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臺傳雅韻 古寺見元音 ——1986年文化報振興昆劇指導委員會北方片傳承(張衛(wèi)東)
由中國文化部振興昆劇指導委員會安排,北方片昆劇傳承于1986年8月在北京西山戒臺寺舉辦。這是解放以來全國范圍內(nèi),職業(yè)昆劇院團第一次大規(guī)模開班繼承傳統(tǒng)戲,也是春季在蘇州南方片昆劇傳承的最后一次。

因春季在蘇州開班只有馬祥麟先生一人代表北昆授課《青冢記·昭君出塞》,北方還有幾位老藝術(shù)家沒有機會參加傳承。因此,由組委會負責人叢兆桓推薦,選派北昆碩果僅存的四位老先生,即侯玉山(93歲)、馬祥麟(73歲)、陶小庭(69歲)、王鵬云(70歲)等先生們主教。怹們雖然年事已高,但身體素質(zhì)很好,基本可以把表演示范圓滿體現(xiàn),組委會分別以素身響排的方式用影像記錄下來,現(xiàn)在文化部主編的《昆曲大典》中收錄。


京西戒臺寺曾是恭親王奕賦閑隱居多年的寺廟,牡丹院曾是他下塌的別墅,這里曾搭建臨時戲臺,恭王府的全福昆曲家班在此演唱??汕蓭孜恢鹘汤蠋焸円彩亲≡谀档ぴ?,其他演員們都住在方丈院。此次舉辦北方片昆劇繼承學習,嗚咽的笛聲再次敘述著這里的百年輪回……
選派學習的中青年演員多是北方昆曲劇院精英人士,還有湖南省昆劇團的部分中青年主演們。他們一共用了不到二十天的時間,繼承學習了侯玉山先生親授的《千金記·別姬》、《金貂記·北詐》、《清忠譜·五人義》、與馬祥麟先生親授的《青石山·書帷》、《義俠記·殺嫂》、《漁家樂·相粱刺梁》和陶小庭先生親授的《十面埋伏》、《單刀會·訓子》、《昊天塔·五臺會兄》、以及王鵬云先生親授的《九蓮燈·焚宮燒獄》等劇目。
由于老先生們年事已高,再加上很多演員需要雙軌制學習,因此每個老師都配有助教協(xié)助教學。侯玉山先生由其哲嗣侯廣有助教,馬祥麟先生由其弟子張毓雯助教,陶小庭先生由其弟子周萬江助教,王鵬云先生由趙玲助教。
此次參加學習的中青年演員有北昆老生祝孝純、馬明森、王勇、楊平友、王偉、海軍、許乃強等;武生侯少奎、戴祥麒、張敦義、劉國慶、曹穎等;旦角洪雪飛、蔡瑤銑、董瑤琴、張毓雯、陸煥英、李梅、趙玲、楊鳳一、劉靜、郭翀岳、翟林、王曉瑞等;花臉賀永祥、吳永生、侯寶江、孫啟成、商德民等;丑角馬寶旺、田信國等;湖南省昆劇團花臉雷子文與旦角羅艷等也參加這次學習。
這次繼承劇目多是北方昆曲舞臺精品,也是了解元代音樂的活態(tài)源泉,還是了解清代以來北京昆劇舞臺程式化的穿越性表演典范。其中,具有元代音樂代表的《十面埋伏》、《單刀會·訓子》、《昊天塔·五臺會兄》、《金貂記·北詐》等都是七百年來一直活躍在北京舞臺的唱功劇目,因為數(shù)十年來昆曲演員們青黃不接已經(jīng)失傳很久,此番傳承后對研究元代音樂方面的意義重大。
《青石山·書帷》、《清忠譜·五人義》等劇目,則是代表清初以來北京昆劇舞臺程式化的演變過程,這些劇目皆是依靠藝人們的表演而屹立的舞臺上,也是全國昆劇界顯而易見的失傳劇目。另外,《千金記·別姬》中項羽表演則是北方昆曲表演的獨特風格,在臉譜以及功架上獨樹一幟,音樂上雖屬南曲演唱卻渾厚悲涼。至于《九蓮燈·焚宮燒獄》則是北昆旦角勾臉戲的代表作之一,曲調(diào)猶有元人風格,扮相用金臉呈現(xiàn)則是“無雙譜”。
《千金記·別姬》是以項羽與虞姬的死別生離表演,勾勒出英雄美人的愛情故事。雖然是南曲【泣顏回】一套,但聲腔凄涼悲壯,再加上功架技巧以及幾個不同調(diào)門的“哇呀呀”,表演特色與京劇的的項羽決然不同。同時經(jīng)過整理的《別姬》由賀永祥、楊鳳一等上演於前門外廣和劇場,中央電視臺在楊鳳一戲曲專輯中收錄虞姬舞劍片段,由吳永生飾演項羽。在上世紀末周萬江與楊鳳一曾在北京湖廣會館錄制此劇藝術(shù)片,依照古法按整黑臉的項羽臉譜扮相表演。


《金貂記·北詐》是描寫尉遲敬德裝病,不去為唐朝出力報效的故事。全劇是個既詼諧又莊重的正凈劇目。1991年,紀念侯玉山先生舞臺生活八十五周年的活動中由吳永生演出前部,侯老以虛歲99歲的高齡演出了后部。



《清忠譜·五人義》原是由《義憤》、《鬧治》兩齣組成,清代以來北京上演定名《五人義》,顏佩韋以武凈應工,文武帶打。侯廣有、侯少奎曾經(jīng)繼承學習,近年經(jīng)王德林導演改編,2014年5月7日在北京長安大戲院上演。
《青石山·書帷》是九尾狐變化美女迷惑周公子的故事,該劇系清代初期昆劇舞臺表演名作,是花旦表演重頭戲。陸煥英、劉靜等彩排匯報。1991年,紀念馬祥麟先生舞臺生活七十周年的活動中,劉靜與溫宇航首演。

《義俠記·殺嫂》曾是北昆經(jīng)常上演劇目之一。全劇南北合套曲牌,是武生、旦角的唱念表演重頭戲。但自1979年恢復建院以來從未演出,這次繼承學習武生主演侯少奎、戴祥麒、張敦義、曹穎以及旦角張毓雯、蔡瑤銑、陸煥英、劉靜等都做彩排匯報,1998年在北京湖廣會館由侯少奎、張毓雯公演,而后便成為北昆常演劇目。


《漁家樂·相梁刺梁》曾是北昆建院初期常演劇目之一。全劇南北合套曲牌,是刺殺旦表演的經(jīng)典之作。本次繼承由旦角洪雪飛、蔡瑤銑、張毓雯、李梅、劉靜與丑角馬寶旺、田信國和凈角侯寶江、孫啟成等匯報彩排。1987年10月,洪雪飛、韓建成、侯寶江參加北京市振興京昆協(xié)會舉辦的丑角大會在人民劇場電視直播公演,蔡瑤銑、馬寶旺、侯寶江等也做過改編的版本上演於吉祥戲院。目前改劇已成為北昆青年傳承經(jīng)典劇目之一。

《十面埋伏》系元雜劇之一,近代戲班經(jīng)常與《千金記》合演。全劇以韓信一人獨唱【油葫蘆】一套北曲,與只有幾句臺詞并以功架見長的項羽形成對比。所謂“唱死韓信,累死霸王!”此劇當時已有半個多世紀沒有演出。陶小庭先生繼承乃父陶顯庭衣缽,不僅當場滿宮滿調(diào)參加響排,還與助教周萬江、戴祥麒等一起編排了文武群雜場面。因當時群眾演員不齊整,由一些旦角充任龍?zhí)讛[陣。而后參加彩排匯報由老生祝孝純、馬明森飾演韓信,侯寶江等飾演項羽。

《單刀會·訓子》系元雜劇之一,因近代常演《刀會》而忽略此劇。全劇北【粉蝶兒】一套,鏗鏘豪邁,沒有好嗓音很難駕馭。此劇只作彩排匯報,由青年老生王勇、楊平友、王偉、海軍、許乃強等飾演關(guān)羽,曹穎、祝孝純等飾演關(guān)平,吳永生、侯廣有、侯寶江等飾演周倉。1988年4月17日,由陶小庭先生示范演出于北京人民劇場,留有傳世音像資料。

《昊天塔·五臺會兄》是元雜劇之一,原名《五臺》。全劇乃少見的北【步步嬌】一套曲牌組成,是一齣唱做豐富的凈角戲。由周萬江、侯寶江、孫啟成等繼承彩排匯報,周萬江、祝孝純于1986年在西單長安大戲院上演。


《九蓮燈·焚宮燒獄》是全本《九蓮燈》的最后一齣。王鵬云先生系京東玉田縣益和昆弋班傳人,此劇已經(jīng)絕跡舞臺半個世紀。因是勾金臉的正旦扮相,也是北昆舞臺旦角勾臉特色之一。全劇北曲【村里迓鼓】一套,配上火德星君的開場跳神以及全副鑾駕的排場表演,神道設醮的氣氛尤為凸顯。旦角洪雪飛、趙玲等都曾飾演過火蓮圣母彩排匯報,周萬江配演火德星君。2003年,經(jīng)趙玲傳授由旦角董萍、劉穎等繼承學習。

以上學習班雖然只是傳授十齣劇目,對北昆后世常演傳統(tǒng)劇目影響深遠,其中《義俠記·殺嫂》《漁家樂·相粱刺梁》《昊天塔·五臺會兄》等依然在青年學員中傳承學習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