是不全如此。你應該意識到,自律只是達成成功的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考上北大并非僅僅是自律就能成功的,還需要恰當?shù)囊龑?、教育資源、天賦、運氣等等。因此我的論斷依然成立。
R:既然幾乎人人都知道自律有好處,人人都想自律,那為什么始終只有一小部分人成功堅持下來了呢?這些堅持自律的人之所以能夠堅持下來,是否是因為他們有著更強的自律能力呢?
L:對于第二個問題,我依然堅持我之前的論斷,自律是一種選擇,無關能力。而對于第一個問題,我想答案應該顯而易見,即大多數(shù)人其實并不想自律。確實人人都想要成功,有的人想要漂亮的身材,有的人想要無盡的財富,但為了獲取這些東西,達到這種目標狀態(tài),都想要長期的自律,持續(xù)地付出比常人更多的代價。大多數(shù)沒能堅持下來,放棄自律的人無非就是兩個原因,一是在一段時間的自律嘗試后,終于意識到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就不得不犧牲許多其他的東西(比如打游戲和睡眠休息的時間),在斟酌利弊后選擇了放棄?;蚴亲月傻莫勝p比不上不自律的獎賞,換句話說就是,不自律其實比自律活得更舒服,于是便選擇了不自律。
R:……,我暫時找不到反駁你的理由了。不過我想為你的論斷補充一點,即,即便自律是一種選擇,但大多數(shù)人并不一定能夠意識到這一點。而即便意識到了這一點,也很難保證做出正確的選擇,一方面由于信息差的存在,人們并不是很清楚自律與否帶來的利弊差異;另一方面即便人們清楚地了解了自律與否帶來的利弊之后,也很容易陷入“及時滿足”的認知偏差,即傾向于認為同樣的獎賞,立刻得到比延遲一段時間后再得到更加有價值。
L:確實如此。很高興能夠和你討論,真是一場有趣的辯論!
R:我也一樣,雖然我們其實只是LR一個人在腦中自言自語時構造的邏輯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