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情侣中文字幕电影,在线麻豆精品传媒,在线网站高清黄,久久黄色视频

歡迎光臨散文網(wǎng) 會員登陸 & 注冊

歷史上兩人做了同樣的事,先做的人卻不如后做的人有名,真是怪事

2022-01-13 18:13 作者:燕趙節(jié)度使  | 我要投稿

一次在隨便翻書,發(fā)現(xiàn)一件有趣的事。

比如說兩個人在歷史上都做了同樣的事,先做這件事的人卻不如后做這件事的人有名,這種情況在歷史上有很多。

我先寫兩個,博大家一樂。


1.法顯和唐僧

是個中國人都知道《西游記》,都知道唐僧。

唐僧在歷史上確有其人,就是玄奘。

玄奘本姓陳,名祎,唐朝洛陽緱氏(今河南偃師緱氏鎮(zhèn))人。他13歲出家,21歲受具足戒。


他曾游歷各地,參訪佛教高僧,學習佛家經(jīng)論。但各個高僧對佛法的解釋不同,各種佛家經(jīng)典也有出入,令玄奘十分困惑和苦惱。所以他于是決定西行求法,去佛教發(fā)源地印度求取真經(jīng),以解迷惑。

貞觀三年(629)玄奘即從長安出發(fā),沿著絲綢之路,經(jīng)過河西走廊,繞道新疆和中亞等地,南下到達中印度摩揭陀國王舍城。他進入當時印度佛教中心那爛陀寺,師從戒賢學習。

貞觀十九年,玄奘學成歸國,從原路返回長安。

他西行求法,往返十七年,旅程五萬里,所歷“百有三十八國”,帶回大小乘佛教經(jīng)律論共五百二十夾,六百五十七部。歸國后受唐太宗召見,住大慈恩寺翻譯佛經(jīng)。


他的傳奇事跡轟動了整個唐朝,人們爭相訴說他西行求法的故事。

但傳著傳著,許多人開始添油加醋,再加上佛教徒有意頌揚玄奘的路途艱辛和歷經(jīng)的磨難,正是因為有了一心求佛法和佛祖的保佑才能安然無恙的到達天竺,以此來弘法,擴大佛教的影響力。所以漸漸地玄奘西行取經(jīng)被蒙上了一層神話色彩,越傳越玄乎。到了后來就是我們看到的《西游記》……



而在玄奘西行求法之前,也有一個中國和尚去過天竺求法,而且比玄奘早了230年之久。

這個人叫法顯。

法顯(337年-422年),俗姓龔,平陽武陽(今山西省長治市襄垣縣)人,東晉、劉宋的高僧、旅行家、翻譯家。

法顯自幼出家為僧。

六十多年的閱歷,法顯深切地感到佛經(jīng)在翻譯過程中的矛盾、缺失、錯誤之處很多,甚至有的佛經(jīng)并不成套,無法讓人全部通曉其真意。有些佛教上層僧侶窮奢極欲,無惡不作,令人厭惡。

為了維護佛教“真理”,矯正時弊,65歲的法顯毅然決定西赴天竺(古代印度),尋求佛教真經(jīng)。



秦高祖(姚興)弘始元年(東晉隆安三年,公元399年),六十多歲高齡的法顯,與同學慧景、道整、慧應、慧嵬四人結伴,從長安(時為后秦都城)出發(fā)西行去天竺取經(jīng)。

他們前往天竺的路線和唐僧基本上一樣,都是從河西走廊來到新疆,經(jīng)過中亞南下,抵達印度。

法顯與師弟道整到達中天竺(其他人或者中途去世,或者留在中亞諸佛國),在摩竭提國巴連弗邑(華氏城)摩訶衍僧伽藍等處得到《大般泥洹經(jīng)》、《摩訶僧祇律》、《薩婆多眾律》、《雜阿毗曇心》、《摩訶僧祇阿毗曇》等佛經(jīng)。

法顯在天竺一邊學習一邊游歷,從北到南,又渡海去了斯里蘭卡。

與玄奘不同的是,法顯并沒有從來路回國,而是走的海路。

義熙八年(412年),法顯帶了多部佛教原文典籍,從海路回國,途中歷經(jīng)艱險,險些喪命。最后法顯在青州長廣郡牢山南岸(今青島市嶗山區(qū))上岸。

法顯65歲出游,歷經(jīng)十三年,前后共走了三十余國,回國時已經(jīng)七十八歲了。


法顯登陸后,次年到了建康(今南京),在道場寺翻譯經(jīng)書。

義熙十年(414年),他將自己的經(jīng)歷寫成《佛國記》。

五年后,法顯又來到荊州(湖北江陵)辛寺,元熙二年圓寂于此,卒時八十六歲。

至于他的同學道整,因為十分仰慕印度的沙門法則和眾僧威儀,追嘆東土僧律殘缺,于是就留住這里不回國了。


這就十分有趣了。

法顯早在東晉時期就去西天取經(jīng),一路上也是歷經(jīng)艱險,到達印度。在印度學習佛法后回國,翻譯佛經(jīng)弘揚佛法,和玄奘做了同樣的事。

但法顯在中國人中的知名度遠不如玄奘。

有人說,那是因為《西游記》中的唐僧是以玄奘為原型的。

那么問題來了:為什么法顯回國后,沒有人將他的事跡改編成《西游記》呢?

如果不是一些喜歡歷史的人,恐怕沒幾個人知道法顯。

有的歷史學者甚至說法顯是“東晉的唐僧”,這簡直是令人呵呵。為什么玄奘不是“唐朝的法顯”呢?有先來后到嗎?

寫到這里,我想如果高僧法顯大師早已經(jīng)四大皆空,根本不在乎這些后世的名聲。倒是我這個凡夫俗子還為他老人家鳴不平。

法顯大師一定會雙手合十,笑瞇瞇的對我說:“施主,你著相了?!?/p>


對了還有一個問題:既然法顯已經(jīng)取回了真經(jīng),為什么玄奘又要去取經(jīng)?

難道是因為佛經(jīng)太多,法顯回國時沒有帶全嗎?

有知道的嗎,請解答一下。


2.汪大淵和鄭和

鄭和下西洋是中國人航海歷史上的一件值得大書特書的事,其規(guī)模之大,歷時之長都是在當時世界上罕見的。


因為歷史書上介紹的少,所以給人一種誤解,就是認為在鄭和之前中國人似乎沒去過西洋。

但其實不然,至少在元朝時期中國人就已經(jīng)“下西洋”了,比鄭和早了幾十年的時間。

汪大淵(1311年-1350年),字煥章,江西南昌人,中國元代民間商人、航海家。


他曾于元明宗至順元年(1330年)及元統(tǒng)五年(1337年)兩此從當時中國最大的海港泉州出發(fā),航海到西洋各國,最西到達非洲的莫桑比克,最南達到澳大利亞達爾文港。


汪大淵到的地方可比鄭和遠多了?;貒?,他在泉州著 《島夷志略》一書,記述自己航海經(jīng)歷。流傳至今。


而可惜的是,鄭和的航海記錄現(xiàn)在已經(jīng)沒有了,據(jù)說是被明朝官員燒毀了。



無論從最早出海時間還是遠航最遠距離,汪大淵都要超過鄭和,鄭和在船隊規(guī)模和時間長短上則超過了汪大淵。

一般來說,人們都會銘記最早的開拓者,而不是后來的追隨者。

但如今鄭和在中國家喻戶曉,而汪大淵只有那些喜歡歷史的人才知道幾百年前中國也有這么一位偉大的航海家,曾到過那么遠的地方,讓我們這些后人也知道我們中國人的祖先在海洋時代也有強烈的冒險精神。


與《西游記》一樣,鄭和下西洋也被寫成了一本神魔小說《三寶太監(jiān)下西洋記》。作者是羅懋登,明朝萬歷年間人。作者將鄭和七次下西洋的史實敷衍描繪成神魔小說,希望以此來激勵明代君臣勇于抗擊倭寇,重振國威。


但這本書的文筆和故事情節(jié)遠不能跟《西游記》相比,所以流傳不廣,知名度也不高。


以上,也算是我看歷史上偶然發(fā)現(xiàn)的一個小問題吧,寫成小文,與各位同好閑聊。

歷史上兩人做了同樣的事,先做的人卻不如后做的人有名,真是怪事的評論 (共 條)

分享到微博請遵守國家法律
乌拉特前旗| 绍兴市| 广汉市| 怀化市| 西和县| 资源县| 隆昌县| 临泽县| 漳平市| 射阳县| 凤山县| 灵丘县| 佳木斯市| 武夷山市| 兴业县| 清原| 田阳县| 夏河县| 延边| 张家界市| 社会| 徐州市| 诏安县| 德令哈市| 新安县| 西平县| 延津县| 繁昌县| 石阡县| 镇平县| 任丘市| 花莲市| 老河口市| 芜湖市| 芒康县| 云梦县| 英吉沙县| 府谷县| 宜州市| 环江| 新巴尔虎左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