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情侣中文字幕电影,在线麻豆精品传媒,在线网站高清黄,久久黄色视频

歡迎光臨散文網 會員登陸 & 注冊

法律邏輯學

2023-04-18 22:04 作者:答案資料  | 我要投稿

第一章 緒論

一, 什么是邏輯學:

邏輯學是指研究思維的形式及其規(guī)律的學科。

思維是指人腦借助于語言,運用概念,判斷和推理,對事物奇跡屬性作出抽象的,概括的和間接的反映。

思維形式是指不同的思想內容中所共同具有的結構方式。

(1) 所有法律都是強制性的。

(2) 所有犯罪行為都是違法行為的。

用符號表示:“所有S都是P”

其中,“所有”,“都是”稱為邏輯常項,“S”,“P”稱為邏輯變項。

(1) 所有法律都是強制性的,有的行為規(guī)范是法律,所有,有的行為規(guī)范是強制性的。

用符號表示:所有M都是P,有的S是M,所以有的S是P。

邏輯規(guī)律分為基本的邏輯規(guī)律與非基本的邏輯規(guī)律。

基本的邏輯規(guī)律是指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

非基本的邏輯規(guī)律是指存在于脫離論證中等特定思維形式中的特殊規(guī)律,常被稱為邏輯規(guī)則。如三段論的規(guī)則,論證與反駁的規(guī)則等。

二, 學習邏輯學的意義:

1, 學習邏輯學有助于人們準確地,嚴密地表述和論證思想。

2, 學習邏輯學有助于人們揭露詭辯,反駁謬誤。

詭辯是指似是而非的辯論。

謬誤是指思維認識上的錯誤。

3, 學習邏輯學有助于人們理解和掌握其他各門學科知識。

三, 法律邏輯學的含義:

法律邏輯學是一門具有特殊性的邏輯學應用學科。一方面,它將邏輯學的基本知識和基本原理應用于法律和司法活動過程,從未探討涉法思維活動的一般邏輯形式與邏輯規(guī)律;另一方面,它要結合法律與司法活動的特殊性,研究設法思維活動的特殊思維形式及其合理性規(guī)則。


第二章 概念

一, 什么是概念:

概念是反映對象特有屬性或本質屬性的思維形式。

二, 概念與語詞:

1, 聯系:語詞是概念的語言形式,概念是語詞的思想內容,二者緊密聯系不可分割的。

2, 區(qū)別:概念和語詞之間并不是一一對應的。

(1) 任何概念都必須通過語詞來表達,但不是所有的語詞都表達概念,實詞表達概念,虛詞不表達概念。

(2) 同一概念可以用不同的語詞來表達。

(3) 一個語詞在不同的語境中,可以用來表達多個不同的概念。

3, 法律概念的特征:

(1) 法律概念具有明確性。如“人犯”和“罪犯”

“人犯”是指觸犯了刑法并依法應對其采取強制措施或已采取強制措施但未被判決的刑事案件被告人。

“罪犯”是指觸犯了刑法且被人民法院依法判處了刑罰的人。

(2) 法律概念具有可操作性。

對法律概念不僅要抽象層次上對其進行界定,而且還要從經驗層次上,即可用感知的,可觀


察的,可量度的事物和顯示對其進行說明。

如“同居”,廣東法院界定其是指配偶者與婚外異性共同生活,關系相對穩(wěn)定,且共同生活的時間達到3個月以上的。又如“消費者”

三, 概念的內涵和外延:

概念的內涵是包容于概念中的被指稱的那類具有特有屬性。

概念的外延,就是客觀世界中具有內涵反映的特有屬性的內一個對象。它表明概念指稱的對象范圍。

內涵,外延成反比關系,內涵越多外延就越少,內海越少外延就越多。

四, 概念的種類:

(1) 單獨概念與普遍概念:

所謂單獨概念,就是其外延只有一個特定對象的概念,專有名詞表達單獨概念。

所謂普遍概念,就是其外延有兩個或兩個以上乃至無窮多個對象的概念。普通名詞表達普遍概念。

(2) 集合概念與非集合概念

集合概念外延是指稱的對象都是集合體,而非集合概念外延指稱的對象則不是集合體,而是各個個體或個體具有的某種性質。

集合體是指由若干相同個體聚合而成的群體。

(3) 正概念和負概念:

正概念是指具有某種性質的概念。

負概念是指不具有某種性質的概念。

五, 概念的外延間的關系:

1, 相容關系:

概念的相容關系是指兩個概念的外延間存在重和部分,具體可分為以下幾種:

(1) 全同關系:

如果S,P兩概念間的外延完全重合,則S,P兩概念的外延是全同關系。

(2) 真包含關系:

如果S概念的外延大于并包含了P概念的全部外延,則S,P兩概念是真包含關系。如“違法行為”與“犯罪行為”,“法院”與“基層法院”。

(3) 真包含于關系:

如果S概念的外延小于并包含于p概念的外延,則s,p兩概念是真包含于關系。如“動物”與“生物”,“盜竊罪”與“侵犯財產罪”。

(4) 交叉關系:

如果s,p兩概念的外延有且只有一部分重合,則s,p兩概念是交叉關系。如:“律師”與“婦女”,“法官”與“法學家”。

2, 不相容關系:

不相容關系又稱全異關系,獅子吼s,p兩概念的外延沒有任何部分重合。如“合法”與“非法”,“法院”與“律師”。

不相容關系又可分為“矛盾關系”與“反對關系”兩種。

(1)矛盾關系:

如果s,p兩個不相容概念包含于同一屬概念中,并且s,p兩概念的外延之和等于其屬概念的外延,則s,p兩概念是矛盾關系。如:“爭議戰(zhàn)爭”與“非正義戰(zhàn)爭”。

(2)反對關系:

如果是s,p兩個不相容概念包含于同屬概念中,并且s,p兩概念的外延之和小于其屬概念的外延,則s,p兩概念是反對概念。如“大學生”與“小學生”,“受賄罪”與“盜竊罪”。

六, 定義:

1, 定義是以簡明的方式揭示概念內涵的邏輯方法,

任何一個定義都由三部分組成:被定義項,定義項和定義聯項。被定義項就是通過其他詞語來揭示其內涵的概念,通常用“Ds”表示。

定義項就是用來聯結定義項和被定義項的詞項,通常用“Dp”表示。

定義聯項就是用來聯結被定義項和定義項的概念,現代漢語中常常用“是”,“即”,“所謂···就是···”等來表示。定義的一般形式為:

Ds就是Dp。

2, 下定義的方法:

(1) 屬加種差含義:

即通過揭示被定義項的鄰近屬和種差來下定義的方法,其形式為:

被定義項=種差+鄰近屬定義項

3, 定義的規(guī)則:

(1) 定義必須相應相稱:

所謂定義必須相應相稱,就是指定義項的外延與被定義項的外延必須是全同關系。

違反這一規(guī)則,如果定義項的外延大于被定義項的外延,就會犯“定義過寬”的邏輯錯誤;如果定義項外延小于被定義項的外延,就會犯“定義過窄”的邏輯錯誤。

(2)定義項中不得直接或間接包含被定義項。

違反這一原則,如果定義項中直接包含了被定義項,即簡單重復被定義項的語詞,就會犯“同語反復”的邏輯錯誤;如果定義項中間接包含了被定義項,即定義項還需要被定義項來說明,就會犯“循環(huán)定義”的邏輯錯誤。

同語反復 直接包含 循環(huán)定義 間接包含

(3)定義項一般不能用否定詞項

違反這一規(guī)則,就會犯“定義否定”的邏輯錯誤。

(4)定義須簡潔確切

下定義必須以簡潔的語句,確切地揭示被定義項的內涵。表達定義的語句不應冗長,含混的,也不應使用比喻。

違反這條規(guī)則,就會犯“定義含混”或“以比喻作定義”的邏輯錯誤。

七, 劃分:

1, 什么是劃分:

劃分是揭示概念外延的邏輯方法。

劃分由三個要素組成,即劃分的母項,劃分的子項和劃分的根據。

劃分的母項是被劃分的屬詞項;劃分的子項后得到的種詞項;劃分的根據是作為劃分標準的屬性。

2, 劃分的規(guī)則:

(1) 劃分必須相應相稱

劃分相應相稱就是指劃分后得到的各個子項的外延之和必須等于母項的外延。

違反這一規(guī)則,如果子項的外延之和大于母項的外延,就是犯“多出子項”的邏輯錯誤;如果子項的外延之后小于母項的外延,就是犯了“劃分不全”的邏輯錯誤。

(2) 劃分標準必須同一:

劃分標準同一就是說在每一層次的劃分中,有且只有一個標準。違反這一規(guī)則,就會犯“混淆標準”的邏輯錯誤。

(3) 劃分的子項不能相容:

子項不得相容就是說劃分出的各子項之間應是全異關系。違反這一規(guī)則,就會犯“子項相容”的邏輯錯誤。

(4) 劃分與分解:

劃分是對有屬種關系的概念進行的,分解是對單獨概念進行的,屬種關系概念是彼此獨立的,劃分后的子項都具有母項的屬性,但分解是把整體分解為部分,分解后的部分不具有整體概念的屬性。


第三章 判斷(命題)

一, 判斷的涵義

判斷是對思維對象有所斷定的思維形式。

如:法院是國家的審判機關。所有的犯罪行為都是違法行為。

二, 判斷的特征

1, 判斷對思維對象有所斷定,即對思維對象進行肯定或否定。

2, 判定有真假之分。

三, 判斷與語句

1, 聯系:

語句是判斷的表現形式,判斷是語句的思想內容。

2, 區(qū)別:

① 所有的判斷都由語句來表達,但并非所有的語句都表達判斷。

陳述句:表達判斷

疑問句:一般疑問句不表示判斷;反詰疑問句和復雜問句都表達判斷。復雜問句是指預設有前提的問句。

祈使句,感嘆句都不表達判斷。(充滿太多個人意思和情感)

一般疑問句:今天談起好嗎?

反詰問句:難道,莫非,豈有此理

復雜問句:預設前提 你是否已經停止打你父親?

② 同一語氣在不同的語境中可以表達不同的判斷。

如:李律師是位老律師。老:年齡,資歷

③ 同一判斷可以用不同的語句表達。

四, 簡單判斷:

1, 簡單判斷的涵義

簡單判斷是指不包含其他判斷的判斷,即它本身在結構上不能在分解除其他判斷的判斷。

2, 性質判斷

(1)性質判斷的涵義:

性質判斷是反映思維對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種性質的判斷。

如:所有在座的人都是學法律的。

有的犯罪不是故意犯罪。

(2)性質判斷的構成

性質判斷由主項,謂項,量項和聯項四個部分組成。

量項只針對主項,而不針對謂項。

所有 人 是 動物

量項 主項 聯項 謂項

(3)性質判斷的種類

性質判斷從質上可以分為肯定判斷和否定判斷,如s是p,s不是p。

從量上可以分為全稱判斷,特稱判斷和單稱判斷,如所有s都是p,有些s是p,這個s是p。

特稱判斷:幾乎全部 絕大多數 大多數 多數 半數 少數 極少數 幾乎沒有

質和量的結合可以組成六類性質的判斷:

全稱肯定判斷:所有s都是p,

全稱否定判斷:所有s都不是p

特稱肯定判斷:有的s是p

特定否定判斷:有的s不是p

單稱肯定判斷:這個s是p

單稱否定判斷:這個s不是p

以上六種可以簡化為一下四種:

全稱肯定判斷:所有s都是p,符號sap,簡稱a

全稱否定判斷:所有s都不是p,符號sep,簡稱e

特稱肯定判斷:有的s是p,符號sip,簡稱i

特稱否定判斷:有的s不是p,符號sop,簡稱為o

(單稱歸入全稱)

(4)性質判斷間的真假關系

①反對關系,具有反對關系的兩個判斷不能同真,可以同假,指A、E關系。

邏輯方陣

A真,E假 ; A假 ,E真假不定

②下反對關系,具有下反對關系的兩個判斷不能同假,可以同真,指I、O關系。

I假O真;I真O真假不定

③矛盾關系,具有矛盾關系的兩個判斷不能同真,不能同假,指A、O,E、I之間的關系。

否定A(O)推出O(A) 否定E(I)推出I(E)

④差等關系,具有差等關系的兩個判斷可以同真,可以同假,指A、I,E、O之間的關系,即全程判斷真,特稱判斷也真,全稱判斷假,則特稱判斷真假不定;特稱判斷假,全稱判斷也假,特稱判斷真,全稱判斷真假不定。

A真,I一定真;A假,I真或假

I假,A一定假;I真,A真假不定

(5)性質判斷主,謂項的周延性

周延性主要考察性質判斷主謂項的外延被斷定情況,如果主項或謂項的全部外延被斷定了,那么該主項或謂項是周延的,否則就是不周延的。

性質判斷的周延規(guī)則:

①全稱判斷的主項周延;

②特稱判斷的主項周延;

③肯定判斷的謂項都不周延;

④否定判斷的謂項都周延。


主項

謂項

A

周延

不周延

E

周延

周延

I

不周延

不周延

O

不周延

周延

3,關系判斷

(1)關系判斷的含義

關系判斷是斷定事物與事物之間具有何種關系的判斷。

關系判斷由關系者項,關系項組成。用a,b分別表示關系者項,用R表示關系項,則兩項關系判斷的邏輯形式為aRb。

(2)關系的性質

①關系的對稱性

A對稱性關系

如果a,b有R的關系,b,a也有R的關系,則a,b之間是對稱性關系。

aRb 成立, bRa也成立

B反對稱性關系

如果a,b有R的關系,b,a不一定有R的關系,則a,b之間是反對稱性關系。

aRb 成立, bRa不成立

C非對稱性關系

如果a,b有R的關系,b,a不一定有R的關系,則a,b之間是非對稱性關系。

aRb 成立, bRa不一定成立

②關系的傳遞性

A傳遞性關系

如果a,b有R的關系,b和c有R的關系,a和c也有R的關系,則a,b,c之間是傳遞性關系。

aRb?。猓遥恪 。幔遥愠闪?/p>

B反傳遞性關系

如果a,b有R的關系,b和c有R的關系,a和c沒有R的關系,則a,b,c之間是反傳遞性關系。

aRb bRc ?。幔遥悴怀闪?/p>

C非傳遞性關系

如果a,b有R的關系,b和c有R的關系,a和c不一定有R的關系,則a,b,c之間是非傳遞性關系。

aRb?。猓遥恪 。幔遥悴灰欢ǔ闪?/p>


第四章 符合判斷

一,復合判斷的含義

復合判斷是指其自身能分解出其他判斷的判斷,如:如果一個人犯了罪,他就應當受到懲罰。

他是教師,或是公務員。

二,聯言判斷:

1,聯言判斷的含義:

斷定若干事物同時存在的判斷是聯言判斷。

如,公民依法享有民事權利并且承擔民事義務。

常用“并且”,“不但而且”,“雖然但是”等作邏輯聯結詞,用符號表示為p并且q,數理邏輯符號為p∧q,讀作p合取q。

2,聯言判斷種類:

(1)并列關系聯言判斷,經常用“并且”“和”表示,支判斷可以互換。

如:今天刮風并且下雨。

(2)遞進關系聯言判斷,經常用“不但···而且”表示。如

吾愛吾師,吾尤愛真理。

(3)轉折關系聯言判斷,經常用“雖然···但是”表示。如

雖然某人還是缺點,但他有一定得成績。

此上三種均表達了p和q同時存在的意思,可用p并且q表示,但在實際運用中必須注意支判斷不同位置所體現的意思區(qū)別。

3,聯言判斷的真假情況:

聯言判斷的真假情況可以用真值表表示:

P

q

P并且q

三,選言判斷:

1,選言判斷的含義:

選言判斷是指反映若干事物情況至少有一種存在的判斷。如:

某甲傷人或者是故意的,或者是過失的。

2,選言判斷的種類:

(1)相容選言判斷:

“相容“是指判斷可以同時攢在,用”或者“作邏輯聯結詞,p或者q,數理符號為p∨q,讀作p析取q,如:

他或者是教師,或者是作家。

(2)不相容選言判斷:

“不相容”是指支判斷不能同時存在,用“要么”作邏輯聯結詞,p要么q,數理符號為p(x)q,如:

他要么在教室,要么在寢室。

3,選言判斷的真假情況:

用真值表表表示:

p

q

P或者q

P要么q

4,選言支的窮盡:

選言支窮盡的選言判斷肯定是真的,選言支沒有窮盡的宣言判斷或真或假,現實交際中,常常不能窮盡所有選言支,所以應盡量選擇可能性較大的選言支,但同時必須注意,“故意遺漏選言支”的邏輯錯誤。

四,假言判斷:

1,充分調價假言判斷:

(1)充分調價假言判斷的含義:

“假言判斷”是指判斷前件與后件存在條件關系的判斷。

“充分條件”是指有p必有q的條件關系。

如:如果該嫌疑人參與作案,那么他一定有作案時間。

充分條件假言判斷常用“如果···那么”表示,如果p,那么q,p→q,讀作p蘊含q,有時也會用“只要···就”,“一旦···就”來表示。

(2)充分條件假言判斷的真假關系

用真值表表示

p

q

如果P那么q

(3)“蘊涵怪論”

蘊涵怪論是指從前件為假的判斷可以推出任何判斷,即假命題蘊涵任何命題。

如:如果2+2=5,那么我是教皇。

2,必要條件假言判斷

(1)必要條件涵義

必要條件是指無前件必無后件。

必要條件假言判斷的邏輯聯結詞常常用“只有···才”表示,也常用“除非···不”,“必須···才”表示。如

只有以謀取不正當利益為目的,才構成受賄罪。

邏輯符號為:只有p才q。

數理邏輯符號為p←q,讀作p逆蘊涵q。

(2)必要條件假言判斷的真假關系:

p

q

只有p才q

3,充要條件假言判斷

(1)充要條件涵義

充要條件是指有前件必有后件,無前件必無后件。邏輯聯結詞為“當且僅當”,“如果···那么”也常常表達充要條件。

如:如果某一三角形十分等角三角形,那么它是一個等邊三角形。

邏輯符號為p當且僅當q,p?q

五,負判斷:

1,負判斷的涵義:

負判斷是否定一個判斷的判斷,常用“并非”表示

如:并非所有違法行為都是犯罪行為。

邏輯符號為并非p

數理符號為?p

2,負判斷的真假情況

p

?q

3,負判斷的等值判斷

?A ?O

?E ?I

?I ?E

?O ?A

?﹙p∧q﹚ ? ?p∨ ?q

?﹙p∨q﹚ ? ?p∧?q

?﹙p→q﹚ ?p∧ ?q

?﹙p←q﹚ ? ?p∧q


第五章 推理

一,推理的涵義

推理是指一個會幾個已知的判斷推出一個未知判斷的思維形式。

如:有些合同時有效合同,所以,有些合同時非有效合同。

犯搶劫罪應判處三年志十年有期徒刑,黃某犯搶劫罪,黃某應判處三年至十年的有期徒刑。

二,直接推理

1,直言判斷對當關系推理

(1)根據矛盾關系的推理

SAP→?SOP ?SAP →SOP

SEP→?SIP ?SEP→SIP

SOP→?SAP ?SIP→SEP

?SOP→SAP SIP→?SEP

(2)根據反對關系的推理

SAP→?SEP

SEP→?SAP

(3)根據下反對關系的推理

?SIP→SOP

?SOP→SIP

(4)根據差等關系的推理

SAP→SIP

?SIP→?SAP

SEP→SOP

?SOP→?SEP

2,直言判斷的變形推理

(1)換質法

①換質法的涵義:

改變一個直言判斷的質,從而推出另一個直言哦按短的推理成為換質法。

如:有些犯罪不是故意的,所以,有些犯罪時非故意的。

②換質法的基本規(guī)則

A改變判斷的質,即把聯項內否定改為肯定或者由肯定改為否定。

B謂項改為與原概念相矛盾的概念。

③換質法的推理形式

SAP→SE?P

SEP→SA?P

SIP→SO?P

SOP→SI?P

(2)換位法

①含義

通過互換直言判斷主,謂項的位置而推出另一個直言判斷的推理,稱為換位法。

如:有些法官是法學博士,所以,有些法學博士是法官。

②基本規(guī)則

A只改變主項與謂項的位置,不改變判斷的質。

B在前提中不周延的項,在結論中不得周延。

③推理形式

SAP→PIS

SEP→PES

SIP→PIS

SOP不能換位 因為周延問題

(3)換質位法

換質法與換位法的結合 先換質再換位,再換質再換位

SAP→SE?P→?PES→?PA?S→?SI?P→?SOP

人是動物 有些人是非動物

(SA?P→SEP→PES→PA?S 該來的沒來 來的是不該來的)

SEP→SA?P→?PIS→?PO?S

SIP→SO?P

SOP→SI?P→?PI?S→?PO?S

三,三段論

1,涵義

三段論是由包含一個共同項的兩個直言判斷作為前提,推出一個新的直判斷作為結論的推理。

如:所有無效合同(M)都是沒有法律約束力(P), 大前提

所有違法的合同(S)都是無效合同 (M) 小前提

所以,所有違法的合同(S)都是沒有法律約束力(P)的 結論

M中項 P 大項 S小項

邏輯形式: 所有的M都是P,

所有S都是M,

所以,所有S都是P。

2,三段論的規(guī)則

(1)一個三段論有且只有三個不同的項,

違反該原則,要犯“四項錯誤”

如:精通國際法的法官(集合概念)是國家的寶貴財富,

某甲是精通國際法的法官(非集合概念),

所以,某甲是國家的寶貴財富。

(2)中項在前提中必須至少周延一次。

違反該規(guī)則就會犯“中項不周延”的邏輯錯誤。

如:有的法律是程序法。

憲法是法律。

所以,憲法是程序法。

(3)前提中不周延的項在結論中不得周延。

違法這一原則就會犯“大項擴大”或“小項擴大”的邏輯錯誤。

如,依法納稅是公民的義務。

依法服兵役不是依法納稅。

所以,依法服兵役不是公民的義務。

政治學是有階級性的。

政治學是科學,

所以,科學是有階級性的。

(4)從兩個否定的前提得出結論

如:鯨魚不是魚

這東西不是鯨魚

所以,這東西不是魚。

鯨魚不是魚

這東西不是鯨魚

所以,這東西是魚。

(5)如果一個前提是否定的,那么結論比否定

如:盜竊罪是故意犯罪

某被告的行為不是故意行為

所以,某被告的行為不是盜竊罪。

(6)兩個特稱的前提得不出結論。

(7)如果前提之一特稱,則結論必特稱。

四,復合推理

1,聯言推理

聯言推理就是前提或結論中包含著聯言判斷,依據聯言判斷的邏輯性質進行推演的推理。

2,選言推理

(一)相容選言推理

相容選言推理是包含一個相容選言判斷,并已相容選言判斷的邏輯性質為依據進行推演的推理。

(1)否定一部分選言肢,必須肯定另一部分選言肢;

(2)肯定一部分選言肢,不能否定另一部分選言肢。

以上推理規(guī)則決定了相容選言推理的有效式只有一個即否定肯定式。

本案的作案人或是李山或王石,現在已查明,李山沒有參與作案,因此,本案的作案人是王石。

P或者q

? P

所以q → ﹙p∨q﹚∧? p→q

(二)不相容選言推理

不相容選言推理 包含一個不相容選言判斷,并以不相容選言判斷的邏輯性質為依據進行推演的推理。

(1)否定除了一個意外的子判斷,就必須肯定那個未被肯定的子判斷;

(2)肯定一個子判斷,必須否定其余所有子判斷。

以上推理規(guī)則決定了不相容選言推理有兩個有效式:

(1)否定肯定式:

某甲的收入要么是合法的,要么是違法的;現查明,某甲的收入不是違法的,所以,某甲的收入是合法的。

P要么q

? p

Q →﹙pXq﹚∧? q→q

2,肯定否定式

某甲的收入要么是合法的,要么是違法的;現查明,某甲的收入是合法的,所以,某甲的收入不是違法的。

P要么q

P

? Q →﹙pXq﹚∧p→? q

3,充分條件假言推理

充分條件假言推理就是前提中包含充分條件假言判斷,并依據充分條件假言判斷前后件的邏輯關系,進行的推理。

推理規(guī)則:

(1)肯定后件就要否定前件;

(2)否定后件就要肯定前件

(3)肯定后件不能肯定前件

(4)否定前件不能否定后件。

1,肯定前件式:

肯定前件是說,以充分條件假言判斷為一個前提,另一個前提肯定其前件,結論就是肯定其后件。

2,否定后件式:

否定后件式是說,以充分假言判斷為一個前提,另一前提否定其后件,結論就是否定其前件。

另兩種形式是錯誤的:肯定后件式,否定前件式。

如:如果我有翅膀,我就能飛

我有翅膀嗎?沒有

所以我也沒辦法飛。

如果把整個太平洋的水倒出,也澆不息我對你愛情的火。

整個太平洋的水全部倒得出嘛?不行。

所以,我并不愛你。

(三)二難推理

二難推理是以兩個假言判斷和一個選言判斷為前提,并根據假言判斷的邏輯性質進行推演的推理。

1,簡單構成式

簡單構成式的假言前提的前件不同,后件相同,選言前提肯定假言前提的前件,結論肯定其后件。

如果是犯罪嫌疑人,他肯定否定自己犯罪,如果不是犯罪嫌疑人,他也否認自己犯罪。

某人或是犯罪嫌疑人,或不是犯罪嫌疑人,

總值,他都不會承認自己犯罪。

p→r

q→r

p∨q

r

總之,r

2,復雜構成式

復雜構成式的假言命題前提的前件不同,后件也不相同,選言命題前提肯定假言命題中不同的前件,結論肯定其不同的后件。

如果是謊話,那么給我一半江山

如果是真話,那么給我一斗金子

或者是謊話,或者是真話

所以,或者給我一半江山,或者給我一斗金子

推理形式:

p→r

q→s

p∨q

r∨s

﹙﹙p→r﹚∧﹙q→s﹚﹙p∨q﹚﹚→﹙r∨s﹚

3,簡單破壞式

p→r

q→s

? r∨? s

? p

﹙﹙p→r﹚∧﹙q→s﹚∧﹙? r∨? s﹚﹚→? p

如果一個人想統(tǒng)治世界,他就要有獨霸天下的武力,如果一個人想統(tǒng)治世界,他就有能力說服全世界

一個人呢不能有獨霸天下的武力,或不能有舒服全世界的能力

所以,任何一個人都不能統(tǒng)治全世界

4,復雜破壞式

p→r

q→s

? r∨? s

? p∨? q

﹙﹙p→r﹚∧﹙q→s﹚∧﹙? r∨? s﹚﹚→﹙? p∨? q﹚

5,二難推理的破解

(1)揭露前提的虛假

如果其他書與古蘭經的較易相同,那么有古蘭經就可以了,其他書可以燒掉

如果其他書與古蘭經教義不同,那是異端邪說,必須燒掉

或與古蘭經教義相同,或與古蘭經教義不同

其他書必須燒掉

(2)構造反駁法

如果一個人有學問,那么他就不必學習

如果一個人沒有學問,那么他就無法學習

一個人或有學問,或沒有學問

總值,他不必學習。

(3)回避法


第六章 邏輯規(guī)律

一,同一律

1,同一律的涵義:

同一律的基本內容:在同一思維過程中,每一思想必須與自身是同一的。

同一律的公式:如果A,那么A。AA

A為任一概念或判斷。

“同一思維過程”指的是在同一時間,同一條件下 對同一對象而言,一般式指一篇文章,一次談話,一場辯論等。

“每一思想必須與其社會上通用的意義保持一致”指的是:

(1)所表達的思想與社會上通用的意義保持一致;

(2)與自己的同一思維過程的思想保持一致;

2,違反同一律要求的邏輯錯誤

違反同一律要求的邏輯錯誤一般有:

(1)混淆概念。指無意中把表面相似而實質不同的兩個概念當做一個概念使用。

如“被告”與“罪犯”,“從輕處罰”與“減輕處罰”等

(2)偷換概念。指故意把兩個不同的概念當做同一個概念使用,或用一個概念偷換稱另一個概念。

如“推翻政府”與“推翻政權”,“皮箱”與“皮做的箱子”等

(3)轉移論題。指無意識地離開原論題而去談論其他論題。

(4)偷換論題。指故意用一個相類似的或根本不同的判斷來代替原來的判斷。

二,矛盾律

1,矛盾律的基本內容

矛盾律的基本內容是,在同一思維過程中,兩個相互矛盾或反對的思想不同同時為真。

公式:并非(A并且非A)

如:同時斷定“張三是法官”和“張三不是法官”,同時斷定“這朵花是紅色”和“這朵花的是綠色的”。

2,違法矛盾律要求的邏輯錯誤

違反矛盾律的邏輯錯誤,稱為“自相矛盾”。

自相矛盾分為顯性的自相矛盾和隱性的自相矛盾。

如:我相信這個世界上是沒有信念的

只有傻瓜才會明確斷定一件事情,聰明人對任何事情都抱懷疑態(tài)度的。

公訴人指控的基本上都正確。

辯護人已講的很全面了,我只補充兩點。

3,悖論

(1)悖論的涵義

悖論是一種特殊的邏輯矛盾,它從一個判斷的真可以推出它的假,以它的假推出它的真。

如:所有克里特島人都是說謊者。問題是,說這話的人是克里特島人。

我說的這句話是謊話。

我說的這句話是謊話。

羅素悖論:我只給不給自己刮臉的人刮臉。

“我到這里來時來吊死的?!?/p>

(2)悖論的成因

①自我涉及:即語義與語用相互纏繞

②否定:即任一悖論中都有否定。

(3)北路的解決

①運用人工語言

②區(qū)分語義與語用的的不同層次。

③超協(xié)調邏輯

三,排中律

1,排中律的基本內容

在同一思維過程中,兩個相互矛盾的思想不能同假。

公式:A或者非A。

2,排中律與矛盾律的區(qū)別

(1)范圍不同

矛盾律適用于兩個互相或互相反對的判斷,排中律只適用于互相矛盾的判斷,而不適用于互相反對的判斷。

(2)要求不同

矛盾律要求思維具有首尾一致性,排中律要求思維具有確定性(

(3)表現不同

矛盾律表現為多兩個矛盾或反對的判斷的肯定,排中律為對兩個互相矛盾的判斷的否定。

(4)邏輯錯誤不同

矛盾律的邏輯錯誤為“自相矛盾”,拍中論的邏輯錯誤為“模棱兩可”。

3,違反排中律要求的邏輯錯誤

稱為“模棱兩可”

如:認為某種行為違法,是說不過去的,而斷定該行為不違法也是說不過去的。

四,充足理由律

1,充足理由律的基本內容

在同一思維過程中,任何一個真實的思想必須有充足的理由。

公式:B∧﹙B→A﹚→A

2,違反充足理由律的邏輯錯誤

違法充足理由律的邏輯錯誤稱為“推不出”。

主要表現:理由虛假,預期理由,循環(huán)論證,無關論證,以人為據,訴諸感情等。


第七章 論證

一,什么事論證

論證時用一個或一些真實命題確定另一命題真實性的思維過程。

二,論證的結構

論證由論題,論據和論證方式組成。

論題是通過論證要確定其真實性的命題。

論據是被用來證明論題真實性根據的命題。

論證方式是把論題和論據聯系起來的形式。

三,論證的規(guī)則。

1,論題應當清楚確切,不應含糊其辭,不應該有歧義。

違反這一規(guī)則所犯的邏輯錯誤叫“論題不清”。

2,論題應當保持同一

違反這一規(guī)則所犯的邏輯錯誤叫“偷換論題”,比較典型的是“證明過多”和“證明過少”。

3,論據應當是真實命題

違反這一規(guī)則所犯的邏輯錯誤叫“論據虛假”和“與其理由”

4,論據的真實性不能依賴論題的真實性

違反這一規(guī)則所犯的邏輯錯誤叫“循環(huán)論證

5,從論據中應能推出論題

違反這一規(guī)則所犯的邏輯錯誤叫“推不出”,比較典型的有“論題與證據不相干”和“論據不足”。

四,反駁

1,什么叫反駁

反駁就是同一個或有些真實命題確定某一論題或證據虛假,或確定某一論證的論證方式不正確的思維過程。

2,反駁方法

(1)反駁論題:以對方論證中的論題作為反駁對象而展開的思維活動。

(2)反駁論據:以對方論證中的論據作為反駁對象而展開的思維活動。

(3)反駁論證方式:以對方論證中的論據同論題之間的邏輯關系作為反駁對象而展開的思維活動。

(4)歸謬法:

先假定被反駁的論題真實,由此引出新的推斷,再以被反駁的論題作為前件,引申出的推斷作為后件,形成充分條件假言判斷,然后用證據證明引申出的推斷假,或引申出的推斷明顯荒謬,從而推斷出被反駁論題虛假的反駁方法。



法律邏輯學的評論 (共 條)

分享到微博請遵守國家法律
绿春县| 淅川县| 承德县| 清流县| 柯坪县| 东安县| 衢州市| 上思县| 青州市| 博客| 南阳市| 尼玛县| 深水埗区| 朝阳市| 竹山县| 大竹县| 积石山| 安康市| 肃北| 湖南省| 呈贡县| 鄂温| 随州市| 白城市| 六安市| 芮城县| 高尔夫| 正宁县| 商城县| 尉氏县| 南岸区| 都兰县| 临泽县| 宁陵县| 灵武市| 渝北区| 彰化市| 托里县| 隆昌县| 诸城市| 五家渠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