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陽兩虛,先補陰還是補陽?醫(yī)生給你講明白,教你一招,水火共濟(jì)
很多人在日常生活中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腰膝酸軟、五心煩熱、畏寒怕冷、手腳冰涼的癥狀,這多見是陰陽兩虛了。有人會說了,也知道自己是陰陽兩虛,但就是不知道該怎么補,先去補陰吧,六味地黃丸用一段時間,身體就會變得怕冷,先補陽吧,金匱腎氣丸用一段時間,身體就會上火,滿嘴泡,一起補吧,自己有掌握不住那個度,你說我該怎么辦?那么今天針對陰陽兩虛該怎么補,先補陰還是先補陽,劉醫(yī)生一次給大家說明白。

在說陰陽兩虛之前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陰虛,什么是陽虛。簡單來說,陰虛就是身體內(nèi)陽氣相對偏盛,最常見的癥狀通常就是口干、口渴、平時喜歡喝水、腰膝酸軟、五心煩熱,還有就是晚上睡覺盜汗,嚴(yán)重的話,甚至把頭發(fā)都打濕了,舌頭伸出來一看,舌紅、無苔、比較干燥。陽虛與陰虛相反,會出現(xiàn)畏寒怕冷、手腳冰涼、精神不振等,舌頭伸出來一看,舌淡胖、有齒痕。那么陰陽兩虛就比較明顯了,既有陰虛的癥狀又有陽虛的癥狀,像典型的腰膝酸軟、五心煩熱、畏寒怕冷、手腳冰涼等,也就是我們平時經(jīng)常說的不僅怕怕還怕冷。舌頭伸出來一看,往往舌體胖大、邊緣有齒痕、舌面苔白濕膩。從舌象可以看出,是典型的陰陽兩虛的癥狀了。

這個時候先補陰還是先補陽呢?這就像是我們煮水,在小火、鍋里水少的情況下,當(dāng)然是要先加水,如果在這個時候先加火的話,火會越燒越旺,鍋里的水很快就會燒干了,那么口干、口渴、五心煩熱、晚上盜汗的情況就會更加嚴(yán)重,所以一定要先加水,不過要在加水的同時再加一點小火,讓水慢慢的溫?zé)釤_。水充足的情況下,即使水燒開了,也不會涼得過快。相反,如果水少,即使燒開了,溫度也會很快地下去,變涼。因此要先補陰液,隨后再緩緩進(jìn)補。

這是我們通常考慮用一些滋陰補腎的藥物,再配合少量補腎壯陽的藥,這樣就會起到一個陰陽雙補的作用,以此達(dá)到一個陽中求陰的效果。大多考慮巴戟天、菟絲子這兩味中藥。為什么呢?我們來看。巴戟天是一味辛溫的藥材,可以幫助我們補腎助陽,將我們體內(nèi)的風(fēng)邪、濕邪給祛除掉,還能強筋骨??梢哉f是一味補陽又不傷陰、強陰益精的一把手。菟絲子不僅能補腎固精,還可以養(yǎng)肝明目,做到了陰中有陽,陽中有陰。

由此,可以較好地緩解陰陽兩虛的問題,先補陰還是先補陽的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不過菟絲子的量要略大于巴戟天,避免水少火大,把身體內(nèi)的水過快燒干,真正做到水火共濟(j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