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之際李自成一度擁兵百萬,為何面對清軍毫無還手之力?

李自成是明末清初的重要人物,也是當時天下人以為的下一個大一統(tǒng)王朝的開國皇帝,鼎盛時期號稱擁兵百萬之眾,雖然是號稱但七八十萬還是有的。結果卻戲劇性的快速崛起快速消聲滅跡,這是為什么呢,今天貧道來說說。
其實有時候如果是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的情況,那么再多的人也沒什么用,被如狼似虎的清兵打的屁滾尿流也屬正常。
李自成起于草莽之中,戰(zhàn)于明末天災之時,借了明軍疲于應付清軍的東風,才可以一路看似驚險實則幸運至極的開啟不死小強狀態(tài)攻進北京城逼死崇禎帝成就大業(yè)的。
正所謂站在風口豬都可以飛起來,李自成就像那頭豬一般站在風頭,湊對了時機,開創(chuàng)了像其他開國皇帝開國初期那般大成就。但問題在于同樣翱翔于天際,那些開國皇帝是真的大神,可以飛的自由自在,李自成這頭豬飛起來了,卻沒有待下來的實力,最后只能以火箭般的速度掉下去,然后摔死,成全了入關摘桃子的清朝。
李自成的崛起其實很戲劇性,首先他的兵源是無窮無盡的廣大農(nóng)民群眾。(來自貧道獨家原創(chuàng))因為明末亂世恰逢小冰河時期,天災延綿不絕,腐朽無能的朝廷賑災無力,崇禎帝下的罪己詔也是無用,導致了北方大地災民無數(shù),易子而食都成為常態(tài),老百姓最基本的飯都吃不飽都活不下去了,走投無路之下造反起義的比比皆是。
而李自成抓住了農(nóng)民大規(guī)模起義的機會,提出了“均田免賦”的口號??芍^是恰到好處,就像一群人漫無目的的前行時,有人亮出一盞燈大家蜂擁而來一般,兵源是源源不斷。
兵源有了,那么崛起的時機呢?

李自成崛起的時機其實更是好到爆,就像當年站在風口的豬一般。李自成的風口就是明朝與后金(清)的戰(zhàn)爭,面對內(nèi)有李自成等農(nóng)民起義軍,外有清軍的進攻,明軍是疲于兩線作戰(zhàn)。
像崇禎十一年,面對楊嗣昌的圍剿李自成被打的狼狽的剩下十一騎逃走,末日終于要來臨。結果清軍來犯邊關告急,圍剿的官兵調(diào)到前線,李自成也算是逃過一劫。
而李自成就是趁著明軍兩線作戰(zhàn)疲于應付的空子崛起了,最后完成了滅明大計。
但豬終究是豬,不可能永遠站在風口也不可能永遠一直在天空飛著。李自成戲劇性崛起以后,建立的大順政權取代了明朝的位置以后,卻并沒有達到相應的高度,比如說關外的清軍,李自成下意識認為明朝跟清軍的恩怨與自己沒關系,因為沒有足夠的重視,只是自信滿滿的招降吳三桂,再象征性派唐通的八千人馬前去共守山海關,結果招降吳三桂不成,還被吳三桂勾結清軍打了一個伏擊戰(zhàn)。
當然說歸說,李自成的能力還是可以的。招降吳三桂不成以后,李自成帶領農(nóng)民起義軍中很有戰(zhàn)斗力的老營大概六萬人馬前去山海關,其行軍速度也是夠快的。但只能說李自成有將才卻沒有帥才,忽略了關外清軍,結果與吳三桂激戰(zhàn)之時,被多爾袞率軍打了一個措手不及,而農(nóng)民起義軍中最具戰(zhàn)斗力的老營也在此戰(zhàn)中折損了大部分,剩下的農(nóng)民起義軍成為了真正的烏合之眾。
回到北京以后不久,李自成匆匆稱帝以后,燒了紫禁城,匆匆撤回北京。身為大順皇帝李自成這樣急匆匆的逃跑,后面防守的人自然沒有斗志,清軍入關以后大順軍隊是不堪一擊一瀉千里,李自成這個不死小強也強不起來了,被打的一蹶不起,最后死于農(nóng)民之手,也是搞笑至極。
其實李自成這種人就是典型的可以打破舊世界,卻無力維持新世界秩序,因此引發(fā)更大動亂之人。這種人只適合搞破壞,只適合當個將軍什么的,真讓他坐上一國之主的位置,達不到那種高度,就是真有一百萬軍隊,也是白搭。

喜歡這篇文章的轉(zhuǎn)發(fā)和點個贊長按5秒給個三連,順便關注天天,關注天天不易走偏,人均壽百,年入千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