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我們來聊聊中國太極八卦圖的由來以及韓國國旗的起源。
“太極”出自中國古典《易傳·系辭上》:“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指派生萬物的本源。 到北宋時,形成了陰陽魚組成的太極圖,并成為中國道教的標志。 因此一般認為韓國旗里的太極圖是高麗時代以來從中國傳入的。



韓國國旗
韓國國旗,又名太極旗
韓國國旗,又名太極旗(朝鮮語:???/太極旗?Taegeukgi),是韓國標志性旗幟和國家象征。太極旗長寬比例為3:2,由白色底,藍紅兩色太極圖和乾、坤、坎、離四卦組成。1949年3月25日,韓國文教部審議委員會在確定國旗時對太極旗的解釋是白色代表著大地;中間藍色和紅色的太極兩儀分別代表著陰陽;左上角的乾代表著天、春、東、仁;右下角的坤代表著地、夏、西、義;右上角的坎代表著水、秋、南、禮;左下角的離代表著火、冬、北、智[1]:36-37。
含義
韓國國旗的太極和八卦思想來自中國的《周易》。和諧、對稱、平衡、循環(huán)、穩(wěn)定等原理,代表著對宇宙、對人生的深刻思考。以太極為中心,四角的卦分別象征陰陽互相調(diào)和,乾卦代表天空,坤卦代表大地,坎卦是月亮和水,離卦為太陽和火,各個卦還象征著正義、富饒、生命力和智慧。國旗底色為白色,象征韓國人民的純潔和對和平的熱愛。
1876年,隨著《江華條約》的簽訂,朝鮮打開國門,而設計國旗之議也萌生了。朝鮮國旗的第一個設計方案是由清朝駐日使館參贊黃遵憲提出的,1880年9月,黃遵憲撰寫了一本小冊子《朝鮮策略》,贈與訪問日本的朝鮮修信使金宏集,在《朝鮮策略》中建議朝鮮“奏請陸海諸軍,襲用中國龍旗為全國徽幟”[9];同年11月,清駐日公使何如璋在致北洋大臣李鴻章的報告也有提到:“若朝鮮既經(jīng)開港后,應飭令彼國襲用中國龍旗,或圍繞以云,微示區(qū)別,以崇體制?!盵10]李鴻章也對朝鮮襲用中國龍旗的方案表示同意,他在1881年2月26日與朝鮮官員李容肅會談時說:“今貴國王自用之旗,據(jù)稱是畫方龍旗,亦與中國龍旗相仿,自可以畫龍旗為國旗,即作航海旗標。定于應用之先,將龍旗尺寸、顏色繪具圖式,咨明本大臣衙門,以咨核奏咨行?!盵11]
然而,朝鮮王朝似乎對清朝的建議不以為然,1882年,清朝協(xié)助朝鮮與美國簽訂《朝美修好通商條約》,在條約簽訂前一天的5月21日,朝鮮官員李應浚設計了一種國旗方案,翌日,負責協(xié)助朝鮮締約的清朝官員馬建忠對朝鮮全權大官申櫶說道:“昨李應浚袖至旗式,似與日本相混,貴國旗式究竟何若,前黃參贊謂貴國宜用中國龍旗,以仆觀之,似亦未安?!瘪R建忠在否定了先前的中國龍旗方案后,又想出一種新方案,他說:“吾想貴國國旗,可用白底、青云、紅龍,惟龍用四爪,暗示區(qū)劃。何以區(qū)別?只在四爪五爪耳。青云者,亦取云從龍之意,君臣以民為本,故質用白色?!盵12]但在5月27日,朝鮮方面以“紅龍青云制造須費工”為由婉拒了馬建忠的提議,并主張采用“紅質中青白合成圈子”作為國旗,馬建忠又建議道:“前議此事后,曾思仍用白底,中用太極圖,外周用八卦,則恰合八道之數(shù)。八卦純用黑色為顯,太極用半紅半黑,旗外又緣以紅色,何若?”[13]這個方案亦不見朝鮮采用?!冻佬藓猛ㄉ虠l約》締結前后中朝兩國關于國旗方案的折沖是太極旗最早的醞釀,而李應浚設計的方案與現(xiàn)在太極旗相比只是無卦而已(因此被馬建忠評為“似與日本相混”),被認為是韓國國旗最早的雛形。后來在美國發(fā)現(xiàn)的1882年著作《航海國旗幟(Flags of Maritime Nations)》發(fā)現(xiàn)了配有四卦的太極旗,一些學者認為是李應浚設計的方案,因此認為太極旗的實際創(chuàng)始人是李應浚。[14]
1882年朝鮮爆發(fā)了反日的壬午兵變,其后日本強迫朝鮮締結不平等的《濟物浦條約》,規(guī)定朝鮮須派使臣向日本謝罪。于是在1882年9月,朝鮮政府以錦陵尉樸泳孝為謝罪兼修信使,出使日本。臨行前樸泳孝就國旗問題請示國王高宗,高宗授權樸泳孝必要時可制作并使用國旗。1882年9月22日,在前往日本的“明治丸”號輪船上,樸泳孝、金玉均等參酌英國駐朝領事阿須敦(W. G. Aston)和英籍船長杰姆士(James)的意見,以太極四卦為圖案,設計出了最早的太極旗。于是韓國國旗便在“明治丸”號上誕生了。10月3日(陰歷八月二十二日)樸泳孝在給本國的報告中記錄了太極旗誕生的狀況:
國旗標式在明治丸中與英領事阿須敦議到,則伊言該船船長英人周行四海,慣識各國旗號,又各色分別遠近異同,均能洞知云,故與之商議,則太極八卦之式特別出色,然八卦分布,頗覺稠雜不明,且于各國之仿制,甚不便易,只用四卦,劃之四角,則更佳云。又言外國國旗外,必有君主之旗標,蓋仿樣于國旗,而設采設紋,繁鮮最好云。國旗大中小各一本,使該船長裁制,小一本,今修啟上送主上。旗號太極中居,八卦拱布于旗之邊幅恐好,質則專用紅色,似屬鮮明也。既與各國通好之后,凡出使者,禮不得無國旗,為遇有各港口各兵艦載炮六門以上者,則必有祝炮以禮待之,伊時當揭該國使臣國旗而別之。又遇有約各國各等慶節(jié),有懸旗相賀之禮,各國公使相會,以國旗表坐次,均此各件,闕不得制帶國旗。而英、美、德、日各國均請仿畫而去,此系布明于天下者也。[15]
太極旗誕生后,樸泳孝一行就將其廣為使用,他們一登陸日本就在客店外懸掛太極旗,樸泳孝描述道:“新制國旗懸寓樓,旗竿白質而縱方,長不及廣五分之二,主心畫太極,填以青紅,四隅畫乾坤坎離四卦,曾有受命于上也。”[16]其后他們在外交場合中也頻頻使用太極旗,引起各國使節(jié)和日本各界的注目,“英、美、德、日各國均請仿畫而去”。其中日本《時事新報》登載了太極旗圖樣(見右圖左一),并報道了太極旗誕生的經(jīng)過。[17]1883年3月6日(陰歷正月二十七日),朝鮮王朝正式?jīng)Q定以太極旗為國旗。[18]?1897年后又成為大韓帝國國旗。后來經(jīng)過一些微小的變動,最終形成了今天的太極旗樣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