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中國通史》解說詞文本100 第一百集 帝制的終結
1912年二月十二日,紫禁城從睡夢中醒來,一切看起來都很平常,如同人們已經習慣了千百年的生活方式。但對古老的中國來說,這注定是一個不平凡的日子,一個劃時代的日子。
這一天,隆裕太后帶著年僅六歲的小皇帝宣統(tǒng)連續(xù)發(fā)布三道詔書,宣告清帝退位,中國結束帝制,將統(tǒng)治權歸諸全國,定為共和立憲國體。詔書聲稱,今全國人民心理,多傾向共和,即由袁世凱以全權組織臨時共和政府,與民軍協(xié)商統(tǒng)一辦法,總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仍合滿、漢、蒙、回、藏五族完全領土,為一大中華民國。詔書勸誡人民保持冷靜,維持秩序,支持新政府。與此同時,清政府外務部也向各國駐華公使館發(fā)出照會,宣布清室已自動退位,希望各國承認中華民國政府為合法繼任者。
清帝宣告退位,標志著統(tǒng)治中國二百六十八年的大清王朝走向終結。而新政府的成立,則意味著一個更為重大的歷史轉折。這不是數千年來一個王朝替代另外一個王朝的輪回,也不是政治權力一家一姓的再一次轉換。退位的小皇帝成為中國歷史上最后一個皇帝,這是中國歷史上從未有過的大變化。持續(xù)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政體轟然坍塌,建立一個共和國家成為這塊古老大地上新的社會理想,留給世人無盡的思考。
?
第一百集?帝制的終結
?
這里是北京孔廟,是始建于元朝、鼎盛于清朝的皇家祭孔之地。從順治皇帝開始,歷代清朝皇帝就在這里祭拜孔子,并成為制度,一直延續(xù)下去。清朝統(tǒng)治者入關以后,承襲明朝的教育制度,學習漢語和以儒學為中心的中原文化,大力推進文治的儒學化。崛起于白山黑水之間的清王朝,為了更好地統(tǒng)治這個龐大的國家,在入主中原后,迅速調整單純的軍事征伐政策和民族壓迫政策,致力于國家制度和文化層面的建設和完善。
?
清初的統(tǒng)治集團朝氣蓬勃,奮發(fā)激昂,康雍乾諸帝平定了各地割據勢力的叛亂,統(tǒng)一臺灣,采取多項軍事、政治和宗教政策,鞏固了清王朝在新疆、西藏、蒙古以及西南地區(qū)的統(tǒng)治,建立起比較完整的從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機構。隨著統(tǒng)一局面的穩(wěn)定,清王朝的國力逐漸強盛起來。
?
卜憲群?中國社科院歷史所所長
卜憲群:統(tǒng)一是中國歷史的一個潮流,但是歷代的統(tǒng)一,都沒有達到清王朝這樣的高度。所以中國作為一個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這樣一個世界大國,應當說是在康雍乾時期,清初這個時期奠定的。
?
在北京,藝術家們正在繪制一幅長兩百米的京城繁華盛景圖,再現的內容正是清朝最鼎盛時期的京城全貌。經過一百多年的勵精圖治,經康熙、雍正到乾隆,清朝達到了其鼎盛時期。這是一個不遜于漢唐盛世的時代,史稱康乾盛世。城市的繁榮,人口的增長,耕地擴大,農業(yè)和手工業(yè)的技術進步,海外貿易的出超,鑄就了康乾盛世的物質基礎。這個時期,清王朝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上都創(chuàng)造出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同時代的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茨感慨:中國是一個大國,它的版圖不次于文明的歐洲,并且在人數上和國家的治理上遠勝于文明的歐洲。
?
在當時與西歐國家進行的海外交易中,中國長期處于出超國的優(yōu)勢地位。隨著中英貿易規(guī)模的日漸擴大,除絲綢、瓷器外,中國向英國大量輸出茶葉。盛世下的中西文化交流也非常頻繁、深入,一些西方科技成果在中國得以傳播,多種西方顏料也從這個時候傳入中國??滴趸实鄯浅O矏圻@些顏料,他倡導用西方的顏料結合中國傳統(tǒng)的陶瓷制作技術,經過制圖、拍圖、勾線彩料、填色渲染等72道工序的制作方法,終于研制出一種中西結合的藝術品——琺瑯彩瓷器,專為清代宮廷御用。
?
李勝?中國傳統(tǒng)陶瓷工藝大師
李勝:康熙他熱愛這個琺瑯彩研究,不僅僅說是我們所說的玩物喪志,單獨、純粹說去熱愛一個物件。他是把這個琺瑯彩作為一個國家,這種文化、藝術還有科技、經濟各方面的一個象征。
?
清朝的統(tǒng)治者能接受中英貿易,也能夠接受西方進口的顏料,但并非所有西方的東西他們都能接受。1793年的一天,正值乾隆八十大壽慶典,以馬戛爾尼為首的英國使團來到中國。當馬戛爾尼登上東方這片大陸的時候,看見的是一個巨大的市場和資源豐富的國度。英國使團代表英國政府,希望與中國建立符合其利益要求的國家關系,改變中英貿易的失衡狀況,讓更多的中國人購買西方的商品。出乎英國人的意料,乾隆皇帝對馬戛爾尼擴大貿易的主張不予理會,對在中國領土建立貿易據點的要求更嚴詞拒絕。
?
卜憲群?中國社科院歷史所所長
卜憲群:清王朝自認為是天朝大國,無所不有,不需要跟外界進行貿易往來。那么馬戛爾尼使團,這次和清王朝之間的關于通商問題交流的失敗,應該是使中國失去了一次與世界進行經濟和文化交流這樣一個機會。
?
馬戛爾尼也并不是一無所獲,在中國,他的使團品嘗到了功夫茶,他們把更多的中國茶葉和令人難以忘記的中國功夫茶的口味帶回了歐洲?;貒螅麄兘Y合歐洲制茶工藝,調制出口感上佳的紅茶。
?
斯圖爾特·羅樂森英國川寧茶品牌大使
斯圖爾特·羅樂森:隨著時間的過去,茶在英國越來越流行。這時剛好碰上工業(yè)革命時代,混配茶也變成機械化。
?
當時的英國以蒸汽機作為動力,從紡織業(yè)開始,這種新技術逐漸被廣泛應用于采礦、冶金、磨面、制造和交通運輸等各行各業(yè),英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工業(yè)化的資本主義國家。加上地理大發(fā)現,英、法等國的海外擴張已抵達東南亞、印度等地,西方已經在盤算如何開發(fā)中國這個巨大的市場。清王朝面對的是一個以海外貿易與殖民擴張為主要標志的全球化到來的時代,西方資本主義正在蓬勃發(fā)展,迫切需要尋找新的龐大市場,中國無疑是他們最好的選擇。無論清王朝愿不愿意,它都會被卷進波濤洶涌的全球化浪潮之中。
?
歷史并不是沒有給清王朝機會,接替乾隆帝位的是他的兒子嘉慶皇帝。與父親相比,嘉慶更深切地體驗到大清帝國內部的種種積弊,但他在對外貿易政策上甚至更加保守。與當時中國大部分政治精英一樣,清朝皇帝也沉迷在停滯的輝煌中。
?
卜憲群?中國社科院歷史所所長
卜憲群:他們不了解西方正在發(fā)生著新的資產階級革命,這樣一個大的歷史背景。那么同時康雍乾以來的,社會經濟的短暫的繁榮,也使他們蒙蔽住了,也蒙蔽了他們(自己)的眼睛,使他們不思進取。
?
1816年(嘉慶二十一年),又一艘英國商船出現在中國的海面上。英國喬治三世派出的以阿美士德為正使的外交使團,再次出使中國。但嘉慶皇帝繼續(xù)沿襲著父親的思路,來應對這個遠來的使團。連續(xù)受挫的歐洲人,開始籌劃以另外的渠道進入中國市場。
?
魚宏亮?中國社科院歷史所副研究員
魚宏亮:對于中國來講,這也是,是把一批麻煩制造者趕出去而已。但對于阿美士德使團來講,他們一方面認識了清朝上下、政府上下運作的這個手段和官員的這些素質和他們的眼界,另一方面,他們對自己的實力和國力更有信心。
?
再大的風浪,也阻擋不住歐洲人打開中國市場的決心。清王朝雖然拒絕了西方使團放松對外貿易限制的請求,但是,西方并沒有放松步步緊逼的腳步。當歐洲船只再一次踏上遠赴中國的征程時,船上裝載的不再是進獻給皇帝的禮品,也不是龐大的使團人員,而是一提起來就讓中國人痛心疾首的一種特殊貨物——它就是鴉片。
?
19世紀二三十年代,也就是嘉慶道光之際,中國的內外危機開始加深。為擺脫貿易的不平衡,以英國為首的西方列強肆無忌憚地加強了對華鴉片貿易,輸入數量猛增。僅英國一家,從1838年至1839年度,即高達35500箱。鴉片的大量進口,讓中國的白銀大量外流,歐洲人又用這些白銀來購買中國的絲綢、茶葉、瓷器等貨物。轉瞬間,清王朝的貿易順差變成了逆差,白銀外流越來越多,越來越快。
?
中原已無可用之兵,國庫更無可用之餉。不平衡造成的矛盾和沖突最終走向了激化,一場戰(zhàn)爭不可避免。在《南京條約》紀念館珍藏的國內唯一一份當時英國艦隊攻打南京作戰(zhàn)地圖的復印件,這份當時的絕密文件,時隔一百多年之后,我們才親眼得見。
?
蘇真?南京靜海寺紀念館館長
蘇真:這個就是深圳晚報的梁二平先生為我們提供的,英軍圍困南京關系最密切的一張圖。那么當時,英軍來到南京以后,兵分兩路。陸軍從我們城北的燕子磯直插邁皋橋,水軍呢,英軍的軍艦就順著長江,停泊在我們南京下關的江面上。
?
為了洞開中國的大門,英國軍隊幾乎對中國的每一座重要城鎮(zhèn)都做了類似的準備,而此時的清政府也意識到了戰(zhàn)爭即將來臨。為了應對戰(zhàn)爭,中國軍隊并沒有坐以待斃,在軍費極為困難的情況下,也在作著周密的部署,并封鎖了廣州和珠??诎?。
?
1840年,中國與英國的戰(zhàn)爭如期而至。在浙江舟山,英國艦隊僅用了9分鐘的時間,就占據了海上要沖定海。接下來中國的口岸一個個陸續(xù)被攻占,清軍手中的長矛在英國的堅船利炮面前無計可施。這場戰(zhàn)爭在中國被稱為鴉片戰(zhàn)爭,而在英國則被稱為通商戰(zhàn)爭。雙方的命名各有理由,中國人指控英國人走私鴉片、荼毒中國的罪惡行徑,英國人則在強調自己貌似正當、實則不義的目的。
?
鄒振環(huán)?上海復旦大學教授
鄒振環(huán):為什么決定打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這個我想大家可能都是知道的,就是要打開中國的一個商品市場,要讓他們這個貨物銷到中國來。殖民地就是它擴展市場的一種方式,它要把自己生產的貨物銷到殖民地,然后把殖民地的那個地方的原料運回到它的本土。那么中國當時,因為中國有很多的人口,所以認為就是一個非常好的一個,商品傾銷的一個市場。
?
戰(zhàn)爭以中國的失敗而告終,清政府被迫與英國簽訂了歷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中國從此走上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道路。條約簽訂之后,中國開放了廣州、廈門、福州、寧波和上海五個通商口岸,緊閉的中國大門被迫打開。
?
如今的上海,是一座擁有兩千五百多萬常住人口的城市,其中外來常住人口超過了一千萬,是現今中國經濟、金融的中心。清朝五口通商之后,由于地處長江入???,東接東海,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使上海成為西方商船將大量工業(yè)產品從大洋彼岸運到中國的首選之地。西方列強為了獲取更多的利益,紛紛在上海建立自己的租界。與此同時,銀行、現代化港口、現代化建筑等陸續(xù)出現,昔日的漁村逐漸演變成為一個國際大都市。從這時起,中國城市的職能和建造理念也在悄然發(fā)生變化。此時在上海出現了中國第一條鐵路——淞滬鐵路,它是由英國人修建的,從吳淞碼頭至上海。當時的英國人正是通過這條鐵路,將中國的資源源源不斷地運回本國。
?
魚宏亮?中國社科院歷史所副研究員
魚宏亮:我們可以這樣講,傳統(tǒng)對中國的這個沿海貿易,或者是遠洋貿易,它是對內地經濟以農業(yè)為主導的內陸經濟的補充,所以它的地位是從屬的。但是經過鴉片戰(zhàn)爭以后,整個海洋時代來臨了,中國開始跟一個以海洋規(guī)則為主體的,這樣一個海洋秩序開始接觸了,那么沿海開始變成中國的發(fā)展的前沿。
?
李宜群?南通紡織博物館業(yè)務主任
李宜群:這個呢,是當時的粗紗機。那么當時工業(yè)革命以后,就是現代紡紗的原理,一般是通過梳棉、并條、粗紗、細紗,這個呢就是一臺粗紗機。
?
洶涌的西方產品擊垮了民族工業(yè)和手工業(yè),以紡織業(yè)發(fā)達而著稱的中國江南地區(qū)則受到了更大的沖擊。在英國,有人發(fā)明了一種珍妮紡織機,它一次可以紡出許多根棉線,比中國傳統(tǒng)紡織機快了八倍。與戰(zhàn)爭失敗帶來的震驚相比,這些工業(yè)革命的產物給中國人帶來了更大的震撼,極大地沖擊著中國的自然經濟。
?
盡管包括皇帝在內的大部分中國人,此時還沒有意識到,不管他們愿不愿意,中國的大門被打開是必然的,但是他們已感受到由天朝上國淪為戰(zhàn)敗國的巨大歷史落差,以及由此帶來的巨大沖擊。在漫長的中國史上,人們找不到類似的歷史經驗可供借鑒。
?
魚宏亮?中國社科院歷史所副研究員
魚宏亮:從政治的層面來講,當然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對清朝的這個朝野上下都有很大的震動。從這個政治、經濟和軍事各方面,都使整個清朝開始發(fā)生一些變化。
?
這里曾是遠東的最大造船廠——福建船政局,也就是如今的馬尾造船廠。福建船政局創(chuàng)辦于1866年,是中國近代最重要的軍艦生產基地。
?
林櫻堯?福建省福州市馬尾造船歷史陳列館館長
林櫻堯:我們這個車間,當年就是制造船用蒸汽機的,因為它需要蒸汽機的動力。在當時中國社會的條件下,沒有這方面的能力,所以創(chuàng)辦人左宗棠,還有第一任的船政大臣沈葆楨,他采取一個辦法就是從國外,主要從歐洲,聘請了一批工程技術人員,在馬尾這個地方,指導我們中國工人制造輪船。
?
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失敗以后,大量西方工業(yè)產品和科學技術進入中國。中國的精英階層同樣感受到了撲面而來的震撼,他們痛感中國在技術上已落后于西方,于是破天荒地主動向西方學習,發(fā)起了轟轟烈烈的洋務運動,開始建設自己的工業(yè)體系。一批軍用工廠和民用工廠陸續(xù)開辦起來,中國近代工業(yè)迅速崛起。隨著工業(yè)的快速發(fā)展,清政府擁有了一支龐大的海軍,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北洋艦隊。而且,這些艦船上的指揮人員,大多是從海外專業(yè)的軍事院校學習歸來的留學生。當時,它的實力堪稱亞洲第一,名噪一時。
?
魚宏亮?中國社科院歷史所副研究員
魚宏亮:洋務運動它是這樣一場運動,主要是在技術方面引進,技術和工業(yè)方面引進這個西方的技術和這個設備,開始了一場自強運動。所以它的目標就是富國和強兵,這么兩個主要目標。應該說客觀地講,洋務運動經過二三十年的發(fā)展,它為清朝或者是這個古老的中國,奠定了一個比較具有規(guī)模,一定規(guī)模的一個工業(yè)基礎。
?
楊毅一直從事清朝末期中國留學生的研究,二十幾年來他搜集了大量關于早期中國留學生的珍貴資料。中國近代第一代赴歐美的留學生,也是在辦洋務過程中派出的。鴉片戰(zhàn)爭失敗后,中國人開始慢慢警醒。從1872年到1875年,清政府派出了四批、總共120名留美幼童。這批學生的平均年齡只有十二歲,他們帶著王朝的期盼,帶著祖國的未來,帶著民族的希望踏上了征程,他們也成為了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官派留學生。
?
他們在美國所學的專業(yè),大都與軍事、科技、機械有關。據不完全統(tǒng)計,這些學生中有22名進入耶魯大學,8名進入麻省理工學院,3名進入哥倫比亞大學,1名進入哈佛大學。在這些學生中,就有后來的鐵路工程師詹天佑、清華學堂校長唐國安、民初國務院副總理唐紹儀等。除此之外,清政府又先后派出了四批留學生,到歐洲學習先進的海上作戰(zhàn)技術。
?
與此同時,清王朝對內統(tǒng)治的重大危機也得到了解決,這就是鎮(zhèn)壓了太平天國運動。清朝統(tǒng)治者深切體會到了內外交困的滋味,他們費盡心力,最終將太平天國鎮(zhèn)壓下去。隨著內外問題的解決,政局開始穩(wěn)定下來,人民生產生活開始恢復。此時正值同治皇帝時期,因此這段時期也被成為同治中興。
?
魚宏亮?中國社科院歷史所副研究員
魚宏亮:應該說當時無論西方觀察家來說,還是中國士大夫來說,都感覺清朝有了一種積極的、有所作為的這么一種姿態(tài),所以把這個叫做同治中興,使得人們覺得,給了這個民眾或者,包括西方觀察家在內,許多人都認為這個清朝有了一種,有所作為、積極進取的這么一種氣象。
?
在這個時期,使中國人開闊視野、了解世界的,有一本著作起了重要作用,它就是魏源所著的《海國圖志》。魏源在這本書中提出了有名的“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并詳細介紹了當時世界各國的歷史地理、經濟法律、軍事技術、科學文化等各方面的情況,使得中國人開闊了視野,了解了世界。但是遺憾的是,這部嘔心瀝血之作,在當時的中國國內并沒有引起太大的反響。
?
馬勇?中國社科院歷史所研究員
馬勇:《海國圖志》里邊講得很明白就是,用英國的設備,用英國的廠子,來辦一個中國的英國企業(yè)。我們今天認為這很正當的,但是在當年就算了,就在中國就沒有影響。但是它給世界有影響,給我們的鄰居日本有影響。
?
就在此時,在太平洋的西海岸上,除了中國的北洋艦隊之外,另一支龐大的海軍力量正在快速崛起,它就是日本艦隊?!逗鴪D志》傳到一水之隔的日本之后,引起了日本社會各個階層的高度重視。他們同中國一樣,也派出了大量留學生到西方學習。這些留學生回國后,都成為了艦隊上的核心人員。
?
與此同時,日本開始實行明治維新。在十年之間,快速完成了工業(yè)化的飛躍。日本開始走上資本主義道路,國力日漸強盛,產業(yè)革命出現高潮。而作為島國,資源匱乏,市場狹小,日本急需對外的商品輸出和資本輸出,中國無疑成為了他們的最佳選擇。于是,這兩個快速崛起的國家終將走上戰(zhàn)爭之路。
?
1894年,中日甲午海戰(zhàn)爆發(fā)。對于這場戰(zhàn)爭,日本蓄謀已久,準備充分,志在必得,而清政府及其軍隊則暴露出各方面的嚴重問題。曾被認為是亞洲當時最強大的北洋海軍,由于經費緊張,近十幾年來,就再也沒有增添過任何艦只。戰(zhàn)爭最終以中國戰(zhàn)敗而告終,當年正值甲午年,故稱甲午戰(zhàn)爭。在這場戰(zhàn)爭中,洋務派官員經營多年的北洋艦隊幾近全軍覆沒,洋務運動也由此宣告失敗,日本則由此躋身列強。
?
隨著戰(zhàn)爭的失敗,清政府被迫與日本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自從鴉片戰(zhàn)爭以來,伴隨著一次次戰(zhàn)爭的失敗,接踵而至的便是各種不平等條約。大門既然被列強洞開,尊嚴被無從談起,宰割便成了家常便飯。這些條約,除了勒令清政府割地賠款之外,還要求清政府同意擴大開放,增設通商口岸,修改關稅稅則,允許自由傳教,允許外國兵船在通商口岸停泊。各國趁此機會擴大對華出口,搶占市場份額,各種商品被進一步傾銷到中國。列強在中國攫取了更多的利益,古老的中華帝國被進一步推進了災難的深淵。
?
王開璽?北京師范大學教授
王開璽:中國人上上下下都認為,中國在甲午戰(zhàn)爭的失敗,是中國人的一個奇恥大辱。為什么他認為中國在甲午戰(zhàn)爭當中的失敗是一個奇恥大辱?并不完全是因為甲午戰(zhàn)爭之后所簽訂的《馬關條約》,各個條款,內容很苛刻,中國賠款了兩億兩白銀,賠款非常巨大,并不完全是這樣。而是由于這次中國是失敗給了一個小小的島國,是敗給了一個同中國同文同種的蕞爾小國日本。
?
甲午戰(zhàn)爭結束后,春天如約而至。隨同這個春季一同到來的,還有一波新的思潮,它們開始在中華大地上躍動起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嚴復翻譯的《天演論》。他著眼于中西文明比較這個大背景,認為中國落后的不僅是政治、經濟和軍事,也包括觀念與文化。他開始呼吁變法,希望清王朝知恥而后勇,切實進行改革,效法東西洋,走向富強。當《天演論》問世之后,產生了連他本人都始料未及的巨大社會反響。
?
王開璽?北京師范大學教授
王開璽:那么嚴復在甲午戰(zhàn)爭失敗之后,那么他就開始致力于赫胥黎的《天演論》的翻譯。那么嚴復翻譯《天演論》,他的一個根本思想,就是希望通過宣傳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這樣一個原則,來警醒中國人,讓中國人能夠懂得物競天擇的道理,懂得天演的規(guī)律,就是懂得世界發(fā)展的規(guī)律,這樣才能夠挽救中國這種亡國滅種的危機,使中國能夠走上一個獨立富強的道路。
?
與此同時,一場由十八省一千三百多名舉人組成的聯名上書,把改革推向了高潮。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維新人士,為了阻止《馬關條約》的簽訂,紛紛呼吁上書光緒皇帝,發(fā)起了一場公車上書運動。最終,光緒皇帝接受了梁啟超、康有為、譚嗣同等人的一系列主張,中國的政治、軍事、經濟等領域都在進行著或醞釀著轟轟烈烈的改革,由此也揭開了晚清維新變法的序幕。當年是戊戌年,因此這次變法也被稱為戊戌變法。
?
清政府開始大力提倡科學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等,光緒皇帝陸續(xù)頒發(fā)了將近五十項改革法令。戊戌變法的重要舉措之一,就是建立京師大學堂。它是北京大學的前身,它的成立標志著中國近代高等教育的開端。在中國的傳統(tǒng)學科之外,京師大學堂還設立了由西方引進的數學、地理等科目,開創(chuàng)了中國最早的文科、理科、農科、醫(yī)科等大學學科,是近代以來中國高等教育的奠基者。由此發(fā)端,各地一批采用現代教育方式的學堂紛紛建立。
?
研究者發(fā)現,當時光緒皇帝為了更好地了解西方,甚至開始學習英語。由于當時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危機迫在眉睫,清王朝最高統(tǒng)治階層也意識到,不向先進國家學習,不變法圖強,大清帝國就真的危險了。
?
鄒振環(huán)?上海復旦大學教授
鄒振環(huán):其實這個,晚清,清政府在最后的那些年代里面,他們其實是一直有這樣一個變革的一個愿望,但是只有這個,到底這個變革的路怎么走,這個我們說有很多不同的選擇。那么現在我們看起來,當時的那條路的選擇是必然失敗的,因為它完全依賴的是清朝的,我們說高層當中的,上層當中的一部分的貴族,要保證這部分的貴族的利益。那么這個實際上是對,我們說現在我們回過頭來看,這個戊戌變法的失敗是必然的。
?
遺憾的是,1898年九月二十一日,慈禧再次訓政,百日維新宣告失敗。以譚嗣同為代表的戊戌六君子獻出了自己的生命,希望喚醒眾人。一百多年過去了,他們的壯舉仍被后人不斷傳揚,他們?yōu)樽兎▓D強而英勇捐軀的精神仍然在激勵著后人。百日維新雖然失敗了,但中國人對自己國家命運的探索和追求始終沒有終結。維新派的代表雖然倒在了血泊中,另一股新生力量卻已悄然興起,它就是孫中山及其領導的同盟會。孫中山等人的覺醒,猶如星星之火,很快變成了更多人的覺醒,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覺醒。
?
王開璽?北京師范大學教授
王開璽:孫中山,那么他也是警于甲午戰(zhàn)爭失敗之后,中國所面臨的危機。孫中山說甲午戰(zhàn)爭之后,中國是喪師辱國,堂堂中華不齒于列邦,感到中國面臨著非常嚴重的民族危機。為了救國,所以孫中山就開始進行前仆后繼的反清革命的斗爭。
?
1911年十月十日,一場以推翻滿清的專制統(tǒng)治、挽救民族危亡、爭取國家獨立、民主和富強為目的的戰(zhàn)爭爆發(fā)了,它就是拉開辛亥革命大幕的武昌起義。這是時代的必然,也是歷史的邏輯。當中國人在經歷了一系列挫折之后,走向普遍覺醒,大清帝國的命運就已經注定。僅僅兩個月之后,隨著辛亥革命的勝利,孫中山在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tǒng)。清帝的退位詔書也意味著,大清王朝和它的最高統(tǒng)治者,已無法擔任起引領國家繼續(xù)前進的歷史責任。一切都顯得那么平靜,清廷沒有做垂死掙扎,人們在平靜中接受了它的無奈消亡。
?
卜憲群?中國社科院歷史所所長
卜憲群:那么1911年以來,黃花崗起義、保路運動、武昌起義等一系列的革命運動,已經洶涌滂湃,民國也建立。這一時期清王朝的統(tǒng)治的合法性,已經被動搖了。同時鴉片戰(zhàn)爭以來,一系列喪權辱國的不平等的條約的簽訂,使整個社會,喪失了對清王朝的信心,清王朝整個社會基礎也瓦解了。所以說這種平靜,是在一種實際上是,一種對整個清王朝統(tǒng)治失敗的失望,一種無奈的平靜。
?
兩千年來,這片東方大地上出現過許多皇帝。中國人在專制制度的高壓下,似乎一直都尊崇和畏懼皇權。然后,這樣一種自秦始皇以來就一直延續(xù)的國體與政體,這樣一個統(tǒng)治中國二百六十八年之久的王朝,就這樣崩潰,而普通民眾對它卻沒有更多留戀,這是發(fā)人深省的。帝制終結了,但中國人尋求國家、民族發(fā)展之路的思潮卻沒有停止。洋務運動所創(chuàng)建的工業(yè)體系還在運轉,許多前清官員紛紛化身為實業(yè)家。
?
就在這一年,逃亡海外的梁啟超已提出了他最為著名的《少年中國說》;穿行于各國之間的康有為,還在為他振興中華的理念而不斷努力了;孫中山領導的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正在醞釀頒布一部具有憲法效力的《中華民國臨死約法》,其中明確規(guī)定,中華民國之主權屬于國民全體,中華民國人民一律平等,并享有諸多自由和權利;新的啟蒙思想者陳獨秀、李大釗等,還在不斷地接受著更為先進的思想。
?
這一年,毛澤東十九歲,已經來到長沙。兩年之后,他進入了湖南省立第一師范學校。蔡和森、周世釗等都在這所學校學習,他們在這里接收到了先進的思想,并共同組織了新民學會。鄧小平時年八歲,已進入望溪鄉(xiāng)初級小學堂,接受新式教育。與此同時,在全國一批新式教育的中小學校也紛紛建立起來,眾多求知若渴的青少年學子開始了一次次前所未有的嘗試和探索。中國在看似平靜的社會表層下蓄積著力量,呼喚著新時代的到來。