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人須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
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無善無惡心之體”是他的世界觀,“有善有惡意之動”是他的人生觀,“知善知惡”是他的價值觀,而“為善去惡是格物”就是他的方法論。陽明先生通過對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的評判以及方法論來教會我們心存良知,為善去惡,自覺踐行正確的價值觀。

1、處朋友,務(wù)相下則得益,相上則損。
結(jié)交朋友時,能做到互相謙讓,就會受益,互相攀比的話,就受損害。在現(xiàn)實的朋友交往當中,我們要學會相互欣賞,不要去攀比。如果能在交往中,采取謙虛的態(tài)度,對于提高自身的素質(zhì)是很有幫助的。即使朋友間的互相幫襯時,幫襯的一方也要避免高高在上的態(tài)度,以平和的心態(tài)去幫助朋友,才能讓彼此心無隔閡。高高在上的態(tài)度,在什么事情上都是不應(yīng)該的,瀕臨餓死的乞丐還不吃嗟來之食,何況朋友間,純潔的友情更是容不得那些高傲的態(tài)度去傷害的。

2、人但得好善如好好色,惡惡如惡惡臭,便是圣人。
人但凡能夠做到喜歡善良象喜愛美色,厭惡惡行象討厭惡臭,那便稱得上是圣人了。陽明先生告訴弟子,人只要喜歡善良象喜愛美色,厭惡惡行象討厭惡臭,那便稱得上是圣人了。圣人的學問,只是一個誠罷了。很多人都以為圣人是一種高高在上的存在,可望而不可及。王陽明則告訴我們,圣人其實很簡單、很平常,就是知道善惡,并能從善如流、嫉惡如仇。

3、人須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
人應(yīng)該在具體的事情上磨煉自己,才能站得穩(wěn),才能靜亦定,動亦定。許多人都有這樣的體會,在無事時能保持內(nèi)心平靜,一旦遇到問題就內(nèi)心慌亂。王陽明認為,歷事才能練心,在事上磨練,內(nèi)心才會擁有強大力量,個人才能真正成長。這一觀點可謂意味深長。

4、克己須要掃除廓清,一毫不存,方是。有一毫在,則眾惡相引而來。
這句是講在克服主觀私意時的功夫要務(wù)求精純,本質(zhì)仍是一個為學之心是否“誠”的問題。去私欲猶如除草,必須斬草除根。容一毫私欲在,就是容許心中那份懈怠在。在這里放松,就會在他處放松,“千里之堤,潰于一穴”。“戰(zhàn)戰(zhàn)兢兢,如履薄冰”,“戒慎恐懼”說的都是提著的那顆心,不敢放逸的那顆心。

END
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
去留無意,望天上云卷云舒。
驀然回首,邂逅經(jīng)典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