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恭陵:號墓為陵,盡用天子禮
唐恭陵位于偃師市緱氏鎮(zhèn)東北的滹沱嶺上,乃唐高宗李治第五子、武則天長子李弘的陵墓。2017年12月30日,我趕在日落前到達這里,操作無人機航拍結(jié)束后,月亮已經(jīng)從東邊升起來了。于是,抓緊時間,欣賞石刻——
?
上元二年(公元675年)四月,太子李弘在洛陽的合壁宮突然去世,年僅二十四歲,引起眾多猜測。在高宗李治為太子所撰的悼念文字中寫道“自琰圭在手 沉瘵嬰身”,李弘剛當太子,就患上肺癆病,高宗想等他身體好時,將皇位傳給他。不料太子聽到,心理壓力增大,病情加重而死;在《新唐書》中記載:“蕭妃女義陽、宣城公主幽掖庭,幾四十不嫁,太子弘言于帝,后怒,鴆殺弘?!币簿褪钦f,李弘是被武則天害死的。?
無論是為了減輕悲痛,還是表達內(nèi)心的愧疚。李弘死后,風光大葬,號墓為陵?盡用天子禮。唐高宗將他追封為孝敬皇帝,開創(chuàng)追謚太子為皇帝的先例,以帝王的規(guī)格安葬于恭陵,并親自撰寫《孝敬皇帝睿德紀》立于陵旁??梢娎詈朐诟赣H心目中的地位,但是不知道武則天作何感想呢?
恭陵坐北朝南,四周城垣環(huán)繞,東、西、南、北四面有門。其中,東、西、北三門外均有一對石坐獅,南門外則為一對石走獅。走獅前為陵墓的神道,兩側(cè)分布著眾多的石刻,從南向北依次為:一對華表、一對天馬、三對石人,以及矗立于東側(cè)第一對和第二對石人之間的《孝敬皇帝睿德紀》碑。
?
1、華表
又稱“望柱”,高約6.5米,由基座、柱身和蓮花頂組成。基座下部為方形,上部為覆盆蓮花狀,柱身為八棱形,素面無紋。柱頂豎八邊形頂蓋,上置仰蓮,托摩尼珠。這種風格的華表,受佛教藝術(shù)影響,與石窟中的同類裝飾物相似。
?
2、天馬
又稱“翼馬”,高約2.4米,乃唐代帝陵前第一次設(shè)置此類石刻。天馬昂首站立,頭部鬃毛豎立,頸部鬃毛斜披,前肢刻卷云紋雙翼,腰部雕鞍韉等飾物。東側(cè)天馬曾經(jīng)遭到雷擊斷裂,經(jīng)過粘合和修復,如今已恢復原貌。
?
3、石人
又稱“翁仲”,高約2.7—3.3米,唐代帝陵前基本都有,只是服飾、體量和神態(tài)略有不同。它們應該是中郎將,亦被稱為“直閣將軍”,乃近侍之官。石人頭戴巾幘冠,身穿寬袖袍,雙手握劍于胸前,站立在蓮花座上。
?
4、走獅
又稱“立獅”,有雌雄之分,東邊的雄獅高約2.6米,西邊的雌獅高約2.4米。兩獅的形體基本相似,昂首前視,牙齒外露,下顎三綹須毛,頸后鬃毛卷曲,前肢直立,后肢略屈。
?
5、《孝敬皇帝睿德紀》碑
又稱“睿德紀碑”,高約7.23米,碑額刻飛白書“孝敬皇帝睿德之紀”八個大字。碑文為楷書,自右向左豎排33行,每行大約83—89個字,全文2000多字,可惜已經(jīng)模糊不清。不過,在《全唐文》和《金石萃編》等文獻中,輯錄碑文中大約1400多個字,內(nèi)容均為溢美之詞,夸獎李弘至孝、至仁、至明、至儉、至正的美德。
?
離開神道之后,我們開車沿著小路,前往西側(cè)的白虎門。這里的兩件石獅,蹲坐在石座之上,高約2.3米。可惜石獅背對著我們,四周有圍欄環(huán)繞,無法從正面欣賞它們。不過,它們的風格與走獅相似,形態(tài)雄健,造型逼真。本打算環(huán)繞陵園一周,繼續(xù)前往北門和東門,但是天已經(jīng)黑下來,加上不小心走錯路,我們的恭陵之行就此結(jié)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