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他是一件很危險的樂器。”

大家好,我是徐褎。我是一名吉他手,也是一名音樂制作人。
“褎”是一個有著美好含義的通假字,卻給我?guī)砹撕芏嗟目鄲篮吐闊?,索性就重新使用幼兒園時的名字吧,最簡單的那個同音字“又”,于是哎呀音樂平臺上就有了這個怪名字:徐又,緊接著有了“危險系列”吉他課程、電音制作課程。
我和大家說說,這一年里,我在網絡上教吉他、教電音制作的故事。


2017年七月初,我開始籌劃工作室的事情,百廢待興,此前準備離開北京之前,我想過很多以后工作室可以做的業(yè)務。然而,跟小冰的一通電話徹底改變了我之后所有的計劃。那時候小冰加入哎呀音樂不久,做了第一套鋼琴課程并且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如果不是他,我可能現(xiàn)在都不知道原來已經有平臺在做這種線上的音樂教育,實在是孤陋寡聞。
當時心底一個聲音告訴我:“嘿,這TM比你去做那些口水歌要有意義得多!”
于是就有了大家現(xiàn)在所看到的這幾套為數(shù)不多但誠心誠意的“危險”課程——

第一套課程是零基礎的《危險吉他》。吉他的入門教學,并不簡單,國內的情況很不樂觀,太多的急功近利和形式主義,使得這件樂器的普及教育一直有太多的誤區(qū)。憑一己之力顯然無法改變,但無論怎樣,我還是想按照自己的思路和方法去做。
不過在此之前,它應該有個好聽的名字。我拿起電話,打給遠方的小冰:“我覺得吉他是一件很危險的樂器,它極易讓人走火入魔,又極易讓人放棄,也極易在學習過程中積累錯誤,走彎路,叫《危險吉他》,你覺得怎么樣?”還記得電話那頭小冰很激動地說:“我覺得這個名字真棒,而且很容易讓人記住,就是它吧!”


九月份設計課程,一段煎熬。
我樂隊的主唱大柒被我拉著幫我拍攝、錄音,她還得幫我唱示范歌曲,被我折磨得大叫:這個世界上怎么會有你這么挑剔的人?。?/p>
大柒也是上過幾個吉他班的人了,她本想著,不過是吉他基礎課嘛!大概就是教教怎么持琴、左手右手怎么彈、彈曲子唄,難度不大。
然而,我是處女座,而且是受過德國系統(tǒng)吉他教育的處女座。

首先就是課程的大綱,啥都想講、啥都不像放過,將基礎進行到底。基礎到什么程度呢?就是基礎到“彈一個音怎么彈能夠把吉他的音色發(fā)揮到極致”這一點上都要講清楚;講撥弦的角度,我讓她幫我找最好的拍攝角度,想盡了一切辦法,想把很多同學錯誤的撥弦方法糾正過來。

再一個就是選曲,一首一首地聽、一首一首地挑,說實話選曲子這件事情就給我整瘋了,光是這個調還不行、還要包含這個樂理現(xiàn)象、那個經典套路,所以大家看到目錄上看似漫不經心的那些曲子,其實選得特別難產。有的曲子開頭兩小節(jié)還行,后面就又不對了——這一點在后來的《危險吉他進階課程》中尤為突出明顯,選曲子真是“生不如死”的體驗。
課程的視頻都是我自己剪輯,大柒和哎呀音樂的伙伴都提出過幫我剪輯,不過我還是更愿意自己來做,經常待在我的小工作室里剪到夜里兩三點。

還有就是,我堅持自己打譜。一來是我對曲譜板式有著自己的一些偏執(zhí),再來就是網絡上譜子的質量參差不齊,一不留神就可能被錯誤的譜子帶跑偏了,我想吉他譜的制作還是需要真正彈吉他的人來做。雖然扒歌很快,但是打譜軟件的確很耗費時間,基本上一晚上也就只能打一首歌,我卻樂在其中,愿意把時間大把大把的花在這些小細節(jié)上,被大柒吐槽“令人發(fā)指”。
如果直播有需要,我也會打譜子,大柒說我是“不打不得勁”。記得有次直播講《Nothing’s Gonna Change My Love for You》,網上很多譜例都太簡省,只有一個大概的旋律走向。為了最真實的還原曲子,直播前我一遍遍地聽,不知不覺扒了30多個和弦出來……唉!雖然直播的時候黑眼圈有點嚴重,還是很有成就感。

? ? ?

十月初,《危險吉他》基礎課程上架了,和同學們互動的答疑群也隨即產生,伴隨著我的忐忑,緊張,不安,失眠……
說實話,“君羊”是一種我本來很懼怕的東西,和自己的恐水癥一樣,面對它,總是有心無力。記不起群里是誰叫我第一聲“老師”,說第一句“謝謝”,只記得一顆顆想學習音樂的誠心,和各種各樣的疑難雜癥。隨著同學日漸增多,稀松平常的一個詞“老師”,也在量變到質變,我感到有某種責任感,落在了我的肩頭。我想,我能做的只有答疑這一件事,去做吧,盡可能做好。
我給自己定下了一個標準:問題不過夜。每天晚上,雷打不動,是我固定給群里的同學答疑的時間。每晚的答疑從不枯燥,群里的同學,越來越像個大家庭,漸漸地,有些同學們發(fā)現(xiàn),這個群,好像不太一樣:沒人開車,沒人互噴,沒有紅包雨,沒有鋪天蓋地的廣告,只有學習與討論,溫暖與鼓勵。
為了方便同學們復習,我把給同學們拍的答疑視頻都發(fā)在了自己的美拍賬號,今年七月底,我發(fā)現(xiàn),視頻已經超過100個了。雖然觀看量可能不是很多,但我想,只要曾經有人因為其中一個小視頻而解開了自己的困惑,我就已經很欣慰了。

曾經有人很不解地問我,你一套37課時的吉他基礎課程,才賣99塊錢,為什么還要每天堅持給大家答疑呢?

但我覺得,傳道受業(yè)解惑,是三件事,缺一不可,這與錢無關,只是對自己的要求。
答疑群里,有初學的小白,甚至也有已經在線下給別人教課的老師來學習教學方法,但更多的是曾經自學很久但覺得不系統(tǒng),想來重新再造的同學。我想說的是,吉他這個樂器雖然一直魅力不減,但這種特別自由的樂器其實很難做好教學,很容易在最開始留下壞毛病,很容易讓學生把這個樂器學死。所以身為師者,更要重視所有基礎入門的細節(jié)。

在這個微信群爆炸、信息泛濫的時代,維護一個群的氛圍,竟也成了我首當其沖的一個工作。我知道人并不會因環(huán)境而改變,但會因環(huán)境而被約束,就像讓有不良言行的人,成為一個正裝宴會上唯一穿泳裝的人,TA自會尷尬而收斂。就這樣一天一天看著同學們在一個綠色健康環(huán)境中練習,進步,隊伍不斷擴大,我也慢慢開朗起來,每個人在交流的過程中都在互相影響著,逐漸進入了一個良性循環(huán),好的學習氛圍,讓我更加有動力。

漸漸地,備課、拍課、答疑,占據(jù)了我全部的時間,我常常連吃飯都顧不上了。為了把下樓吃飯的時間省下來,我買了幾包手抓餅,扔在冰箱,餓了的時候就隨便煎個手抓餅吃。

課程上架半年后,有天大柒突然問我:“你知道你自己變了嗎?”
我笑笑說:“嗯,我知道,變胖了?!?/p>
她白我一眼,說:“是性格,多了許多開朗和積極的東西,不再那么悲觀了?!?/p>
所以我也要感謝這套課程、感謝群里認真學習和熱愛的同學,讓我看到了希望。

而在11月開始的另一套課程《危險電音》,則是一個巨大的自我挑戰(zhàn),做一套錄屏課程,遠比拍攝彈琴+講解要難得多,它不能有太多即興和感性的東西,一切都必須基于嚴謹?shù)倪壿嬇c準確無誤的軟件操作。制作類型的課程,本身就偏小眾,教學難度也就隨之更高了。

在更新完《危險電音》將近16個小時的錄屏課程后,再收集整理了半年來吉他入門課程同學們的問題與訴求,原本覺得找不到方向的《危險吉他進階課》也突然水落石出。

眨眼間,一年就這樣過去了。這期間經歷了最初的艱難,直到2018年4月24日,第一個答疑群滿300人,那天我很激動,我這么一個“一杯倒”的人,忍不住干掉了好幾杯。

因為我曾經認為,零基礎入門課程是不會有太高人氣的,尤其是木吉他。在去年9月剛準備做入門課程的時候,大柒就跟我講過,人們從來都覺得小提琴,鋼琴這些樂器入門是需要找老師的,但是吉他不用,因為它很容易就能彈出聲,即便用最錯誤的演奏方法。而且網絡上有海量的免費視頻可以看,還有無數(shù)的速成教材書籍等可以買。所以你要有心理準備,很有可能不會有太多學生的。
我的回答很直白:課程當做一個我的作品去弄,就像寫一首歌,表達自己是第一位的,有沒有人來聽,并不重要。

承蒙大家的信任,漸漸地,答疑的一群滿了,開了二群;后來二群也滿了,開了三群……而每開設一個新的教學群,我都會想起最早一群開設時,我對自己所作的承諾:每一次答疑,都要像去年的十月。

9月15日,工作室成立一周年,也是我的生日,大柒先收到了同學們制作的視頻,然后騙我過去看,還偷拍了下來,其內容的豐滿和真誠,完全令我猝不及防,雖然已是大叔的年紀,但人生這么多年,還未曾收到過這樣的禮物,那是一種無法用語言或是其他方式表達的幸福感和滿足感。一年來的很多感觸,突然加熱至沸點,讓我的眼淚奪眶而出。

以前常常有人在看過我的履歷后,豎起大拇指說:“牛X”。但在我看來,我沒有什么稱得上牛X的人生經歷,沒當過兵,沒坐過牢,沒有大起,卻一直在大落。唯有在哎呀音樂,自己做的才開始有了意義,因為我終于可以幫助他人了,而不再總是那個接受他人幫助的人。

一個從事音樂行業(yè)的人,能留下的就兩樣東西,一個是音樂作品,一個是個人經驗與知識,我對未來的計劃都是圍繞這兩點,盡可能多完成一些創(chuàng)作,盡可能多在課程中分享個人經驗和知識。
有人問我能想到的關于做教學的最美好的憧憬是什么?我想,為人師者,最期待莫過于看到學生學有所成。假如有天我教過的學員取得了成就能來看我,那我肯定美上天了,絕對要暴飲暴食一頓,來十個手抓餅?。?!

*以上內容來自徐又老師親述。
如果你是真正熱愛音樂、熱愛吉他的一份子,可以和徐又老師學習、交流,危險吉他的大家庭一直都很熱情,很友善,很赤誠。期待你的加入~
【關注哎呀公眾號,后臺回復:“徐又”,即可查看徐又老師提供的免費知識干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