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中有兩份OFFER,但不理想,是先將就還是不將就呢?
騎驢找馬,適合眼前的現狀
?
離畢業(yè)還有30天,有一兩份OFFER,還繼續(xù)等更好的工作嗎?
離畢業(yè)還有30天左右的時間,在通過不斷的投簡歷,面試,奔波勞碌之后總算有一兩份OFFER,但都不是自己理想的工作,那還繼續(xù)等更好的工作嗎?
這是吃撐的人說的風涼話~是的!在現在的就業(yè)環(huán)境中,能夠有一兩份OFFER的,都是比較幸運和實力超群的同學。社會上的很多人會說應屆生找工作,怎么會連一份工作,一份滿足溫飽,和理想稍微靠邊的工作怎么會找不到呢?我是了解的。
只是不將就而已。
如果那不是一份薪酬足夠豐厚的工作,那辛苦多年的讀書生活不就顯得廉價和毫無意義了嗎?
如果不是自己志向相符合的工作,那工作將會是多么的無趣,不如不做,別浪費了自己的人生。
如果勉強自己去做一份沒有前途的工作,又苦又累又賺不到錢看不到前景,不如就躺平,或者跑個外賣,多瀟灑多自由。
所以,我一直建議應屆畢業(yè)生先就業(yè)后擇業(yè)。
原因有以下幾點:
1、 大環(huán)境不同
即使2020年就因為疫情就開始的感覺苗頭不對,但實際上也讓其發(fā)展到今年才有了明顯的結論。一是就業(yè)數據:16-24歲人口調查失業(yè)率為18.2%;二是2022界應屆畢業(yè)大學生達到了1076萬人;三是互聯網大廠裁員潮:阿里、騰訊、京東等等;四是疫情還在持續(xù)??偨Y一句:今時不同往日,以前是以前,現在是現在。
2、 工作先解決的是溫飽問題
根據馬斯洛的需求理論,從層次結構的底部向上,需求分別為:生理(食物和衣服),安全(工作保障),社交需要(友誼),尊重和自我實現。一份工作,有收入的穩(wěn)定工作,先解決的衣食住行的生理需求。假如躺尸一個月,少吃少喝不花錢,最低消費是500元;相對的一份基礎的工作,包括到進廠做操作工,一周70個小時,收入3000元/月以上的話,解決的就是生存問題。
同時,若想“小朋友才做選擇,大人是全要!”大廠辭退去年秋招的大學生的示例就告訴我們,就算一下子達到了尊重的程度,可在大時代面前,每個人都是無力反抗。
3、 通往夢想的道路不止一條
有些同學會覺得一定要起點的平臺足夠高,才能更快地實現職業(yè)發(fā)展,都明白第一份工作的重要性,于是乎,面對手中的第二第三選擇,把最好的工作永遠是最后的那個當成了現在選擇工作的“騎驢找馬”方式。
條條大路通羅馬,可有人就生在羅馬。既然不是生長在羅馬,也不是長在羅湖,那就不去羅馬,不去羅湖啊。
4、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我們之所以覺得現在看重的東西之所以重要,因為跟我們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對應的。因此,用更長一段的時間來看,古話中的:“焉知非?!钡牡览碜匀粫?。
仿佛,15年前進入外貿行業(yè)。
10年前進入房地產行業(yè)。
5年前進入互聯網行業(yè)。
眼前在醫(yī)學檢驗行業(yè)的這些天之驕子。
我們每一個時代都有自己的幸運,那未能抓住這些機會,人生就完蛋了嗎?
理論的東西就那么多,要想知道怎么去做,還有很多實際操作的事,如果想了解怎么在這樣的大環(huán)境中找到理想的工作,歡迎來咨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