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jì)錄片《千古風(fēng)流人物》李商隱解說詞臺詞丨第1集:知遇之恩

在晚唐有一位飽受爭議的詩人,他一生仕途坎坷,顛沛流離,掙扎于黨爭的夾縫,在恩主家與岳父家的對立關(guān)系中進退維谷,直至潦倒而死,他就是李商隱。
打開史書,無論是《舊唐書》《新唐書》還是《唐才子傳》,除了他詩歌取得的成就無法抹殺外,對李商隱個人操守的評價無疑是虛偽淺薄、背恩負義,沒有品行,受到人們的恥笑、譴責(zé)與排擠。
這個今天我們所崇拜的大詩人究竟做了什么事?竟然受到了當(dāng)時士大夫的集體攻擊,而且還完整無缺地記載到了史書之中。
李商隱一生遭人誤解,生活中充滿了艱難與困惑,而這艱難與困惑竟可以說是它與生俱來的。
約公元813年李商隱出生于獲嘉縣縣衙,父親李嗣額手稱慶,作為家中長子,父親自然希望他將來能光耀門庭,遂取名商隱。商隱之名取義于秦末漢初之際隱于商山的四位高士,即后世所謂“商山四皓”,四人后來因張良之薦出來輔佐漢高祖的太子安定儲位,李嗣給孩子取名商隱,是企盼他如四皓待時而出,成為帝王之佐。
宋金鼎:李商隱出生在一個小官僚的家庭,他的高祖曾祖祖父都做過縣令、縣尉,他的父親李嗣做獲嘉縣令,李商隱就是在獲嘉出生的。
唐朝雖然實行科舉制,但是考卷并未糊名,所以終究還是一個講究門第的社會。衰微的門第不能給李商隱的事患帶來幫助,以至于后來他對外宣稱自己是大唐皇族血親,但最終也沒有得到官方認可。
公元815年,任期已滿的李嗣被聘請為浙東觀察使幕僚,從此李商隱跟著父親走上了離鄉(xiāng)漂泊的途程。這時他還是個三歲左右的幼童,根本不會知道這次遠游的意義。在了解他一生糟際的我們看來,他兒時的這次遠游似乎竟成了他一生命運的象征和預(yù)演。
于賡哲:我們說的這個幕府,其實這個幕府這個詞出現(xiàn)得很早,甚至有人說史記里邊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它指的是軍事將帥,底下的幕僚班子,到了唐朝中晚期,這個時候的幕府就相當(dāng)重要了。因為這個時候中央權(quán)威衰落,地方勢力做大,這個時候就開始與中央爭奪人才了。而且那個時候很多年輕的士人他們想當(dāng)官的話,他們往往選擇的就是先到地方上,就是給這些地方的長官當(dāng)幕僚,也就是進入幕府,然后由這個渠道然后再正式的授予他們官職來當(dāng)官。
李家從李商隱曾祖父起,父系中一連幾代都過早病故。李商隱約10歲時,父親李嗣病逝于幕府,一家人失去了在浙江生存的條件,唯一的辦法就是回到家鄉(xiāng)滎陽。
——待更——
如需整理紀(jì)錄片《千古風(fēng)流人物》解說臺詞,可找公眾號【小小臺詞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