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勝跡·西北地理」“先有媼圍城,后有武威郡”這個說法是從哪里來的 ???

武威大馬文化傳媒
NO.0013?- 西北勝跡?西北地理
西漢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漢武帝劉徹在河西走廊正式設(shè)置了“武威”、“酒泉”兩郡。十年后的西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漢武帝又從上述兩郡中析出了“張掖”、“敦煌”二郡,并稱為“河西四郡”。史料明確記載:「(漢武帝)分武威、酒泉地置張掖、敦煌郡,徙民以實之」
匈奴分裂,北匈奴西遷,南匈奴內(nèi)附。典故【匈奴西來,烏孫遠(yuǎn)盾】就是這么來的。匈奴諸部中「屠各最豪貴,故得為單于,統(tǒng)率諸種」的休屠國太子金日磾獻(xiàn)款歸誠,逐漸融入華夏。

武威金氏,七世內(nèi)侍終成西北第一勝族。位于江蘇蘇州的金氏、福建福安市賽岐鎮(zhèn)宅里村的金氏、河南省鶴壁市的赫連氏、安徽省皖南東至縣南溪古寨金氏、甘肅省蘭州市榆中金崖鎮(zhèn)金氏、浙江省浦江縣鄭宅鎮(zhèn)后路金村金氏、山東省文登市叢氏等,皆為金日磾后裔。
武威郡建立后,漢武帝開始了僑置移民,力圖改變“河西地空”的不穩(wěn)定性。河西移民從媼圍縣進(jìn)入武威郡,故有【先有媼圍城,后有武威郡】的說法。
漢武帝在北地郡的基礎(chǔ)上增設(shè)武威郡?!稘h書?地理志》記載:武威郡涼州郡轄姑臧、張掖、武威、休屠、揟次、鸞鳥、媼圍、蒼松、宣威十縣,以姑臧(涼州)為治所。請注意媼圍縣這個地方,媼圍縣治今白銀市景泰縣蘆陽鎮(zhèn)吊溝古城。《水經(jīng)注??卷二?河水》河水又東北過武威媼圍縣東,可以佐證。
媼圍縣東的黃河水,滋養(yǎng)著天府之國武威郡。造就了雍涼平原的水草豐茂,「涼州之畜天下繞」果然是名不虛傳!細(xì)讀媼圍城的歷史沿革,涼州城的繁華躍然紙上!

西漢元封三年(前108年),西漢朝使者出使西域被殺,漢武帝命大將趙破奴等率軍過武威郡穿越陽關(guān)、玉門關(guān)西進(jìn),攻占樓蘭、姑師。武威郡涼州郡轄姑臧、張掖、武威、休屠、揟次、鸞鳥、媼圍(今白銀景泰)、蒼松、宣威十縣,以姑臧(今涼州)為治所,元鼎六年(前111年),從武威郡分出張掖郡。
新朝王莽,改涼州曰雍州,歸新朝管轄,武威郡(張掖郡)統(tǒng)轄:姑臧、張掖、媼圍(景泰縣)、播德、敕虜、郭楚、官楚(宣威縣)、西楚(武威縣)、南楚、北楚、傳武、勒治、揭虜、羅楚、居成、左騎、晏然(休屠北部都尉)、張掖屬國,十六縣一屬國,姑臧縣為雍州州治。
東漢永初五年(111年),武威郡治姑臧縣,初領(lǐng)姑臧、張掖、武威、休屠、揟次、鸞鳥、樸褱、媼圍、宣威、倉松10縣。永初五年(111年)左右,鹯陰、袓厲2縣及顯美縣來隸,設(shè)有休屠屬國左騎1官治1城,張掖屬國共計15縣。
東漢興平元年(0194年),六月漢獻(xiàn)帝劉協(xié)分涼州河西四郡為雍州。涼州分出河西置雍州,設(shè)雍州刺史,雍州治武威姑臧,領(lǐng)14縣,為姑臧、張掖、武威、休屠、揟次、鸞鳥、撲褱、媼圍、宣威、倉松、鹯陰、祖厲、顯美、左騎千人官。管轄酒泉、張掖、敦煌、張掖居延屬國。
曹魏黃初元年(0220年),魏文帝曹丕于十月重置涼州,轄武威等7郡,州治武威郡姑臧縣,武威郡領(lǐng)姑臧、宣威、武威、揟次、倉松、顯美、驪靬、祖厲、休屠、鸞鳥、撲■、張掖、鹯陰、媼圍共14縣。涼州牧的政府駐地姑臧,為曹魏的畜牧基地,以供應(yīng)馬匹釀酒著稱。

*武威,古稱涼州、雍州、雄州、雍涼、姑臧、神鳥、西涼、屠各、獨(dú)孤、休著各、酋涂、浮圖、休屠、大涼、西州、武定、武興、涼城、蓮花城、七級城、雍城、俠都、涼都。《后漢書·光武帝記》注釋:“武威郡,故城在今涼州姑臧縣西北,故涼城是也”。
*本文為武威大馬文化的原創(chuàng)文章,首發(fā)自微信公眾號。所用圖片皆由武威大馬文化實景拍攝。*本文如有錯誤遺漏,還請各位方家批評指正。*「西北勝跡」「西北勝族」系列文章,未完待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