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看心,六十看耳,七十看命”:你的身體,暗藏命數(shù)

01
在網(wǎng)絡(luò)上,有人提出了一個問題,為什么每個人的性格和樣貌,都各不相同呢?
人們有什么性格,就會有什么樣貌,因為這兩者是相輔相成的。老天賦予我們天生的性格的同時,也賦予了我們相對應的相貌。
談到相貌,不少人都誤解了,認為相貌就是外表的意思。實際上,相貌不僅僅指外表,還指人之內(nèi)心,以及整體的氣質(zhì)和形象。
看別人一眼,我們就會產(chǎn)生第一印象。感受別人的氣質(zhì),我們就能摸清楚他們的性格。觀察他們的一言一行,我們就能知道這個人命數(shù)如何,是否值得交往。
所謂“相由心生,言隨心表”就是這個道理。我們身體的每一個部分,不僅會將我們真實的一面表現(xiàn)出來,還會影響我們的命數(shù)。
要知道,影響命數(shù)的,不僅僅是天意,還有我們所擁有的內(nèi)在和外在的相貌。

02
既然談到相貌影響命數(shù),那我們不妨思考一個問題,年過五十的中年人,其關(guān)鍵的相貌,集中在哪一個方面呢?毫無疑問,便是“心”。
心,其實是內(nèi)在的相貌。心如何,人之念頭就如何,人之一言一行也如何。越是在瑣事纏身的中年期,我們越是要保證“內(nèi)心”的清明。
所謂“五十而知天命?!比绾胃惺芴烀??用眼看,看不清楚。唯有用心,才能感受出來。正如王陽明所言,心即是真理,心即是宇宙。
你聽到別人說了你幾句,但你毫不在意,內(nèi)心也毫無波瀾。你自己也很疑惑,年輕的時候,只要聽到別人罵自己,就會生氣。如今,為什么就不生氣呢?
因為你的心境,早已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在你看來,別人說什么,那是別人的事兒,沒必要放在心上。與其糾結(jié),不如活得簡單、淡然一點比較好。
或許,知天命的本身,就是要“煉心”。當你未曾看到這花的時候,那你的心就會無視這些花。當你看到這花的時候,或許它也就存在了。
說得直白一點,人到五十,養(yǎng)成良好的“心態(tài)”,后半生絕對有福。

03
既然五十歲要看“心”,那六十歲,要看什么呢?就是人之耳朵。
有道是“六十而耳順?!钡搅肆畾q,就該聽得進所有人的話了。不論這些話是好聽的話,還是難聽的話,我們不僅聽得進,還能立馬消化。
談到“耳順”這個問題,其實很多人會疑惑,為什么非要到六十歲,才能聽得進別人所說的話呢?六十歲,就是一個甲子。
在一個甲子當中,我們會明白“枯榮興衰”的定數(shù),基本把紅塵俗世當中的事兒,都經(jīng)歷了一遍。人間的真相也看透了,那人自然就活得通透了。
外人說什么,我們能聽得進去。親人說什么,我們也能聽得進去。有道理,那就接受。沒有道理,那就讓這些愁緒隨風而去,不會對自己造成任何的影響。
就跟“水”一般,能夠接受萬事萬物,也不排斥任何的生物,不僅低調(diào),而且樸素,那水就成為山谷當中的王者了。
人到六十,就該讓自己“上善若水”。耳朵聽得進別人的話,不會輕易排斥別人,心境愈發(fā)清明,那余生,又會糟糕到哪里去呢?

04
自古以來,人們都感慨,人生七十古來稀。
說得直白一點就是,到了古稀之年的人們,能夠多活一天,就等于多賺一天。因為七十歲之后,拼的就是人之“命”了。
有些人的精力快耗盡了,油盡燈枯,這是他們的命數(shù)。有些人到了七十歲,就臥病在床,晚年悲慘,這也是他們的命數(shù)。越是晚年,命數(shù)越難改變。
孔子之所以強調(diào)“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就是因為知曉了命數(shù)的人們,早已可以順其自然地活著了,并不存在任何不自然的觀念和心理。
遇到瑣事,不再糾結(jié);碰到仇人,能一笑泯恩仇;看到自己不喜歡的東西,也能接納。這當中的關(guān)鍵就是,我們認清楚了自己,也接納了自己。
正如古希臘哲學家所言,每個人的最終使命,就是找到并且接納真實的自我。
自己是什么人,不抵觸。這輩子的命,到底是勞碌命,還是富貴命,不執(zhí)著。佛說,要放下。但佛忘了說,沒有一定的年紀,根本就放不下。
人過七十,珍惜每一天生活的時光。因為七十歲后的每一分和每一秒,都是老天的恩賜。

05
寫到最后
人這一生,那是很有意思的。我們都在不斷地經(jīng)歷,以及不斷地完善自己。外在也好,內(nèi)在也罷,愈發(fā)變得成熟起來。
很喜歡這么一句話:“我們每一次的改變,都給余生的歲月,增添了光彩?!?/p>
不論到了多少歲,都要“和光同塵”地活下去,讓內(nèi)心清明,讓性情淡然,順從天意,順從命數(shù)。如此而已。
文/舒山有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