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的三個我之本我
有一種說法,三個的德國人改變了人類對自身和社會的認識,他們分別是精神分析大師弗洛伊德,無產階級的革命導師馬克思以及自由辯證法的集大成者黑格爾。
其中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開辟了人類認識自身的新境界,特別這個理論對哲學、文學以及影視藝術理論的影響,甚至超越了其對心理學的影響,當然另外兩位大師在現(xiàn)代學術界同樣在經(jīng)濟學界和哲學界也不如其在文學和藝術界的影響。
三者都從社會科學中被排擠到了文學和藝術領域,也許因為這三者的理論過于晦澀,以至于難以滿足現(xiàn)代性社會生產的需要,然而藝術天然地對于晦澀有著包容的學科卻在吸收了三者的理論后,造就了后現(xiàn)代藝術中那種同樣晦澀難懂,卻高深莫測的印象。
拋開佛洛伊德的那些繁瑣的理論,以及一些不合時宜的觀點,本文針對其理論中關于三個我的理論重新進行思考,以及看看為何佛洛伊德理論會在文學和電影藝術中大放異彩的原因。
佛洛伊德的三個我,中文翻譯為本我,自我和超我,英文用的是Id,ego和superego,我們先來看看一切的根源,本我Id。
許多科普都將佛洛伊德的本我理論簡單地和欲望劃等號,盡管本我當中確實包含欲望,但本我實際上并不是某種特定的觀念或是能夠具象化出某種具體事物的玩意兒,它是一種結構。
并不存在組成這種結構的類似于物理學上夸克的東西,本我的結構并沒有組成本我的基礎,一切都一種結構化的描述。
一般的心理學教材中介紹本我時會將其描述為“本我遵循著快樂原則”,但這種描述并不完整,本我中當然含有快樂原則的結構,但還有比快樂原則更深層次的結構,那種構成快樂原則的結構,佛洛伊德稱之為強迫性重復原則,由此產生了快樂原則或稱其為生本能,以及另一種顯而易見的結構-------死本能。
佛洛伊德最初也以為快樂原則是一切的原動力,那種原始的欲望中產生的名為力比多的力量,然而在其晚期的研究中發(fā)現(xiàn),人似乎有一種對消極力量的追求,這無法再用快樂原則去解釋,于是對這種消極力量的研究中誕生了死本能,一種與快樂原則處處相對的向往,最后通過對兩種本能的分析和實驗,最終提出了超越快樂原則,即強迫性重復才是本我的底層性結構。
強迫性重復主要表現(xiàn)為對某一行為和思維的重復,用電腦去類比的話,強迫性重復就是計算機運算程序的模式,一般來說所有的計算機程序的底層計算模式都是窮舉法,舉個簡單的例子,比如要設計一個程序讓機器人自己移動,為了避開障礙物,程序員會要求機器人碰到障礙物就左轉,那么這個程序設計的邏輯是不停向前進,前進本身就是一個不斷重復的程序,然后碰到物體就左轉,前進-碰到障礙物-左轉,這也就行成了重復,于是我們會看到機器人似乎在自己移動了。而我們在嬰兒身上也能看到類似的重復行為,人類行走避開障礙物的過程上也是一個不斷的重復,即移動--看到障礙物--避開。
從某個角度看,人腦和電腦的底層運行邏輯幾乎是差不多的,生命之所以是生命,正在于這種自我不斷重復的過程,這個重復的過程和周圍環(huán)境發(fā)生交互后打斷了原來的重復并產生新的重復,因此說人類的本質的復讀機,并非笑話。
這種強迫性重復本身對生或死沒有傾向,只是在主體體驗到生或死的感受后,本我驅使自我不斷去重復那些快樂或是痛苦的過程,在這些重復結構中的一些,因為恰好適應了周圍環(huán)境并被dna記錄并保存下來,于是氣質這種東西出現(xiàn)了,當然這個過程比較復雜,這里按下不表。
強迫性重復原則為何會出現(xiàn),這和生命出現(xiàn)時那種不斷形成自相似的情況也許有某種聯(lián)系,當然這僅僅是生物學上的猜想,但發(fā)現(xiàn)“本我”的這個根本性原則為人類許多行為背后的原因提供了更強的解釋力,并且為許多心理疾病的成因提供了新的思路。
阿斯伯格綜合癥,也被稱為自閉癥,很有可能與這種強迫性重復有著密切關系,自閉癥的兒童可能因為陷入了這種強迫性重復的本我結構中無法自拔,才表現(xiàn)出了自閉的現(xiàn)象,而沒有自閉癥的孩子通過與環(huán)境的互動產生了“自我”,“自我”打斷了這種強迫性重復,并賦予了孩子我與非我的區(qū)分,從此人有了自我意識,但自閉癥孩子的“自我”發(fā)展不完善或沒有發(fā)展出自我,于是陷入了強迫性重復中無法自拔。
后面我就就要談到自我是如何產生和發(fā)展,但回過頭來還是要把本我的問題再說一下,弗洛伊德的關于本我的理論同樣對文學及藝術鑒賞和創(chuàng)作提供了一種全新的解讀視角,為何作品能夠引起觀賞者共鳴,如何創(chuàng)造出引起他人情緒的作品,秘密可能全在本我的理論中能夠得到解釋。
既然生命的本質是一種重復,那么美可能也是一種重復,不管是悲劇還是喜劇,都在試圖讓觀眾在作品中重復感受到一種重復的結構,諸如排比、反復、遞進這類的手法,好的重復效果能夠深入觀者的本我結構中,使其沉浸,一旦一部藝術作品接入了觀者的本我重復性結構中,美感就產生了。
因此,佛洛依德對本我這個范式的構建,幾乎是劃時代的,其影響了整個歐洲的近現(xiàn)代哲學和美學的發(fā)展,對心理學的影響更是不言而喻,但嚴格來說,弗洛伊德的理論并不是一種心理學理論,其更像一種類哲學理論,這個問題后續(xù)將放在對精神分析法的解析中進行闡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