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臨潼康橋義和村新石器時代遺址調(diào)查記
陜西臨潼康橋義和村新石器時代遺址調(diào)查記
《考古》 1965年09期
康橋義和村新石器時代遺址是1964年春發(fā)現(xiàn)的(見《文物》1964年5期56頁),現(xiàn)將該遺址出土遺物報導(dǎo)如下。
義和村位于康橋鎮(zhèn)之西約2公里,遺址在村東北約100米的一塊高地上,南邊有石川河(漆水)由西向東流過,西邊有一條千涸的水溝。遺址高出河床約20米左右,地面比較平坦。高地斷崖的四周均暴露有灰土,隨處都有古代坑穴的痕跡。文化堆積厚約2—3米,內(nèi)涵有大量的陶器殘片,以及古代人們遺棄的獸骨、螺殼等。遺物散布的面積約100000多平方米。
遺址里有大量的陶器殘片,多數(shù)為泥質(zhì)紅(橙黃色)陶、夾砂灰陶,還發(fā)現(xiàn)泥質(zhì)白色陶等。陶器多素面,也有飾細繩紋、橫籃紋和附加堆紋的陶片。殘器中能辨出器形的有平沿敞口盆(有的在沿面上繪紅彩曲折紋)、平沿繩、疊唇罐(甕)、紅陶缽、喇叭口狀束腰瓶、帶流盆和扁足鼎等。采集的生產(chǎn)工具不多,有石網(wǎng)墜、石刀、石錐等。裝飾品有陶環(huán)。
1.生產(chǎn)工具
石網(wǎng)墜1件(圖一,1)。褐色,系用天然爍石在中間兩側(cè)琢成束腰,外表還保留原來的石皮。長8.5、寬4.5、厚1.5厘米。
石錐2件。一件為白色砂巖,柄端較粗,尖已殘缺,通體磨光。殘長10.1、柄徑3.3厘米(圖一,3)。另一件為靑灰色砂巖,柄與尖端皆殘缺,殘長5厘米(圖一,4)。
石刀2件。靑灰色砂巖,長方形,均殘缺。
2.裝飾品
只采集到一些陶環(huán),呈灰、褐色,斷面有圓形、扁平和三角形等幾種。其中一件灰色“螺旋形”陶環(huán),表面有二道螺旋式凸起的棱脊,口徑3.5、寬3.5厘米(圖一,2)。
3.陶器
按其形制可分為罐、缸、盆、缽、小口瓶和陶鼎等幾種。多系殘器,共百余件,現(xiàn)分述于下:
罐類發(fā)現(xiàn)最多,能看出器形的約三十余件。陶質(zhì)有泥質(zhì)灰陶、褐陶、紅陶及夾砂褐陶,除素面外,飾有細繩紋、交叉繩紋、籃紋或附加堆紋。根據(jù)口沿的變化大致可分為平沿斂口罐、圓尖唇侈口罐、小口鼓腹罐等三種,而以平沿斂口罐最多。
平沿斂口罐共十二件。其特點是沿面平齊,器口向內(nèi)收斂,唇沿特別加厚(圖二,1-5),也許口沿系制作時特意附加的。有的頸部附加有密集的堆紋(圖二,2),可起加固的作用。也有的為了搬移方便起見,在口沿下附加一對“雞冠耳”把手(圖二,3)??趶?8.5—42厘米。
圓尖唇侈口罐共十一件。其唇沿一般比器壁略厚,腹徑最寬處近于口徑,體形較瘦長。紋飾有帶狀或泥餅狀的附加堆紋、細繩紋、橫籃紋和“雞冠耳”把手等(圖二,6-ll)o口徑16—33厘米。
小口鼓腹罐共十件。腹徑均大于口徑,一般器壁與唇沿的厚度相等。紋飾多素面磨光,也有細繩紋和附加堆紋等(圖二,12-16)??趶?2—14厘米。
缸類其特點是唇沿較短,腹壁較直,有圓唇直腹缸、疊唇直腹紅、小口直腹缸和小口鼓腹缸等共十件,其中以疊唇直腹缸較為普遍。陶質(zhì)有泥質(zhì)紅陶及夾砂灰陶、褐陶,多飾細繩紋,也有飾附加堆紋的或素面的。
圓唇直腹缸三件,其唇沿較短,腹頸交接處不甚明顯,有素面的,有的飾繩紋、“雞冠耳”把手等(圖三,1、2、5)??趶阶钚〉?.5、最大的32厘米。
疊唇直腹缸五件,其唇沿較厚,一般器形較大,多素面,也有飾繩紋和附加堆紋的(圖三,3、4)??趶?0—41厘米。
小口直腹缸一件,有子母口,通體飾細繩紋(圖三,7)。口徑10.5厘米。
小口鼓腹纖一件,直口,高領(lǐng),頸部飾一道附加堆紋,通體飾細繩紋(圖三,6)。口徑9.5厘米。
盆類數(shù)量僅次于靖類,有二十多件。絕大多數(shù)為泥質(zhì)紅陶,只有一件為白色陶(圖四,6)。器形幾乎全系平沿盆(圖四,1、2、4-8),其沿面較寬,有尖唇、圓唇等。多素面,間有飾數(shù)道密集的附加堆紋。彩陶盆僅發(fā)現(xiàn)二件(圖四,3),為泥質(zhì)橙黃色,其沿面上繪有紅彩曲折紋,這種紋飾見于西安半坡仰韶遺址的彩陶壺上(見《西安半坡》圖版壺貳伍,陶壺P.1130及圖版壹貳陸,陶壺P.4736、P.4737)。陶盆的形制也與半坡遺址出土的非常相似(見《西安半坡》插圖九O,9-11;九十一,1、2及圖版壹零集1-4)o口徑最大的44.5,—般的30-34.5厘米。這類平沿的盆、罐與當時制陶技術(shù)有關(guān),根據(jù)一些盆沿破破的觀察,知其唇沿是后接上去的。
另外,在遺址中還發(fā)現(xiàn)兩件帶流的泥質(zhì)紅陶盆(圖四,9),圓唇,口微斂??趶?1厘米。
缽類遺址中常見的有敞口平底缽與斂口平底缽兩種,共十二件,均泥質(zhì)陶,有灰、紅兩色。
敞口平底缽共七件,皆圓尖唇,完整器三件(圖五,1一3)。均素面,表面磨光,其中兩件是泥質(zhì)灰陶,其余均為紅陶,口徑14—24厘米。
斂口平底缽共五件,圓唇皆向里收縮。有完整器一件(圖五,&),泥質(zhì)紅陶,口徑20,底徑12、高11.6厘米。彩陶缽殘器二件,花紋為曲線條、圓點(圖五,4),口徑21.2厘米,未發(fā)現(xiàn)完整的圖案。另一件系腹部帶“雞冠耳”的斂口缽(盆),為泥質(zhì)灰陶,素面(圖五,6),口徑26厘米。
小口瓶皆殘器,由其口頸、腹片和尖底均可辨別,有泥質(zhì)灰陶和泥質(zhì)紅陶,一般口頸或底部為素面,腹部為細繩紋。其體形比較復(fù)雜,有葫蘆形瓶口、雙唇沿瓶口、單唇沿瓶口等,共二十余件。這些器物與西安半坡、洛陽王灣等地的同類器物作比較,知其均屬仰韶文化晚期遺物。
葫蘆口瓶共五件。皆圓唇,外侈(圖六,l-3)o其中有四件外壁壓有一道繩索紋。另一件的頸下施細繩紋,在繩紋之上又劃有平行的條紋(圖六,3)??趶?—7厘米。
雙唇沿瓶共六件。均泥質(zhì)橙色,唇沿較厚,似壓疊成雙唇,內(nèi)沿向里收斂(圖六,5—7),表面有飾細繩紋和素面兩種。口徑6.2—7.5厘米。
單唇沿瓶共十件。橙黃色,圓尖唇,侈口(圖六,4,8-10),其中兩件的唇沿下附有四個泥餅形的裝飾(圖六,),它的全形可能與西安半坡遺址出土的兩件(見《西安半坡》圖版壹貳零I.P.4696,2.P.1109)相同,皆為廣肩束腰尖底瓶。口徑8—11厘米。
另外,還采集到兩件小口瓶的尖底殘片,皆泥質(zhì)橙黃色。一件為素面,另一件的外壁還留有一些繩紋痕跡(圖六,1)鼎僅發(fā)現(xiàn)兩件殘鼎足,皆夾砂灰陶,剖面扁平,外表有竪線紋和橫籃紋(圖七)。
此外,還發(fā)現(xiàn)有陶聲的腹部殛片??禈蛄x和村新石器時代遺址面積很大,遺物也很豐富。出土的盆、罐、小口瓶等很多器形都與西安半坡村仰韶文化的同類陶器非常相近,因此,它是一處仰韶文化“半坡類型”的晚期遺址。這個遺址的發(fā)現(xiàn)對于了解這種文化類型的分布情況以及探討陜西地區(qū)仰韶文化的下限都提供了新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