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論小技巧(2)高考不用「牛愛居」

高中語文老師一定會提醒大家,高考作文舉例時不要引用「牛愛居(牛頓、愛迪生、居里夫人)」。
「牛頓被蘋果砸頭,想出萬有引力」「愛迪生發(fā)明燈絲前失敗了1500次」「居里夫人為了分離出鐳身患絕癥」的例子人人皆知,大家小學剛開始寫作文時都用過吧?
但到了高考階段,這種例子就太單薄、俗套(牛頓、愛迪生例子的真?zhèn)涡赃€有爭議),很容易讓高考閱卷人覺得「考生知識面太窄,積累能力較差」,從而給出低分。
「申論大作文」也是如此。

理論上「申論大作文引用、舉例」沒有特別要求,但現(xiàn)實中確有高低好壞之分。
「申論大作文」不宜采用的素材和「高考」一樣,不能讓閱卷人感覺「考生知識面太窄,積累能力較差」。例如:
清廉拒腐、勤政有為、為人民服務——焦裕祿、孔繁森
焦裕祿、孔繁森都是「德能勤績廉」都極為優(yōu)秀的好干部,而且兩人的事跡都多次出現(xiàn)在教材上,大家耳熟能詳。
申論大作文的題目肯定和「德能勤績廉」有關,因此兩位優(yōu)秀干部的例子早已被無數(shù)次引用。
如果現(xiàn)在的考生還是繼續(xù)引用,閱卷人可能會覺得考生形成了「路徑依賴」——難道只會背固定的模版嗎?
其他的類似例子有:
①「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或「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之間的矛盾」
五年一次大會的經(jīng)典表述,非常好的句子,但正因為太好了,很多考生喜歡用,導致考官閱卷時此類表述泛濫,看著眼疼。
這兩個句子還有個問題,就是它太泛用了,泛用到幾乎100%的申論大作文開頭/結(jié)尾都能來上這么一句還不顯得跑題。
太泛用的結(jié)果,就是太沒有針對性,如果其他分論點論述力度不夠,就可能讓閱卷人感覺「考生在套模版」,從而不想給高分。
②「當前我國面臨前所未有的發(fā)展機遇和巨大挑戰(zhàn)」「奮力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堅定戰(zhàn)略自信、保持必勝信念、增強憂患意識、堅持底線思維」等表述連續(xù)引用。
同樣是很好的句子,也同樣被考生引用了太多次,因此在實際寫作中不推薦連續(xù)引用(單獨引用其中一句問題不大)。
這幾句話都是可以在很高級別的會議的公告中出現(xiàn),相對「務虛」一些,如果連起來用會導致文章變得特別「高大上」而不接地氣,閱卷人會覺得考生「思路呆板、不知變通」,從而給出差評。
③單獨引用近年來最知名的人物、事跡
大家可以搜索下「共和國勛章」「七一勛章」和「時代楷?!?,想想里面最知名的幾個人,是不是在很多「公考機構范文」中反復見過?你見的很多,閱卷人自然就見的更多,再單獨引用就不合適了。
③長句照抄「給定資料」
引用原「給定資料」的人物事跡沒有任何問題,但千萬不要長句照抄。
解決方法也很簡單——讓自己的文章看上去「高級」一點。
舉例來說,如果要表述國際局勢,可以找近兩年來高級領導出訪/來訪的官方報道;想要表述我國面臨的形勢,就找一下近兩年百度百科的「經(jīng)濟工作會議」。
精讀上述文章,再提煉出適合大作文主題的句子,此時再引用就讓閱卷人感覺知識儲備量大,從而凸顯考生實力。
同理,在引用事跡時,推薦「濃縮多人事跡共同引用」或者單獨引用「共和國勛章、七一勛章、時代楷模」中不是最有名的那幾個人,這樣能體現(xiàn)出考生的知識儲備,不至于給閱卷人「背模板」的感覺。
引用原「給定資料」時,推薦將原文事跡濃縮,不要抄長句,例如:
A市生態(tài)環(huán)境局制定了一套GEP核算方法,對生態(tài)產(chǎn)品價值進行評估、核算,并積極探索核算結(jié)果落地應用,助力加快推進生態(tài)產(chǎn)品價值實現(xiàn)……
這確實是個好例子,但「抄長句」會讓人覺得在「湊字數(shù)」。
推薦直接突出重點濃縮,模板為:
「給定資料的某個主體」通過「某某行為」達到了「某某效果」
以上文為例,直接寫「A市通過『GEP核算方法』充分利用生態(tài)產(chǎn)品價值」即可。
就像高考作文不會出現(xiàn)「蘋果砸頭牛頓悟,居里煉鐳身體衰」一樣,申論大作文也盡量少寫「焦裕祿、孔繁森」「奮力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或大段照抄「給定資料」。
「申論大作文」不要給閱卷人留下「模式化、套路化」的印象,考生在「引用例子」時一定要注意組織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