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經濟學教科書’名詞簡釋》2.4.1 商品
【本文轉載自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56年版 僅供學習參考】
1、商品[i]
? 商品是用來交換的勞動生產品。商品經過交換之后,出賣者便喪失了對它的所有權,而買主則變成它的所有者。
? 任何商品都具有兩種屬性:(1)它能夠滿足人們的某種需要,具有使用價值;(2)它能夠按一定比例同其他商品相交換,具有交換價值,而交換價值的基礎是價值。因此,商品是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統(tǒng)一體[ii]。
? 商品是一個歷史范疇,它只是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存在著。雖然遠在氏族或部落之間的偶然交換中就已經有了商品的萌芽,但產品作為商品來生產只是在具備了下述兩個條件時才出現的:(1)社會分工;(2)生產資料和勞動產品屬于不同的所有者。由于社會分工,每個生產者只生產一種或數種產品,他們?yōu)榱藵M足各方面的消費,就需要互通有無。但由于勞動產品屬于不同的人所有,因而就使這種互通有無不能采取直接的統(tǒng)一分配產品的形式,而只能通過以買賣為形式的交換。這樣,勞動產品就變成了商品。而上述兩個條件的同時并存只是在一定的歷史階段上才有的。在原始社會中的一個很長時期者沒有社會分工,或者雖有社會分工,但生產資料和勞動產品卻屬于公共所有,因而那時勞動產品一般都不是商品[iii]。在未來的共產主義社會里,雖有發(fā)達的社會分工,但因生產資料屬于全民所有,所以勞動產品也不是商品。
? 因此勞動產品只是在一定的經濟條件下才轉化為商品。商品乃是一定的社會生產關系的體現,它體現著商品生產者相互之間的生產聯系。例如,在簡單商品經濟中,生產資料屬于生產者自己所有,他們用自己的勞動進行生產,并互相交換產品,這樣商品就體現著以個人勞動為基礎的小生產者之間的生產關系;在資本主義的商品經濟中,生產資料被資本家占有,工人階級不得不出賣勞動力為資本家生產商品,受資本家bx,同時以所得貨幣工資從資本家那里購回自己生產的一部分產品[iv]。在資本主義的商品的價值中,包含著工人所創(chuàng)造而被資本家無酬占有的剩余價值,資本主義的商品的銷售不僅是價值的實現,同時也是剩余價值的實現。因此,資本主義制度下的商品就體現著以bx雇傭工人為基礎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而在社會主義制度下,由于消mie了生產資料的私有制和人對人的bx,生產的目的乃是為了最大限度地滿足整個社會日益增長的需要。這時,商品就是聯合的社會主義生產者之間的互助合作的關系的體現了。
? 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商品生產具有統(tǒng)治的、普遍的性質、商品成為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細胞。所以我們對資本主義經濟的研究,是從商品的分析開始的。
注:
[i]《政治經濟學教科書》1959年版,第44頁。
[ii] 參加“使用價值”、“價值”條。
[iii] 氏族或部落之間的偶然交換所出現的商品是一種例外的現象。
[iv] 消費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