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yds、lwjcf怎么就讓我大受震撼

如果我說這是發(fā)在朋友圈、微博的文案,你可能并不驚訝,而是會去解讀“u1s1”“srds”等縮寫的含義。
當然,你看了“點我復制”四個字就能想到,這不是某個人發(fā)在社交平臺上的內(nèi)容,而是由一個生成器生成的。
這是一段由網(wǎng)絡熱詞生成器生成的關于“買奶茶”的文字。

主題還算清晰,邏輯稍顯混亂,情緒基本到位,雖然有幾組拼音縮寫,但不影響全文意思。
不少人也知道“u1s1”的意思是有一說一,“srdr”的意思是雖然但是。
當然,軟件能做的文案遠不止上面這段。
用“吃火鍋”創(chuàng)作,雖然夾入“yyds”,但總能感到一陣的小確幸。

用“王一博”“肖戰(zhàn)”“丁真”等人創(chuàng)作,其實大同小異。
《青蛇》里,趙文卓飾演的法海的名句“大威天龍”亦如此。

《新世紀福音戰(zhàn)士》國語版里,主題曲的那句“勇敢的少年啊,快去創(chuàng)造奇跡”亦如此。

總有最經(jīng)典的“u1s1”“yyds”“srds”夾著,句式千篇一律。
這時候我才發(fā)現(xiàn),這個生成器不是特別智能,甚至有點兒機械。低頭一細想,反過來說,它的一大功能就是為了諷刺拼音縮寫而存在的。
拼音縮寫很抽象,但又毫無信息量可言,各種濫用,大肆傳播。
我忍很久了。
yyds、zqsg、u1s1、nsdd這些詞已經(jīng)成為了一種夢魘,廣泛地進入到我的生活。
不說某人很厲害,不說某部作品好看,而是美其名曰“yyds”。不說我認同你的觀點,而是脫口而出“u1s1”。道歉時候,也不說sorry,而是使用“dbq”“bhys”。
原有中文黯然退場,只剩下一個無法被攻破的密碼世界。
乃至于小學生們都開始用起了yyds學語文,進行日常聊天。

化用《唐伯虎點秋香》里的臺詞來說,那就是:
一句二行共三單詞,不識四書五經(jīng)六義,竟敢有七八九字母,十分不懂。
01.
從入門到精通,一切皆可黑話
拼音縮寫一般來說有著簡單的練就方法。
第一步是零星使用。
比如將“陰陽師半退不退”,打成“yys半A不A”;

第二步,進階一點,半中文半拼音。
比如,“來一波qy啦~cqy+nss+養(yǎng)火+嘮嗑+快手互粉”。(意為:來一波QQ好友,處Q友+暖說說+養(yǎng)火+嘮嗑+快手互粉)

第三步,全部拼音縮寫,純粹意識交流。
“圖書館?”
“來我家吃飯?”
“有點困”“那你睡啊”
“好的”

學得好就能速懂拼音縮寫大法,成為社交領域的密語高手。
以便追星時使用。

以便祝福時使用。

他們將拼音縮寫奉為行走江湖的秘籍。
但你看,yyds多了什么新的內(nèi)涵嗎,你看,ssmy概括出獨有的社會現(xiàn)象嗎,好像都沒有。
反倒“WCNMLGB,CNM”這樣的句子更能直抒胸臆。
說話就是要言簡意賅,溝通就是要有含金量,否則等于把中文往絕境上逼。
知名漢字博主@王左中右等人就進行過一番批判,他們怒斥“yyds”等網(wǎng)絡熱詞對漢字的濫用,認為語病多,理解難,只是“短暫的語言漂流物”。

“越說這些網(wǎng)紅詞,人只會越來越匱乏”。
我不知道這是推測還是現(xiàn)實。
但使用者喜歡把責任推給審查制度,他們自以為寫的敏感字詞會被屏蔽。
然而,趙薇兩個字不能打出嗎,“資本”兩個字打出了會遭天譴呢?不會。

沒人阻止你打出絕大多數(shù)的詞,能阻止你的只是自欺欺人的心態(tài)。
這叫想入非非。
同樣,他們也會把責任推給中文詞匯總量。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預計收錄條目約40萬,這個數(shù)字比西班牙語、德語、法語詞典多,比英語的少。
但是詞匯量是完全夠用的,即使一時難譯,也可以英譯,而不是拼音縮寫。
這叫南轅北轍。
不過他們的聲音還是得到了大量支持,一個一個網(wǎng)友幫助傳播他們的理念。


于是,經(jīng)過幾年的耕耘,拼音縮寫教徒們遍布各地,形成了詞典和釋義法則,并認為找到了社會理解的最大公約數(shù)。

02.
我看不懂,卻大受震撼
一般而言,網(wǎng)絡用語都是有故事而言。
早期的886,GG還是MM,I服了You,令人初探互聯(lián)網(wǎng)世界,當時的知識中青年高速沖浪;

后來的殺馬特火星文,紀念著流水線青年逝去的愛情和童真,即使當時不被理解,但至今仍被我一樣的年輕人致敬著。

再后來的“神馬都是浮云”“給力”從亞文化向主流傳媒滲透,主亞文化之間互相接融。

其間還有許多其他故事存在。
以上三個層面代表了三個群體:知識中青年,流水線工人,網(wǎng)絡新新群體。
每個群體都可以講出獨屬于他們的故事。
知識中青年開拓網(wǎng)絡新世界,流水線工人在發(fā)型中釋放著自己的叛逆和孤獨,網(wǎng)絡新新群體在與主流對抗又和解。
那時候,網(wǎng)絡用語的一大作用便是進行圈層區(qū)分,讓人獲得身份認同。
說白了,這就是一個“懂不懂”的問題,因為懂,所以我們是一伙人;因為不懂,所以你不是我們的人。
但如今的情況變得有些復雜。
yyds和awsl,也許別有深意。

但nbcs為什么得從英文“nobody cares”轉(zhuǎn)錄,emo為什么得從英文“emotional”提取,bhs(不嗨森)為什么是從方言變換而來,這些問題說明如今的拼音縮寫常常是隨意涂鴉和杜撰。
語言轉(zhuǎn)錄缺乏標準,只是為了強行帶來了一場腥風血雨(xfxy)。
當張杰發(fā)問什么是yyds,他絕對想不到還有emo和be讓他腦殼發(fā)疼;當龔琳娜老師發(fā)問什么是yjjc,她也絕對想不到金莎在說她唱功好。

宋丹丹、撒貝寧都表示新語言難懂。

這些與互聯(lián)網(wǎng)交集頗深的藝人都會陷入云里霧里,普通人更是像被吸進了黑洞,看到了很多內(nèi)容,但其實也只是無窮黑暗。
試問有多少人看完不是眉頭緊鎖,也不知道該說點什么了呢?

像許知遠這樣不懂卻心系縮寫的人很少。
他上了《吐槽大會》,吐槽建國和雪琴之間的“雪國CP”,更接近CP的一個原意——期貨,因為他們擁有的“不過是一種沒有兌現(xiàn)的愛情”。(Current Price,現(xiàn)價,指交易所內(nèi)證券的實時價格)

在更多掌握話語權的精英看來CP的縮寫是期貨,他們毫不在意飯圈們來搶奪話語權。
因為沒等他們下場阻擊,拼音縮寫的競賽已經(jīng)開始反噬。
身在局中的人先是迷糊。
wbb和wm今天去lj看了wnn。
釋義:我爸爸和我媽今天去老家看了我奶奶。
再是曲解。
最后可能自己也不知道在說什么了。

這樣的黑話盛會,越來越?jīng)]有故事性可言,更像是行為藝術,為了造梗而造梗,而不是生活的語言藝術。
在這一步,網(wǎng)絡語言當然還是為了交流。

不過獲得身份認同的目的發(fā)生了些偏差。
那些一秒鐘內(nèi)無法解讀的人,恐怕余生不會想知道縮寫的意義了,所以也就不在乎誰是誰,誰和誰一伙的了。
03.
語言的匱乏,權力的游戲
本來,將拼音縮寫的狂歡理解為一部分人獲得身份認同的現(xiàn)象就行。
他人的自娛自樂,我們的悲歡并不相同。
但這很難解釋為什么能持續(xù)多年,能覆蓋00后等多個群體,并向其他領域滲透的現(xiàn)象。
因為如今高能濃度的縮寫已經(jīng)導致符號的瘋狂應用。

表情的肆意疊加。

以及符號、表情的錯位轟炸場面。
所以說,這已經(jīng)不是簡簡單單符號爆炸的階段了。

現(xiàn)在,語言就是符號們在打架。
試問,脫離了好心人的翻譯,誰能理解呢?

那些在狂歡儀式中陶醉的人,真的是縮寫盛會的主角?
《語言與社會生活》一書中提出:
“如果在日常生活中,在我們的社會生活中,充斥著許多看起來很正確,但實際上已不傳達任何有效信息的語言,那么語言有什么用呢?這是我們經(jīng)歷到的一種污染災難。”
語言豐富性喪失,知識傳播方式匱乏,在那些社交場景中,更多散布的是情緒,而且是糟糕、粗鄙、原始的情緒。
這讓公共討論和公共理性變少。
或許是拼音縮寫起家于飯圈的原因吧。

圈子內(nèi)(不只是飯圈)的人高高在上地俯視眾生,圈子外的人一頭霧水地看著里面的人自娛自樂。
慢慢的,兩邊的人討論的只是立場和情緒,而不是真相和事實。
你點贊,肯定別人是u1s1,不需要擺事實講道理;你點踩,數(shù)落別人是MDZZ,一個詞就將別人釘上了十字架。
所以說,語言已經(jīng)是符號們在打架的舞臺了。
我們不再就事論事,而是展開立場的互相攻訐。因為沒必要講道理。
一串串字符背后不是思考的痕跡與對話的空間,而是為了讓使用者不思考。
那些掌握了拼音縮寫的人才擁有解釋權。
有人可以將“nmsl”解釋成“Never Mind the Scandal and Liber”(永遠不要理會謠言和重傷)。
有時候,當你想嘲諷,就可以發(fā)去“nsdd”(你是弟弟),別人要反擊,你還笑他人急了,因為你解釋的是“你說得對”。
有時候,普通話不標準的解釋也行。

誰使用了那些拼音縮寫就誰說了算。
什么歧義不歧義,什么曲解不曲解,完全不需要管。
就看你高不高級。
不再是圈子內(nèi)外的圍城問題,而是一個人的屬性問題。就像不再是哪國哪城的人,而是優(yōu)雅或粗鄙的人性的問題。
說白了,這已經(jīng)從一個“懂不懂”的問題,升級為判斷人高級不高級的標準。因為高級,所以可以俯視他人;因為不高級,所以被低看一眼。
從根本的屬性上去隨意定義別人,定義他們的善惡好壞成了拼音縮寫的一大魔怔。
在這一步,網(wǎng)絡語言的目的是為了反交流,因為掌握了某種話語權,就能看低別人。
這就制造了一個吊詭的現(xiàn)象,網(wǎng)絡熱詞縮寫起先是為了方便交流,后來是為了反交流。
宏觀看來,則是一個更大的局:
我們制造了信息交房,在各個繭房里我們溝通順暢,繭房外的人進不來;
越來越多的信息繭房存在的目的便是串聯(lián)起來,組成基礎設施,制定新的規(guī)則,讓自己詮釋真理,使得別人無話可說。
“權力的游戲”不過如此。
有了高不高級的區(qū)分,就會有相關不健康的消費文化,帶來相應的商業(yè)模式,這種后果自然更可能加害在半句不離拼音縮寫的人身上。
好心的人專門開發(fā)了翻譯的網(wǎng)站,估計對于事情的改變來說沒什么用。

誰能想到起初是一些有趣的詞匯,最后卻帶偏了語言。
而我所能做的就是表達我的不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