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巴顏喀拉》:李伯安用生命抒寫堅強不屈昂揚向上的民族精神
前幾天,當我又一次來到位于長沙的李自健美術館時,被這里正在展出的李伯安遺作《走出巴顏喀拉》深深震撼了。
其厚重的歷史滄桑感和巨大的精神包容量,讓我受到從未有過的精神激蕩。
而一開始,我并不知道李伯安其人。

李伯安是何許人也?
據(jù)觀展后所找到的資料介紹,李伯安生于1944年7月,河南洛陽人,1962年畢業(yè)于鄭州藝術學院美術系,曾任小學教師、工廠美工、河南人民出版社、黃河文藝出版社編輯、河南美術出版社副編審。
在他生命的最后10年,曾3次單槍匹馬、徒步跋涉至甘南、青藏收集素材。
歷盡艱辛、嘔心瀝血創(chuàng)作出高1.88米、長121.5米的鴻篇巨制《走出巴顏喀拉》。1998年5月因長期超負荷創(chuàng)作投入,猝死畫前。

展出《走出巴顏喀拉》的展廳里,播放著低沉悲壯的音樂,觀展的人好多,有的凝神靜觀,有的指指點點,有的父母在給孩子講,有的是教美術的老師在對學生們講。
大多數(shù)人跟我一樣驚嘆、感動。
看《李伯安的坎坷人生與藝術軌跡》文字介紹的人尤其多,坐著看的,站著看的,不少人跟我一樣看得淚目。

《走出巴顏喀拉》描繪了266個神態(tài)各異的藏族人物。
巨作展示的是藏人浩蕩的群體形象:
對自然和祖先的敬畏、莊嚴的開光儀式、虔誠的宗教禮拜、浩蕩的朝圣隊伍、沉重的手工勞作、親和的行旅歇息、激烈的賽馬運動,復現(xiàn)神靈的奇異藏戲、魂歸天國的“天葬”……

面對“圣山之靈”——
連續(xù)三年,長達1000多天,
李伯安3次西行,來回奔波,
單槍匹馬在青海藏區(qū)、甘南藏區(qū)體驗生活,感受蠻荒,
與當?shù)夭孛褚黄鹛け?、沐長風、浴烈日,
感受他們的奔放、粗豪、堅毅和野性的生命力,
收集整理了大量資料和創(chuàng)作素材。
在前后長達10年的歲月里,
他一遍又一遍地描繪那壯闊的宗教場景,
澎湃的人流,主人公強悍的身軀、皸裂的大手、如鑄鐵的面容,
反復構思、醞釀和積累。
兩間廢棄的教室,就是他思想自由馳騁的天地。
畫面上的人,長著黝黑的臉龐。他們的衣服,仿佛千年巖石的表面,嶙峋而粗獷。
他們都有著一顆虔誠的心,正如李伯安對藝術的虔誠。



面對“開光大典”——
李伯安艱難地創(chuàng)作著大畫,草圖畫了好多張,
每一張都好像有自己的生命,推倒重來需要多么大的勇氣?
而五易其稿要耗費多少心力?
我們現(xiàn)在能看到的,只是他人生的最后階段留下的生命之作。
他對自己的作品總不滿意,
他是在不斷地否定自己后,完成了生命的升華的。
你看場面盛大的開光大典中,
喇嘛衣袂飄飄,旗幟漫天飛舞,
長喇叭氣勢非凡,聲震長空,氣氛莊嚴神圣,
藏婦虔誠伏地,雙手布滿皺紋。
站在畫面前的我,仿佛融入畫中,成為他們中的一員。


面對“朝圣”——
我看過霍達的長篇小說《穆斯林的葬禮》,
其中有描寫世界各地的穆斯林到麥加朝圣的壯舉,
其過程莊嚴、虔誠而又悲壯。
在李伯安的長卷第三部分《朝圣》中,我再一次感受到了。
藏民一生中最大的愿望是朝圣,為了朝圣,他們可以放棄世間的一切,乃至生命,
死在朝圣的路上,是他們最幸福的事。
他們對神靈的敬畏和虔誠似乎超過其他民族,
他們往往是用雙腳甚至雙手丈量路程而趕到圣地的。
李伯安的作品中,隨風飛舞的經幡后,
是一群十分虔誠而滿懷希望的朝圣隊伍,
盡管歷盡艱辛,他們卻無怨無悔。
朝圣的人們,或扶老攜幼,或趴在地上前行,或雙手合十,或默念經文,
懷著無限的敬意和無比美好的心愿,走在通往圣地的路上。
這種精神深入民族的骨髓和心靈,無堅不摧,而又感人至深。


面對“哈達”——
對哈達,也許大多數(shù)人都不陌生,
把一條潔白的長絲巾給你披在身上,說明藏族人民把你當貴客或朋友。
藏族人民也用哈達來敬獻神靈。
你看李伯安的畫中,左側大頭像隱隱約約的,
除了躬身的老婦,其他都是赤裸的脊背,脊背上的肌肉是扭曲的,
似乎都充滿著敬畏、激情、渴望和理解。
他們披頭散發(fā),如醉如癡,都有著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毅力和意志。
任何人都需要這種毅力和意志。
一個民族一旦有了這種毅力和意志,定會無往而不勝!

面對“瑪尼堆”——
普通的石頭堆起來,六字箴言刻在石片上——瑪尼堆,
它是藏民至高的崇拜物。
道口路旁,一座座瑪尼堆上的瑪尼旗迎風招展,木樁扎滿經幡,彩帶飄揚,
喻示著古老的藏民族對美好未來的憧憬和祝愿。
人與自然從不分離,天上人間完全融合。
在古老的藏民族心中,青藏高原就是一個能讓人心靈凈化的童話世界。
李伯安的畫中,風輕日暖,寧靜安謐,人和自然多么和諧!
這不就是人類追求的目標嗎?


面對“勞作”——
婦女在織布,老人在捻線,孩子多么嬌憨,臥犬多么調皮,
藏民們的勞作原始而沉重,生活簡單而淳樸,
他們有著自然純凈的心靈,他們是一個親密和諧的群體。
疏密有致的畫面,生動鮮活的形象,給人強烈的視覺沖擊力。
由此,我想到,勞動創(chuàng)造了世界、勞動創(chuàng)造了人本身,這是多么精辟的觀點!

面對“歇息”——
是在辛苦的勞作之后,還是走在朝圣的路上,
或者是參加過一場生動難忘的活動,
藏族兄弟們三三兩兩地聚在一起開心地說笑著,放松身心恣意享受著佛國的消閑。擁爐侍飲的女人,輕松而愉悅,
熱愛生活,珍惜生命,這是藏民族共同的特質。
生不易,活不易,生活不容易,再辛苦再勞累,也要有適當?shù)男⒑托蓍e,生命才能持久!

面對“藏戲”——
600多年前,噶舉派湯東結布為化募修建雅魯藏布江鐵索橋資金,創(chuàng)建了藏戲,
這種戲后來在藏族地區(qū)廣泛流行,
帶有深厚宗教色彩的民間故事及連臺歌舞,可以演上七八天,觀眾禁不住陶醉其中。
李伯安的畫中,似乎藏民傳統(tǒng)的節(jié)日已來到,
20多個大大小小不同的面具出現(xiàn)在舞臺上,
看著飄揚的彩帶,狂舞的假面,
仿佛能聽到樂聲陣陣,歡歌如潮,把觀眾融入歡樂的海洋。
可以說,藏戲的出現(xiàn),代表著人類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發(fā)揚。


面對“賽馬”——
藏民每逢節(jié)假日,都要舉行體育比賽和娛樂活動。
李伯安畫中,藏民賽馬活動正在熱烈地舉辦,
現(xiàn)場騎士分成四組,似乎向觀眾迎面奔來,
人與馬的正側斜騎,看似欲倒欲飛,
狂烈的賽馬場面看得人驚心動魄,
騎手揮鞭策馬,群馬風馳電掣,
剽悍英武的騎士們神采飛揚,英姿勃發(fā)。
組合的疏密相間,色調的黑白跳蕩,十分搶眼,令人印象深刻,讓我有身臨其境之感。
畫面讓我想到徐悲鴻的《奔馬圖》,矯健輕疾、豪氣勃發(fā),
中華民族的精、氣、神,躍然紙上!


面對“天路”——
耗時三年半完成的作品,李伯安卻不滿意,將其束之高閣。
又另起爐灶,從《開光大典》畫起。
后來此畫竟從柜頂?shù)?,因發(fā)現(xiàn)其中包含了長卷中的大部分內容,
有總結全卷的效果,又可喻示從生到死的生命過程,因此取名為《天路》。
由此,我聯(lián)想到魯迅先生那句充滿哲理的話:
“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p>
李伯安用最后的生命,對人物畫藝術語言進行了突破性的成功嘗試,
開拓了一條突破自我的創(chuàng)新之路,
將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像他一樣走創(chuàng)新之路,
創(chuàng)作出更多無愧于時代的經典作品。


沿著第一個部分到第十個部分的順序,我一幅一幅慢慢地看,靜靜地品,
感覺展廳中有一種“場”,一種吸引人的、讓人莫名感動的、油然而生崇高的“場”。感謝李伯安——這個在身前寂寂無名、身后卻被人追捧的真正的藝術家——是他的傳奇故事和他用生命創(chuàng)作的作品徹底打動了我和成千上萬觀展的人們!



走出展廳好多天了,在我一個人的時候,李伯安的巨畫總是不時地出現(xiàn)在腦海里,讓我一次次回味。
那種跌宕起伏、排山倒海、驚心動魄的東西,常常令我陷入沉思。
我知道,那巨畫中,蘊藏著對整個中華民族歷史命運的深切關懷,
表現(xiàn)的是中國人抗爭、希望、奮斗的生生不息的巨大力量,
以及堅強不屈、昂揚向上的民族精神。
還有什么樣的作品能這樣深深地影響我呢?
真的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