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人與儒家關(guān)系-讀荀子感悟
本人愚鈍用了五年多時(shí)間尋師求學(xué),2020年元宵節(jié)前終于看完《荀子》全文,看完后感悟很深,心情非常沉重。
發(fā)現(xiàn)荀子涉及生活密不可分;談到企業(yè)管理學(xué)更是實(shí)操性;做人完全是一部數(shù)據(jù)化分析讀書人分類表,對號入座的實(shí)用性太強(qiáng)。
荀子的核心思想“義利兩有,性惡心善。隆禮重法,積善成德。”讀書非常容易,時(shí)間充足背誦也不是問題,關(guān)鍵是讀透徹,貫通經(jīng)脈運(yùn)用實(shí)際不是簡單,荀子是儒家學(xué)派,親授的弟子李斯與韓非子都沒有完全學(xué)透徹,走向法家極端之路。今不議論學(xué)派事情,根據(jù)《荀子》淺說古今讀書人,拋磚于水中引起水波漣漪,珠出于江海玉出于昆山,大浪淘沙后人論。
荀子把人以“儒”分兩大類,一類是讀書人,分為:圣人,大儒,小儒,雅儒,瞀儒,偷儒,賤儒,人臣,君子,士,法士,散儒,陋儒,通士,公士,直士,愨士,勇者,腐儒,俗儒,俗人,小人。另一類眾人眾庶不算“儒”,非讀書人。
有人問道法墨等家不是“儒”,怎么都化為“儒”里面?一派胡言!有這個疑問的磚家和學(xué)折好好學(xué)習(xí)儒家發(fā)展史。
當(dāng)今讀書人只要拿本紙質(zhì)的印刷品都算讀書吧,都算是積極向上的讀書人;讀電子書的一般不認(rèn)可為讀書人,認(rèn)為在玩游戲;聽書的人不認(rèn)可為讀書人,認(rèn)為是娛樂;只要上過學(xué)都算讀書人……

我讀書就困惑了?怎么算是合格的讀書人?讀書應(yīng)該讀什么書?現(xiàn)在與《荀子》探討“儒”或讀書人分類:
《勸學(xué)》君子與小人讀書區(qū)別:
君子之學(xué)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端而言,蝡而動,一可以為法則。小人之學(xué)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間,則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軀哉!古之學(xué)者為己,今之學(xué)者為人。君子之學(xué)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學(xué)也,以為禽犢。故不問而告謂之傲,問一而告二謂之囋。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向矣。
《勸學(xué)》按“禮”區(qū)別讀書人:
上不能好其人,下不能隆禮,安特將學(xué)雜識志,順詩書而已耳。則末世窮年,不免為陋儒而已。
故隆禮,雖未明,法士也;不隆禮,雖察辯,散儒也。
《修身》讀書人執(zhí)行力分為:
好法而行,士也;篤志而體,君子也;齊明而不竭,圣人也。

《不茍》讀書人做事情分為:
有通士者,有公士者,有直士者,有愨士者,有小人者。上則能尊君,下則能愛民,物至而應(yīng),事起而辨,若是則可謂通士矣。不下比以暗上,不上同以疾下,分爭于中,不以私害之,若是則可謂公士矣。身之所長,上雖不知,不以悖君;身之所短,上雖不知,不以取賞;長短不飾,以情自竭,若是則可謂直士矣。庸言必信之,庸行必慎之,畏法流俗,而不敢以其所獨(dú)甚,若是則可謂愨士矣。言無常信,行無常貞,唯利所在,無所不傾,若是則可謂小人矣。
《榮辱》讀書人按勇者之分:
有狗彘之勇者,有賈盜之勇者,有小人之勇者,有士君子之勇者。
《榮辱》君子與小人讀書人道則異矣:
好榮惡辱,好利惡害,是君子、小人之所同也,若其所以求之之道則異矣。
《非十二子》全文分別列舉戰(zhàn)國時(shí)期“儒”七派:
假今之世,飾邪說,文奸言,以梟亂天下,宇嵬瑣,使天下混然不知是非治亂之所存者有人矣。
縱情性,安恣睢,禽獸行,不足以合文通治;然而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足以欺惑愚眾。是它囂、魏牟也。
忍情性,綦谿利跂,茍以分異人為高,不足以合大眾、明大分 ;然而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足以欺惑愚眾。是陳仲、史也。
不知壹天下、建國家之權(quán)稱,上功用,大儉約而僈差等,曾不足以容辨異、縣君臣;然而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足以欺惑愚眾。是墨翟、宋也。
尚法而無法,下修而好作,上則取聽于上,下則取從于俗,終日言成文典,及糾察之則倜然無所歸宿,不可以經(jīng)國定分;然而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足以欺惑愚眾。是慎到、田駢也。
不法先王,不是禮義,而好治怪說,玩琦辭,甚察而不惠,辯而無用,多事而寡功,不可以為治綱紀(jì);然而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足以欺惑愚眾。是惠施、鄧析也。
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統(tǒng),然而猶材劇志大,聞見雜博。案往舊造說 ,謂之“五行”,甚僻違而無類,幽隱而無說,閉約而無解,案飾其辭而祗敬之曰:“此真先君子之也?!弊铀汲?,孟軻和之,世俗之溝猶瞀儒熱徊恢其所非也,遂受而傳之,以為仲尼、子游為茲厚于后世。是則子思、孟軻之罪也。
若夫總方略,齊言行,壹統(tǒng)類,而群天下之英杰,而告之以大道,教之以至順;奧之間,簟席之上,斂然圣王之文章具焉,佛然平世之俗起焉;則六說者不能入也,十二子者不能親也;無置錐之地,而王公不能與之爭名;在一大夫之位,則一君不能獨(dú)畜,一國不能獨(dú)容,成名況乎諸侯,莫不愿以為臣。是圣人之不得勢者也,仲尼、子弓是也。
信信,信也;疑疑,亦信也。貴賢,仁也;賤不肖,亦仁也。言而當(dāng),知也;默而當(dāng),亦知也。故知默猶知言也。故多言而類,圣人也;少言而法,君子也;多少無法而流湎然,雖辯,小人也。
弟佗其冠,衶其辭,禹行而舜趨,是子張氏之賤儒也。正其衣冠,齊其顏色,槿歡終日不言,是子夏氏之賤儒也。偷儒憚事,無廉恥而耆飲食,必曰“君子固不用力”,是子游氏之賤儒也。
《非相》讀書人辯論:
君子之謂吉,小人之謂兇。
是以小人辯,言險(xiǎn);而君子辯,言仁也。
有小人之辯者,有士君子之辯者,有圣人之辯者。
故《易》曰:“括囊,無咎無譽(yù)?!备逯^也。
《儒效》根據(jù)讀書用途分“儒”:
大儒之效。
儒者在本朝則美政,在下位則美俗。儒之為人下如是矣。
君子之所謂賢者,非能遍能人之所能之謂也;君子之所謂知者,非能遍知人之所知之謂也;君子之所謂辯者,非能遍辯人之所辯之謂也;君子之所謂察者,非能遍察人之所察之謂也;有所止矣。
彼學(xué)者:行之,曰士也;敦慕焉,君子也;知之,圣人也。上為圣人,下為士、君子,孰禁我哉?
故有俗人者,有俗儒者,有雅儒者,有大儒者。
大儒者,天子三公也;小儒者,諸侯大夫、士也;眾人者,工、農(nóng)、商賈也。
《王制》按德才分讀書人:
賢能不待次而舉,罷不能不待須而廢,元惡不待教而誅,中庸民不待政而化。
《富國》上行下效分讀書人:
由士以上則必以禮樂節(jié)之,眾庶百姓則必以法數(shù)制之。
君子以德,小人以力。
《王霸》對社稷貢獻(xiàn):
以小人尚民而威,以非所取于民而巧,是傷國之大災(zāi)也。
儒者為之不然,必將曲辨。

《臣道》做臣之分:
人臣之論:有態(tài)臣者,有篡臣者,有功臣者,有圣臣者。
《性惡》知者不同:
有圣人之知者,有士君子之知者,有小人之知者,有役夫之知者。多言則文而類,終日議其所以,言之千舉萬變,其統(tǒng)類一也,是圣人之知也。少言則徑而省,論而法,若佚之以繩,是士君子之知也。其言也諂 ,其行也悖,其舉事多悔,是小人之知也。
回想當(dāng)今讀書人讀什么書?讀書又干什么?
完整版本詳細(xì)講解“儒”(讀書人)請聯(lián)系各地大專院校的荀子讀書班;各地社會團(tuán)體荀子讀書會、荀子學(xué)堂、荀卿庠讀書會。
荀光
2020.3.21初稿
原標(biāo)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